《延禧攻略》中服飾、道具之製作精良、嚴謹,是近年來清宮影視劇中少有的,為觀眾所稱道。而劇中後宮女子的髮型更是比較客觀地再現了清中期滿清貴族婦女的髮式。
劇中後宮嬪妃的髮式稱為「兩把頭」,「兩把頭」是當時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也叫「二把頭」、「叉子頭」。其特徵為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扁方」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
在其他清宮劇中,還常常可以看到後宮嬪妃們頭上頂著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一個黑色寬大頭飾,上面有各種裝飾,十分引人注目,這個頭飾俗稱「大拉翅」,也叫「旗頭板」。
大拉翅實際上是一種假髻,樣式種類不一,佩戴也很有講究,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越尊貴的假髻上的裝飾也更奢華。一般有五種配飾,分別為花、鈿、頭簪、點翠、珠寶。級別不同,上面的配飾也不同。公主格格可以佩戴「三鑲」和「兩鑲」的,指可在五種配飾裡選擇二、三種。後宮嬪妃們則按位分高低來劃分,嬪可戴「三鑲」,妃可戴「五鑲」,皇后和太后也是「五鑲」,但極品大東珠、鳳凰點翠是她們的專屬,妃子不可佩戴。
但「大拉翅」實際上在清晚期才出現,它的發明者相傳是慈禧太后,其實不然,「大拉翅」是在「兩把頭」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即用真發梳成「兩把頭」,再在上面加戴假髻。只是到了晚清時期,由於慈禧太后年老頭髮逐漸稀少,為了美觀,假髻便演變成了較大的扇面狀,看上去更加突出。
到了民國初年,大拉翅變得更加誇張、俗豔,不但面積更大,而且通常在「旗頭板」正中部分還用碩大的頭花兒作裝飾,是這一時期「大拉翅」的顯著特徵。
所以,不得不說《甄嬛傳》在服飾道具這方面還是不夠嚴謹,在雍正時期就出現了「大拉翅」,不但年妃喜歡梳,尤其是安嬪的大拉翅十分誇張,明顯是晚清民國風格。
同樣問題更突出的還有《還珠格格》,頭飾不但風格不對,而且做工更加粗糙。
而無論是梳「兩把頭」還是「大拉翅」,都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扁方」。扁方是梳旗頭的主要首飾,是一種特殊的大簪,作扁平一字形。扁方的作用是,不僅能控制髮髻,防止散落,還具有裝飾效果。
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尺二寸。那麼,扁方具體在什麼位置呢?英國記者約翰·湯姆遜於1870年左右拍攝了一組照片,十分清晰地展示了扁方的位置。
可以看出,「兩把頭」與「大拉翅」的扁方位置還是有區別的,「大拉翅」扁方一般插在上端。 下圖為慈禧太后「大拉翅」扁方位置。
清宮御用的扁方有各種各樣的材質,多採用銀鎏金鏨花、鑲嵌珠寶、玉雕等極盡奢華之能事。民間婦女所用扁方材質以銀質常見。
銀鎏金鑲珠寶鏨花扁方
銀鎏金鏨花扁方
白玉透雕福壽綿長扁方
鎏金鏨花鑲碧璽翠珠扁方
銀鏨刻花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