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的民間,「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一直沒有停止過流傳。在那個男尊女卑的過去社會中,女子們的生活可謂是十分艱難了。而也正是因此,那些代表著女性希望的巾幗英雄們橫空出世,譬如我們最熟悉的花木蘭。那麼在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了?其實和你想得有點出入。
打開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那篇講述花木蘭一生故事的古文《木蘭辭》還歷歷在目。北魏期間(424年~452年),太武皇帝即位,儘管在孝文帝改革下國力蒸蒸日上,但是盤踞北方邊境的柔然族卻一直在對國內虎視眈眈,時不時發出騷擾進攻。
迫於如此的緊張局勢,太武皇帝宣布讓每家每戶都要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戰鬥,以此填補軍力的不足。這種強徵措施雖然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但是在民間卻讓許多家庭為此極其痛苦,男人被徵兆,那麼家中則失去了主勞力,亦或是不得不讓老弱上陣,這是十分悲劇的一件事。木蘭家也是如此,她家中的男丁除了年老的父親,就只剩下幼小的弟弟了。
花木蘭出生於412年,父親是傷退的老兵,弟弟則才出生不久。百般無奈之下,年紀輕輕的她義無反顧地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無法容忍自己看到父親和弟弟就這樣上前線去送死。
正如《木蘭辭》中所說「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花木蘭就這樣參加了北上戍邊的軍隊,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她每天要在一群男人中生活,一邊想盡辦法隱瞞自己的身份,同時又要努力建功。在旁人眼裡已經很苦了的軍旅生活,在她的身上更加舉步維艱了。
但是花木蘭並沒有因此放棄,她把所有的負能量都放在了戰場上,一躍成為一名非常勇猛的小將。十數年後,她的軍隊圓滿完成了任務,大勝班師。而後她謝絕了朝廷的賞賜,義無反顧地棄官歸鄉,陪伴在了父母的身邊,最終於502年離世。這就是《木蘭辭》中,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不過民間對於花木蘭的結局有著非常大的爭議,在明代徐渭的《四聲猿》中記載了她確實是叫「花木蘭」,但在河南《商丘縣誌》中卻寫的是她本叫做魏木蘭,因是花宋村人才得此名。在最多人接受的結局裡,花木蘭歸鄉嫁了戶好人家並與父母頤養天年。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花木蘭被北魏皇帝看中了,直接成為了一名妃子。
但其實,花木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並非是真實存在的。可能她有著一位原型,但是「花木蘭」的名號確實在任何史書中都沒有記載。而她的故事,全是由這南北朝民歌描繪而來。《河南通志》中記載的「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徵,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這一說法,也被視為如今最真實的結局了。
無論如何,花木蘭都是我們歷史上十分傑出的一名巾幗英雄。在她的身上完美體現了一個女子對忠與孝的詮釋,並且她在戰場上的英姿也說明了女子的力量所在。自古巾幗不讓鬚眉,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