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通常古代發起戰爭士兵不夠的時候便會去徵兵,一般都是一些年輕力壯的男丁,那麼在古代有沒有女兵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數量還不少呢。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很多關於巾幗英雄的故事,比如西漢農民起義姐妹花呂母、遲昭平,北朝時期,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以及隋朝冼夫人、唐朝平陽公主、宋朝梁紅玉等等。她們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且永垂青史的女兵人物。
俗話說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戰爭一旦發起,國家危急關頭就總會有人站出來,無論男女,在國家大義面前都是渺小的一員。我們都是花木蘭是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因此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她是女性。在軍隊裡與其他男兵同吃同住,簡直親密無間。後來她表現優越,還帶兵打了勝仗被封侯拜相。日子久了,身份才暴露出來,這時很多男人都開始疏遠她,因為他們都不敢相信一個女人能有這麼大的軍事才能。
其實,花木蘭並非只是一個個例,據史料記載,古代中國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隊。在改良後的募兵制中,就直接抹去了「性別」這一項。《墨子》中記載:「諸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說明軍隊是男女都招人的。而「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說明在戰國時期的女兵,主要職責是挖戰壕洞穴、守衛城池、挖土拆房等等輔助工作。例外《墨子》還提到了「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諸男、女有守於城上者,什六弩、四兵。」可見,在烽煙四起的戰國時期,女兵的比例還是不小的。並且她們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
那麼,在充斥著一幫大老爺們的軍營中,女兵們又享有哪些特權呢?說到女兵的特權,其實還是跟古代的封建思想有關。在中國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是一種傳統和禮儀。因此,士兵們進入軍隊後一般都是分開管理,禁止相互接觸的。這種管理方法,所謂「慎使三軍無相過」,男兵女兵混雜一起,就會影響戰鬥力,所以這麼做對於女兵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另外就是女兵相比較於與男兵而言,身體具有特殊性,所以免除了「徭役」。
從古至今,殘酷的戰爭需要大量的人力,女性最終也難以置身事外,她們無論是親赴戰場,還是提供穩定的後勤保障,都是在為女性這個角色樹立形象。曾經有人就這麼說過,正因為有女性開始加入戰場,才促進了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激發了近代女權意識。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女性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有戰爭發生時,女性更是脫不開干係的。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太平軍中就有大約10萬左右的女兵。湘軍情報彙編《賊情彙纂》中稱「賊素有女軍」,並詳細羅列了太平軍女兵的編制。定都天京後,太平軍女兵編為40個軍,一個軍約有2500人。僅在天王府裡服役的女兵,就有3000人,她們不僅在危急時刻保護過天王的性命,最後也陪太平天國同歸於盡,不可謂不勇猛。太平軍中的女將領洪宣嬌,她手下的兵幾乎都是女兵,洪秀全甚至曾號召「男學馮雲山,女學楊宣嬌」。
總結:古代很早就存在女兵了,並且她們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古代曾有花木蘭替父從軍,寫下巾幗不讓鬚眉的篇章,可見只要到了非常時期,女兵就會出現在戰場之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女兵」憑藉獨特的戰鬥力,榮獲「巾幗英雄」的稱號。並且就目前而言,女兵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期待未來有一天,女兵能再創「巾幗英雄」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