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雖然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嚴重,但在那樣的環境下,依舊有很多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比如破天門陣的穆桂英,平定西北邊患的樊梨花,勇敢抗擊金兵的女英雄梁紅玉,以及今天我們要說的替父出徵的花木蘭。
《木蘭辭》一詩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勇敢無畏的女子形象,花木蘭沒有兄長,所以在國家徵兵的時候只能換上男裝,代替父親出徵,她集孝順、機敏、果敢於一身,實乃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但讓人疑惑的是,正史中幾乎沒有找到與花木蘭相關的記載,再加上《木蘭辭》最開始只是北魏勞動人民傳唱的一首歌謠,所以今世很多人都認為花木蘭只是杜撰出來的人物。
不過這也只是一方的說法,依舊有學者堅持認為花木蘭此人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根據調研還原了花木蘭的故事。那在這一番專家學者的調研結果中,花木蘭是什麼樣的存在,最後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花木蘭生活在南北朝時期,是北魏人,這也是最被大眾認可的一種說法,據考證,她出生於公元412年,是今天河南商丘虞城的人,她前半生的故事跟《木蘭辭》中所講述的相差不大。她的父親曾經是一名軍人,但後來國家稍微安定後,他便離開軍營回家娶妻生子了。
花木蘭雖然是一個女孩,但軍旅生活豐富的父親卻將她當作男孩子在養,教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在父親的培養下,花木蘭對軍營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有得空就一個人專研父親的兵書。
在孝文帝的治理下,北魏人民生活安定,社會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北魏邊境總是會遭到柔然族的騷擾,於是朝廷決定與柔然好好打一仗,讓他們再也不敢輕易進犯。根據北魏政權的規定,每戶人家至少得有一個人參軍,木蘭是家中最大的孩子,眼看著父親已經年邁,弟弟卻尚且年幼,於是她決定穿上男裝替父從軍。
在軍中生活的十幾年裡,她半分不輸男兒,英明果敢,敢為人先,在徵戰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最重要的是,這麼多年來與軍中戰友同吃同睡,竟然沒一個人發現她是女兒身,直到軍隊得勝還朝,大家才知曉她的真實身份。
在《木蘭辭》一詩中,皇帝因為花木蘭的功勞最大,所以打算讓她在朝廷任職,但花木蘭離家太久,對爹娘甚是想念,於是婉言拒絕了皇帝的好意,表明自己更希望回家侍奉爹娘,家人知道女兒得勝歸來,心中十分高興,大老遠的便出門迎接,家中的弟弟更是宰豬殺羊相待,最後得了個圓滿的結局。
不過這個結局只是說法之一,說法之二則認為木蘭返鄉看過爹娘之後,魏朝皇帝想將她納入後宮為妃,但花木蘭不願意,於是選擇自殺。然而因為這段歷史距離我們已經有將近一千六百年之久,所以已經無法詳細考證,但無論如何,木蘭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