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歷史人物花木蘭?

2020-12-24 童謠的媽媽

說起花木蘭,用家喻戶曉來形容,毫不誇張。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一直作為女性的典範,千古流傳,被萬千古代及現代女性所崇拜。近來,花木蘭的故事又被趙薇、陳坤等著名演員改編拍成電影,而且票房相當可觀,由此可見,花木蘭即使是在現在也仍然很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不可否認,這種女扮男裝的行為在古代確是女性尋求解放的一條出路,《再生緣》也是這樣的故事。

我想,這些女中豪傑在古代女性、包括現代女性心中都具有特殊意義,是女性心中的偶像,是很可以理解的。女性被視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自古有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雖然女性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與男性同等的地位,但是這種問題的實質在我看來其實是很難改變的。客觀來講,女性弱勢社會地位的原因包括歷史慣性、封建思想觀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別對待、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特別是體制的障礙等等。

在當前的就業競爭中,女性的生育價值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補償,他們認為「談戀愛、生孩子會影響工作,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因此,這些成為用人單位對應聘女生說「不」的主要理由。除此之外,經濟上僱傭成本過高是更深層的原因,由於生理和性別分工的不同,企業所需要負擔的女性就業成本一般比男性更高,導致用人單位不願意找女性。

這也是作為女性的我所擔憂的問題之一。我也曾一度很仰慕花木蘭之類的女英雄,雖然我的父母並沒有很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傾向,但是我知道,他們其實是很想要個兒子的,這一點我實在無話可說。但是,我卻從不認為兒子一定比女兒強,我認為,協調的社會是需要男女分工共同來實現的,不能從單一的角度來說男重女輕或是女重男輕。

女性在生理方面的確是需要被照顧的這一點不可否認,女性有她固有的身份,是男性代替不了的。主觀來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經常以「女士優先」來作為活動的依據麼?就連作為女性的我們自己也視自己為弱勢群體,那也難怪會存在「性別歧視」了,這也說明性別差異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是一句「男女平等」就能改變的。

再來談論一下花木蘭。花木蘭之類的英雄的營造,就某一方面——「替父從軍」而言,在當時是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的。她們因此成為女英雄,其中包含父權社會對婦女的期待:女人「替父從軍」。

需要她們如何,她們就能如何。這種營造,出來了英雄,失去了女人。女人的需要、女人做這種角色的真實經歷卻不被考慮,例如社會主義制度下,婦女去工作;對的,這是解放。但是,是不是男人的角色有了相應的調整呢?例如,男人有沒有分擔家務?

而且,婦女參加工作的權利由於是男人給的(以國家為代表),所以男人也可以隨時收回去。」替父從軍「是可行的,自己去從軍行不行?中國傳統裡有沒有獨立的女英雄?女扮男裝的確是女性解放的一條途徑,這個解放的意義何在?在於衣服代表了一種權利、一種範疇。穿上男裝,象徵性地進入了男性的權利範疇,行使男性權利。為什麼這個權力不屬於女性?

中國古代花木蘭詩裡,她十二年後回到家裡,對鏡貼花黃,著我舊時裝。這個描寫讓她的角色協調了矛盾,也就是說,父親(皇帝)不用你當兵了,你還回家,該幹嗎幹嗎;回復傳統女性角色。所有這些實際依然是一個服從的角色。我們能想像自己處身這種「花木蘭」文化中,要你幹嗎你幹嗎嗎?這不是選擇,而是服從需要。不是賦權,而是權宜之計。在這種文化中,就會出來樣板戲,所以在中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個國家的婦女都是花木蘭。

