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木蘭》看好萊塢如何誤讀中國女權

2020-09-09 新文化商業

作者|吳小瓊


據報導,迪士尼最新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採用PVOD模式在流媒體進行發行後,雖備受爭議,但從流媒體數據層面被驗證「真香」了。


數據顯示,上周末,Disney + 的下載量攀升了 68%,達到 89 萬次。除下載量的激增外,消費者在這款應用上的支出也比一周前增長了 193%,達到 1200 萬美元。從收費上看,要想欣賞這部電影,美國消費者需要在 Disney + 每月 7 美元服務費的基礎上額外再支付 30 美元,Disney+未覆蓋的國家和地區依然採用傳統院線方式上映。


雖然線上單點付費模式被初步驗證,但《花木蘭》的口碑卻下滑嚴重,這為該影片的總票房收入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在北美等地區上映後,爛番茄79%的新鮮度和MTC68分的評價雖然表現尚可,但是IMDb和豆瓣都只有5.4分和4.7分的評分。


目前的電影引發了中外網友對劉亦菲飾演「花木蘭」的激烈討論,這中間核心的矛盾是,不管作為女性還是中國人,「花木蘭」到底象徵著什麼。這場辯論涵蓋女權主義,文化差異,種族甚至全球政治等諸多議題。


在電影開始,當家人告知木蘭(Melan)結婚消息時,她並不開心,但她接受了這一決定,並鄭重承諾:「我將為所有人帶來榮譽。」緊接著開啟開掛人生。這是迪斯尼於9月4日發行的新影片《花木蘭》(1998年受歡迎的動畫電影的真人版翻拍)的開場場面之一。



最初的爭論停留在劉亦菲塑造的稍顯木訥與冷酷的「木蘭」形象,這與動畫片版精靈搞怪的角色相差甚大。在一個場景中,她安靜地坐在織機旁;在另一個場景,她如一個石頭般的戰士,仿佛人工智慧般與敵人作戰。動畫迷們認為真人木蘭與他們記憶中那個充滿活力與幽默感的少女相去甚遠。對角色的爭議越來越大甚至上升到對演員本身演技的全盤否定。


部分分析師認為,木蘭性格的大轉彎來自好萊塢對中國民族主義人士的屈服,認為通過將動畫片中活潑但笨拙的鄰家女孩換成勤勉、強大的英雄木蘭更為保險,且努力凸顯其愛國主義一面,導致性格成長上顯得生硬和突然。


亂港分子黃之鋒前幾日下午在推特上發文,謬稱《花木蘭》之所以可以上映,都是因為迪士尼順從中國,他還聲稱劉亦菲公開且驕傲地支持香港警察,呼籲網友抵制《花木蘭》等,此舉更是激起中國人民的譴責,不過另一方面花木蘭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電影中和電影外得到了呼應。



自1500年前《木蘭辭》誕生以來,花木蘭已被無數創作者選為傳播中國女性獨立意識形態的媒介。由公元五世紀或公元六世紀(北魏時期,古代中國由非漢族控制,南北劃分)組成,《花木蘭之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偽裝成男人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故事。


在故事的原始民謠以及隨後的20世紀之前的版本中,花木蘭被歌頌的最重要的精神是「孝順」。在民謠中,花木蘭取代了她的父親和兄弟(當時還太年輕,無法服役)擔任可汗軍隊中的士兵。服務後,花木蘭被授予正式職位,但她拒絕了該職位。這首詩幾乎沒有提到花木蘭是一位扮靚士兵的時代,也沒有提及民族主義或捍衛國家的願望是花木蘭決定擔任父親職務的動機。


與現代的描述不同,木蘭的早期版本缺乏愛國主義情感。相反,學者們爭辯說,他們優先考慮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而不是保家衛國責任。西方學者認為:「花木蘭的犧牲使家庭免受不合理的狀況的影響。」 、「民謠內容主要歌頌木蘭對家庭的奉獻和對父親的犧牲的理想,同時也委婉地批評了中央政府不合理地使用蠻力,即每個家庭必須提供一名戰士,而不論其年紀和身份。」



這種情懷在明清時代得到了體現,首先是由劇作家徐煒在1593年進行的流行改編,題為「慈木蘭」。正是在這個版本中,木蘭的父親病得太重或身體虛弱,無法戰鬥。她的父親無法拒絕國家的要求,準備上吊自殺,促使木蘭作出代父從軍的選擇。


在隨後的幾年中,作家們對這種反國家主義話語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在朱仁火1675年的歷史小說《隋唐衍義》中,花木蘭被命令以皇妃身份下葬時選擇自殺,具體來說,她此時已經成為封建皇權的抵抗者。清朝時期的其他流傳還編出花木蘭為了保護自己的貞操而選擇自殺的橋段。


直到20世紀,花木蘭的人物性格裡才開始被賦予愛國主義與女權主義思想。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迫使中國向西方列強籤訂諸多不平等條約,並放棄對香港的控制,此後中國近代歷史延續接近100年,直到中國共產黨崛起和新中國建立。


