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15,在這棟樓裡面恐怕只有我還未入睡,勉強也算是個「精神病人」了。不到兩個小時之前,選擇了之前下載的《美國精神病人》,在我看來,整部電影頗具十足的諷刺意味。
實際上對於我來說國外的演員我基本記不全幾個人的姓名,《美國精神病人》同樣如此。整部電影只有克裡斯蒂安·貝爾與威廉·達福讓我覺得「眼熟」。貝爾不用多說——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當中完美出演維恩少爺(蝙蝠俠);而達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蜘蛛俠》當中的反派奧斯本了。而在《美國精神病人》這部電影,無論其他人是誰,主角只有——貝爾。巧合的是我剛好使用的字幕也把劇中人的他翻譯成了「貝爾」。
整部影片頗多讓人耐人尋味而又巧妙構思的地方。諸如影片開始階段的美食,或許更多的紅色已經在給觀眾「提醒」,這不是一部關於美食的電影,而是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紅色」的電影。又或者貝爾不是一個富二代,而是一個在華爾街靠著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上了衣食無憂,換一種說法就是驕奢淫佚的生活。而幾個腰纏萬貫的華爾街精英是如何揮霍手中的金錢,同樣在影片當中展露無疑。這或許在從另外一個側面提醒中國的富人——錢該怎麼「扔」,即便這部電影的出產時間是2000年。
身份顯赫的貝爾對於自身是極高的要求:對於音樂的追求讓他不脫離流行;對自身飲食的控制加上極近瘋狂的運動,讓他的身材趨於完美。精挑細選的衣褲讓他更顯品味。從名片夾中精心製作的名片讓他虛榮的一面暴露。而對於自己皮膚的保護,從使用特意挑選的護膚品就可看出。但是正如貝爾揭下面膜時自身獨白——我貝爾就像個抽象的人,這個並非真實的我,只是個幻象。我可以收起我的眼神,但你握著我的手時感覺到有血有肉,覺得我們的生活方式大同小異,其實我並不存在那個地方。
整部電影講述了貝爾在白天是個品味當下流行音樂,與一眾好友共同揮霍的樣子。而貝爾到了夜晚則變成了一個隱藏在夜幕下對生命的踐踏的殺人狂魔。他可以在背人的陰暗處捅死一名流浪漢;他可以在音樂的環繞下將斧頭砍向嫉妒的好友;他還可以通過對女人的絕對掌控來將她們肢解。他真的是個精神病人。
從殺死嫉妒好友時候將地毯鋪上報紙、自己穿上雨衣,到為了不讓殺人事件敗露而百般將自己比作是自己被殺的人來掩蓋自己殺人的事實。到尚存有一絲理智,放走了自己的秘書。到最後根本無法掩飾,將餐桌上的食鹽胡亂的撒到自己的牛排上。一點點精神的崩潰,導致隨身拿出身上的手槍,對於見到的人必須一槍斃命。最終他語無倫次的通過電話向他的律師承認:你是我的律師,所以我想你應該知道:我殺了很多人。一些是住在公寓住宅區的女孩,一些是無家可歸者,其中有一個是在中央公園遇到的紐約大學的女學生,我把她扔在了停車場裡。我用射釘槍殺了我的前女友貝桑尼,上周還殺了個溜狗的老頭兒。我用鏈鋸殺了另外一個女孩。。。這段經典、一氣呵成的對白將整部電影推向最高潮。他真的是個精神病人。
當他準備再次踏入被自己殺害好友的公寓去觀察那些他所「儲藏」的屍體的時候,他卻發現這所公寓正在接受新業主的驗收。這真的不對了嗎?走錯房間了嗎?一邊吃著藥一邊抱著公用電話給自己的秘書打電話,就像一個落魄的失敗者,與自己華爾街精英的身份充分反差。而電話那頭的秘書,似乎也發現了,他,真的是個精神病人。
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直至影片最後貝爾的內心獨白,一切都沒有結果。或許,這應該就是諸多當時美國精英們思維內的某條神經的一剎那的思路。《美國精神病人》——這,應該是美國人獨有的。
劇情介紹:派屈克·貝特曼(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是華爾街的驕子,炙手可熱的股票經紀人,年輕有為的他每天給自己的客戶們賺進無數的美元。這麼說吧,他絕對是個幫你管錢斂錢的好朋友。
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受過良好的教育,英俊迷人,談吐風趣幽默。不過,這一切僅在白天有效。當夜幕降臨時,黑暗的無邊恐怖喚醒了貝特曼雙重性格中「devil」的一面。他是一個魔鬼。一個穿著雨衣在大街上踟躕的魔鬼。貝特曼內心孤寂無靠,他需要一點點東西來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
寂寂黑夜。貝特曼將一個個獵物綁架到他的豪華公寓,一點一點折磨,看著鮮血慢慢湧出,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貝特曼。尤其是坐在那兒,悠閒地抽著雪茄,看著在房間裡懸掛搖擺的軀體,貝特曼從未體會過如此的心悸與平靜。
貝特曼的雙重性格讓他終日忙碌。然而罪惡終是無法掩蓋,一個冷血的連環殺人案兇手的結局會是怎樣,貝特曼找到了心中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