相關焦點

  • 書海拾遺: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
    花木蘭的魅力究竟來自何處?而她又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事實上,不少的歷史學家對此都很悲觀,他們傾向於推測花木蘭的整個故事都只是一個傳說。當然,這不是說花木蘭一定就是虛構出來的人物,而是說即便她真實存在,如今的我們也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來重構她的真實故事,除非發明時間機器。
  • 《花木蘭》這個人物不是歷史人物,所以可以改編
    2020年3月27日,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全球上映,當然,國內的影響未必同步。今天,就讓我們從主觀上分析一下這部電影是否會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歡。首先要考慮到粉絲效應。迪士尼的創作團隊考慮到這一點,在選擇角色時要求演員必須是中國人或華人,而不是亞洲人,這要考慮到電影中故事人物的特點。木蘭這個角色肯定不能讓日本人來演,國內也不會買帳,那麼我們來看一下主要的演員陣容。木蘭飾演的劉亦菲:出生在湖北武漢,我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但至今是美國國籍。
  • 經典《花木蘭》你喜歡哪一個版本,歷史中的花木蘭你了解多少?
    花木蘭是我國非常出名的歷史人物。老少都有很多人知道這個角色,這個角色也經多次出現在動畫和電影電視作品中。好幾個出名的的女明星都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角色。這部劇以北朝民歌《木蘭辭》為基礎,講述了花木蘭如何從一個普通織女成長為為國織繡和親圖的天下第一織女,而後又如何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戰功卓著將軍的故事,這部劇還是內容相對完整多點,還是很值得觀賞。
  • 中國歷史人物《花木蘭》為迪士尼賺了多少錢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是一首北朝民歌,甚至沒有作者,講述一個叫木蘭的女孩,由於沒有哥哥,又怕父親老了去後不歸,最後自己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雖是民間歌詞,但在北宋時期被郭茂倩收錄至《樂府詩集》,隨後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流傳至今。
  • 《花木蘭》真人版全球首映,世界如何看待新版花木蘭?
    《花木蘭》在首映之後放出了第一批觀影口碑,幾乎都是一片溢美之詞,算是首戰告捷。《Hollywood Reporter》也引用權威票房預測機構的分析,認為《花木蘭》上映首周就能突破8500萬美金,破億更是小菜一碟。
  • 這屆花木蘭也許與歷史無關,卻將見證歷史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正在熱映作為家喻戶曉的大IP民族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國內外都備受關注雖然這次的花木蘭電影口碑兩極分化卻難掩觀眾對花木蘭題材的關注作為疫情衝擊下幾次推遲檔期最終同時進行線上付費和線下放映的大片這樣看來這屆《花木蘭》可謂見證了歷史城 市文化範豆瓣4.9,你怎麼看?
  • 迪士尼《花木蘭》口碑崩了?歷史上的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樣?
    但咱們今天來談談關於花木蘭的歷史故事。(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花木蘭,不姓「花」花木蘭的故事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而這部雜劇當時風行大江南北,雜劇中的女主角「花木蘭」也成為家戶喻曉的人物。
  • 乘風破浪的姐姐——花木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很早的時候,我們就從語文課本中知道了這位代父從軍的奇女子,當時對花木蘭的印象還停留在文字刻畫的單一角度上。至今當時那個語文課本上花木蘭的人物插圖還令人久久難以忘懷,一身戲曲人物裝扮,那張臉最有特色,很容易讓人聯想想起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宣傳手冊上的女勞動模範插圖。
  •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存在
    花木蘭,對現在人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這可是流傳了一千多年。從初中就開始從課本了解到花木蘭,《木蘭辭》課文,可是被老師要求全部背誦的。國內國外對花木蘭的故事,通過各種形式來呈現。比如國內戲曲《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戲曲臺詞被戲曲表演藝術家唱紅幾十年。
  • 熱門電影評析|《花木蘭》的歷史問題
    上映一周後國內總票房僅破2億,與上一個輿論爆款《八佰》正式上映第二日便達到2.3億的票房相比,《花木蘭》製片成本超2億美元,宣發超1億美元,而中國作為該片的主要市場,會讓今年迪士尼的財報稍許尷尬。不過此次爆冷最大的「愁家」可能是索尼高管們,為他們處於初期籌備的真人《花木蘭》項目捏了一把汗。
