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4.9分,主演劉亦菲,上映四天後累計票房一億多。
如果一部電影集齊了以上幾點,按理說不應該成為這個喧囂時代的頭條新聞,這樣「平平無奇」的片子應該像它的無數先輩一樣悄無聲息地下映。
可惜這部電影的出品方叫迪士尼。
可惜這部電影的名字叫《花木蘭》。
你不得不佩服這個IP中蘊含的魔力,能讓一眾美國人不惜漂洋過海選演員,也能讓一堆忙得腳不點地的中國人抽出時間對著它各種吐槽。
那麼,《花木蘭》值得這樣被罵嗎?
01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一首《木蘭辭》,是萬千中國人在畢業之後都難以忘懷的旋律。想忘都不行,因為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老師要考的。
不過大多數人不清楚的是,木蘭其人,除了這首民歌再無旁證,幾乎可以認為是個虛構人物,連花姓都是明朝徐渭在小說裡添上的。
應該說迪士尼選了一個「easy」難度的題材,給自己的創作留了充足的空間。但這部投資達兩億的真人版電影,依舊迎來了罵聲一片。
網友們確實有理由憤怒,裡邊太多站在西方視角上對於中國的理所當然。
比如影片中的對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望世間眷屬都是有情人。」
槽點密集得你都很難用一句話說清。
首先不合對聯的規範,對聯講究上下銜接,但不能重複。
這樣車軲轆話來回說,堪比女俠郭芙蓉的名對「過完猴年是雞年,過完雞年是狗年」。
其次時代錯亂,有情人終成眷屬出自元代的《西廂記》,卻一下子穿越到北魏年間了。
比如,咱們課本上耳熟能詳的「雙兔傍地走」。
影片中居然真的用了兩隻兔子跟木蘭賽跑?
比如,劇組花了大力氣布景的福建土樓。
為了凸顯文化底蘊,別具特色的土樓成為了電影舞臺,但土樓產生於宋元時代,跟故事背景相去甚遠。
有網友見此戲稱,「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胡建人。」
文化的隔閡就如重重關山難以跨越,《花木蘭》顯然已經失卻了方向,在《木蘭辭》原文和動畫版電影之間苦苦掙扎。
02
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即使拋開中國文化的濾鏡,《花木蘭》也很難被稱為一部好電影。
一是定位混亂。
《花木蘭》到底是拍給誰看的呢?
作為面向中國市場的古裝片,它的低級錯誤太多,完全不能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定位的混亂反映在電影中,最直觀的便是服裝、化妝、道具。
李連杰飾演的皇帝,兩撇中分鬍子,一頂黑帽子,造型依然是傅滿洲的刻板印象。
在服飾上,皇帝內衣的衣領設計層層疊疊了六層,看得出,這衣服很壕,但這審美,一言難盡。
還有花木蘭的立領。
中國最早是明朝中期才出現立領,這又是一穿越時空的「創新之作」。
《花木蘭》的服、化、道不可謂不精緻,然而,也僅僅是精緻罷了。
即使外國觀眾看不出本片所犯的低級錯誤,即使這樣浮誇的美術風格能滿足他們對於神秘東方的想像,那濃妝豔抹的妝容也足以讓他們悚然一驚。
一部電影的服、化、道,既做不到符合歷史的考究準確,也做不到審美上的賞心悅目,就算再精美,恐怕也難逃一句「金玉其外」的評價。
對於外國粉絲而言,花木蘭角色是他們排名第一的迪士尼公主。
在1998年版動畫版《花木蘭》之後,他們一直期待真人版的出現,希望重現那些經典鏡頭和名場面。
但是,真人版拋棄了木須龍這一亮點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鳳凰。
有趣的內容拿掉之後,影片也沒有更加嚴肅和深刻,反而更加無聊。
花木蘭中的臺詞更讓我們雲裡霧裡。
「你身體裡的氣」、「隱藏你的氣」、「發揮我的氣」諸如此類的臺詞有很多,一個依託於中國故事拍成的電影,這個「氣」,不僅外國人看得一臉懵逼,中國人還氣得一臉懵逼。
甚至,還拋棄了迪士尼一貫的歌唱作風,中間一首歌也沒有,完全驢頭不對馬嘴。
中國市場沒討到好,也傷害了不少國外迪士尼的粉絲。
二是敘事邏輯崩盤。
相較於動畫版,真人版新加入了鞏俐扮演的女巫。
然而這一改動實在難稱高明。
且不說中國歷史上哪有什麼鬼的女巫?女巫的劇情線也是個謎。
反派可汗讓鞏俐偽裝成大臣去接近皇帝,結果鞏俐直接把實話給說了:可汗找你約架。
讓人不禁要問,那搞陰謀的意義在哪裡?難道這就是單純為作而作的一出鬧劇嗎?
李連杰的反應更加印證了觀眾的猜測,作的不止反派,還有皇帝本人,於是他就瀟灑地放棄了主場優勢,隨便帶了幾個人去赴約。
唉呀媽呀,這倆人一個比一個敞亮。
黃師傅終於在沒有BGM的情況下惜敗,但觀眾已經徹底提不起興致了,正常人都知道這肯定是給花木蘭來救的。
接著,女巫鞏俐莫名其妙地變成好人,替木蘭擋了可汗一箭,掛了,洗白都不能改變自己工具人的宿命,屬實慘。
反派自然會失敗,甚至是不是花木蘭擊敗他都不重要。
畢竟如果有一個國家將軍是甄子丹,皇帝是李連杰,究竟得是什麼智商的人才會去入侵它呢?
三是人物刻畫流於表面。
勇敢而淳樸的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女性代表,除了家國意識,花木蘭的貞潔、忠孝更是歌頌的重點。
但編劇沒有給木蘭這個角色太多發揮的空間。
按理說女性思想也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的熱門話題,否則迪士尼也不會投入這麼多。
可惜好萊塢擅長的,也就那三板斧。
沿襲西方式的思維,塑造的是一位等待覺醒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超級英雄」。
動畫版的女主是一個平凡的女性替父從軍,歷經磨難後成為英雄的故事,但真人版,一開始就賦予了女主強大的力量——氣。
編劇其實根本沒想好怎麼挖掘角色的精神世界,就把她放進一個強行嵌套進一個女性覺醒的模板裡,草草了事。
03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花木蘭》折射出的,便是全球化市場下,美國好萊塢的窘境。
站在電影工業的角度,花木蘭是極其出色的,但作為觀眾,不管是什麼文化背景,都很難被其打動。
運用中國元素時犯下的種種錯誤,只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好萊塢的電影生產線,足以將一個平庸的劇本打磨成無比震撼的大片,可對於電影而言,工業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美國已經在世界第一的寶座上坐得太久了,讓他們很難了解其他文化的精髓和奧妙。
更何況,這麼多年的自信和驕傲,他們也不容易完全接納理解另一種文化。
這樣一種不對等的心態,對於跨文化的創作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對於誤解,如何看待還算次要,更重要的是,打破它。
不過,與其指責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不如早日用我們的電影讓世界見識見識,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
參考資料: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於賡哲視頻
新聞:花木蘭北美取消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