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花木蘭,用家喻戶曉來形容,毫不誇張。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一直作為女性的典範,千古流傳,被萬千古代及現代女性所崇拜。近來,花木蘭的故事又被趙薇、陳坤等著名演員改編拍成電影,而且票房相當可觀,由此可見,花木蘭即使是在現在也仍然很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不可否認,這種女扮男裝的行為在古代確是女性尋求解放的一條出路,《再生緣》也是這樣的故事。
我想,這些女中豪傑在古代女性、包括現代女性心中都具有特殊意義,是女性心中的偶像,是很可以理解的。女性被視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自古有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雖然女性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與男性同等的地位,但是這種問題的實質在我看來其實是很難改變的。客觀來講,女性弱勢社會地位的原因包括歷史慣性、封建思想觀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別對待、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特別是體制的障礙等等。
在當前的就業競爭中,女性的生育價值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補償,他們認為「談戀愛、生孩子會影響工作,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因此,這些成為用人單位對應聘女生說「不」的主要理由。除此之外,經濟上僱傭成本過高是更深層的原因,由於生理和性別分工的不同,企業所需要負擔的女性就業成本一般比男性更高,導致用人單位不願意找女性。
這也是作為女性的我所擔憂的問題之一。我也曾一度很仰慕花木蘭之類的女英雄,雖然我的父母並沒有很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傾向,但是我知道,他們其實是很想要個兒子的,這一點我實在無話可說。但是,我卻從不認為兒子一定比女兒強,我認為,協調的社會是需要男女分工共同來實現的,不能從單一的角度來說男重女輕或是女重男輕。
女性在生理方面的確是需要被照顧的這一點不可否認,女性有她固有的身份,是男性代替不了的。主觀來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經常以「女士優先」來作為活動的依據麼?就連作為女性的我們自己也視自己為弱勢群體,那也難怪會存在「性別歧視」了,這也說明性別差異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是一句「男女平等」就能改變的。
再來談論一下花木蘭。花木蘭之類的英雄的營造,就某一方面——「替父從軍」而言,在當時是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的。她們因此成為女英雄,其中包含父權社會對婦女的期待:女人「替父從軍」。
需要她們如何,她們就能如何。這種營造,出來了英雄,失去了女人。女人的需要、女人做這種角色的真實經歷卻不被考慮,例如社會主義制度下,婦女去工作;對的,這是解放。但是,是不是男人的角色有了相應的調整呢?例如,男人有沒有分擔家務?
而且,婦女參加工作的權利由於是男人給的(以國家為代表),所以男人也可以隨時收回去。」替父從軍「是可行的,自己去從軍行不行?中國傳統裡有沒有獨立的女英雄?女扮男裝的確是女性解放的一條途徑,這個解放的意義何在?在於衣服代表了一種權利、一種範疇。穿上男裝,象徵性地進入了男性的權利範疇,行使男性權利。為什麼這個權力不屬於女性?
中國古代花木蘭詩裡,她十二年後回到家裡,對鏡貼花黃,著我舊時裝。這個描寫讓她的角色協調了矛盾,也就是說,父親(皇帝)不用你當兵了,你還回家,該幹嗎幹嗎;回復傳統女性角色。所有這些實際依然是一個服從的角色。我們能想像自己處身這種「花木蘭」文化中,要你幹嗎你幹嗎嗎?這不是選擇,而是服從需要。不是賦權,而是權宜之計。在這種文化中,就會出來樣板戲,所以在中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個國家的婦女都是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