  • 賈玲惡搞花木蘭需要道歉嗎?
    眾所周知,對於任何一個正面人物,不論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擬,之所以讚揚,是因為他們身上承載著的美好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對於花木蘭的故事,想必大多數人都是從《木蘭辭》中知曉,而花木蘭,也只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對於幾千年前歷史上花木蘭的故事到底是怎樣,其實誰也說不清。而木蘭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家喻戶曉,是因為木蘭精神值得我們歌頌讚揚。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然而,木蘭的形象顛覆了迪士尼經典故事中英雄救美的傳統模式,是男權社會裡少有的不被拯救而是拯救他人的女性英雄形象。這樣的人物形象和魅力是可以跨越時代的。動畫版《花木蘭》的成功,中國本土對於花木蘭IP的認可,再加上近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票倉所表現出的市場潛力,以及花木蘭身上所體現出的難得的「女權意識」,都讓迪士尼認為做真人版《花木蘭》時機已經成熟。
  • 1500年來花木蘭的人物形象,如何從平民少女演變成巾幗英雄
    所以迪士尼在20年之後的今天積極的試圖推出花木蘭真人電影,完全可以理解,這一部花木蘭,投入經費超過兩億,其中的演員更是包括劉亦菲、李連杰、鞏俐、甄子丹等一線影星。備受關注的《花木蘭》在北美上映,評分卻兩極分化,外國好評如潮,提前觀影的國人卻大呼失望,聲稱「外國人不懂中國故事」。那麼,真正的花木蘭,究竟是什麼形象呢?
  • 美國人誤解了花木蘭
    當全片各朝代物件混搭的場景屢屢出現,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能看出異樣、荒謬到想發笑的時候,如何能不出戲地沉浸在故事中呢?在《花木蘭》中,美國人看待中國和中國人的所有刻板偏見、誤解都暴露了出來。中國城裡家家掛大紅燈籠,中國男人皆是「鼠尾辮、八字鬍」,中國女人全都濃妝豔抹,中國人「人人身懷武功」,這與美國人只從「唐人街、香港電影、李小龍」這三板斧來認知中國有關。
  • 劉亦菲的花木蘭被評像男人,臉肥難看?歷代版本花木蘭一覽
    即將在美國9月上映的電影《花木蘭》在最近不斷放出物料,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部美國製作的電影會在中國大陸緊跟美國的上映日期上映。這部電影由劉亦菲主演花木蘭,當初劉亦菲扮演花木蘭的消息放出來時,絕大多數網友是支持的,可是近期,當電影製作方放出劉亦菲在電影中的素顏扮相時,一些只看表面的網友開始批評劉亦菲起來。
  • 迪士尼拍《花木蘭》,14億打水漂?花木蘭被迪士尼糟蹋慘了
    ,除了這首民歌再無旁證,幾乎可以認為是個虛構人物,連花姓都是明朝徐渭在小說裡添上的。花木蘭中的臺詞更讓我們雲裡霧裡。,除了家國意識,花木蘭的貞潔、忠孝更是歌頌的重點。《花木蘭》折射出的,便是全球化市場下,美國好萊塢的窘境。
  • 從《花木蘭》看好萊塢如何誤讀中國女權
    在朱仁火1675年的歷史小說《隋唐衍義》中,花木蘭被命令以皇妃身份下葬時選擇自殺,具體來說,她此時已經成為封建皇權的抵抗者。清朝時期的其他流傳還編出花木蘭為了保護自己的貞操而選擇自殺的橋段。直到20世紀,花木蘭的人物性格裡才開始被賦予愛國主義與女權主義思想。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迫使中國向西方列強籤訂諸多不平等條約,並放棄對香港的控制,此後中國近代歷史延續接近100年,直到中國共產黨崛起和新中國建立。
  • 歷史上有花木蘭這個人嗎?
    花木蘭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那麼這麼一位保家衛國、可歌可泣的巾幗英雄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呢?下面就跟著小彤一起來探尋一下。「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讀來琅琅上口,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
  • 電影《花木蘭》不僅劇情爛,更是一鍋雜燴的中國歷史及地域元素
    四天之後,為一些人所期盼的迪士尼《花木蘭》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在中國上映了。不過先前,迪士尼宣布北美取消線下上映,轉而決定在九月四日於流媒體平臺Disney+線上播出。此篇文章不討論該電影具體的劇情口碑如何。僅對片中所展現的一些橋段和取景作出一些歷史向的考據。
  • 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和你想得有點出入
    而也正是因此,那些代表著女性希望的巾幗英雄們橫空出世,譬如我們最熟悉的花木蘭。那麼在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了?其實和你想得有點出入。打開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那篇講述花木蘭一生故事的古文《木蘭辭》還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