花木蘭被重新想像成是民族英雄化身,後來又演變為一個女權主義的象徵。1939年的電影《花木蘭參軍》是花木蘭在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改編作品,該片花木蘭塑造為服務於家庭和國家的女英雄而廣為傳播。電影中,花木蘭在出發前一晚,她穿上父親的軍裝,向祖先祈禱,並感謝她的父親在晚餐時教給她捍衛國家的理想。


1949年之後,木蘭成為民族主義和現代女性形象的結合體。例如,李靜在2018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說,在為中國創作的1956年河南歌劇中,木蘭出身是反美帝國主義的擁護者和「婦女半邊天」的社會主義思想模式。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現代女性與男人一樣,為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鬥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促進性別平等的努力集中在婦女的經濟自由化上,而不是真正廢除父權制價值觀。


迪士尼在1998年發行動畫時,創造了一個女主角版本,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是一次叛逆的嘗試。雖然這位生氣勃勃,笨拙的花木蘭最終長成一個強大而出人意料的救世主,且迅速俘獲全球觀眾成為經典卡通人物,但與她更具民族主義色彩的現代中國同僚相比卻有明顯的偏離。


1998年,動畫電影上映時,在中國,迪士尼的美國化形象遭到了強烈反對。李靜指出,2009年,趙薇飾演的華語真人電影《花木蘭》,重點強調的是木蘭作為愛國民族主義和儒家價值結合的女戰士是如何護衛國家的。



花木蘭的性別危機從來沒有像迪士尼真人版電影中那樣強烈。在她的軍事生活中,花木蘭從沒有因為缺乏女性的體力或軍事技能而感到尷尬,她亦沒有表現出為贏得同胞尊重而焦慮的情感。


不過,正值女權主義越來越主流的時代,迪士尼的真人版翻拍只是將花木蘭送上的全新的歷史舞臺,等待她全新的意義而已。當然這種壓力也是空前大的。


迪士尼新的《花木蘭》是在女性主義激烈鬥爭時期出生。這部電影的爭議背景是主流的女權主義話語變得越來越複雜,這可能為更深入地分析中國性和女性狀態鋪平了道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中西方文化研究工作者對迪士尼1998年的動畫進行了反思,認為它實際未能增強女性的能力,因為它增強了性別定型觀念和二元性。其他人也對現代的中文版《花木蘭》的女權主義潛力提出質疑,《花木蘭》在解決婦女重要權利問題上幾乎沒有作用,並且很大程度上將女主人公的變裝打扮視為娛樂性而非革命性的。



儘管花木蘭在歷史長河裡被被動賦予了很多意義,但她始終保留了一種時空共鳴:積極掌控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出於對家人的熱愛,保護國家的願望,性別的抗爭,還是個人信念等動機,花木蘭始終都是一名優秀和值得學習的女性,她在一個婦女弱勢的世界裡戰勝不公和限制,掌控了自己的命運。


而對於好萊塢來說,挑戰中國文化始終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不論1998年的動畫版還是2020年的真人版,都沒有讓「花木蘭」這個角色像其它迪士尼公主一樣得到充分的成功。


參考資料:

The Diplomat:Who Is the Real Mulan?

TheGuardian:The problem with Mulan: why the live-action remake is a lightning rod for controversy

Forbes:Box Office: 『Mulan』 Nabs $6M Overseas As 『Bill & Ted』 Rules VOD


End

相關焦點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從中國古樂府《木蘭辭》到美國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充分體現了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即花木蘭是一個中國形象,但好萊塢挪用了它。文化挪用是文化交流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不同文化之間天然地存在差別與隔閡,要實現文化間順暢自然的交流,不可避免地有一個剔除、淡化、改寫文化差異的「挪用」過程。
  • 迪士尼《花木蘭》既要好萊塢女權又要中國忠勇孝,大雜燴怎麼討喜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宣傳了大半年之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居然不是眾望所歸,而是失望透頂,為何?人們最不滿意的大概就是這部電影看似中國故事,卻並不是真的中國味道。電影有很多中國元素,比如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忠孝故事,有中國的對聯,土樓還有中國人的武俠風。這些都我已在之前的一篇關於花木蘭的中國味文章中提到。
  • 4.7分《花木蘭》,看好萊塢如何意淫中國
    其實看完《花木蘭》就可以肯定這是一部以好萊塢視點講述的中國故事,中國在這裡只是為了滿足西方觀眾獵奇的心理而已。01 我是為你們帶來文明的使者,自然也是統治者其實好萊塢電影就是一個強勢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其他文明的鏡子。西部片中印第安人的野蠻形象,華人反派傅滿洲的黃禍形象,都是好萊塢早期電影中常見的刻板印象。西方文明一開始是如何看待他者的呢?
  • 《花木蘭》折戟,好萊塢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嗎?
    雖沒有木須龍的陪伴,真人版花木蘭遇到危險時總有一隻鳳凰陪伴在她身邊。且不說這些設定與花木蘭故事的相關性如何,其本身就是披著中國文化外衣的西方文化。「這部電影總讓我有種看西部片的感覺。首先中國文化沒有 『元氣』這個概念,它更像是《星球大戰》裡面的』原力』。」
  • 《花木蘭》定檔!中國觀眾的審美被誤讀?
    相信已經有部分觀眾已經看了影片,並給出了相關的評價。毋庸置疑,這部影片在口碑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但我們暫且不評價影片內容的好壞,而是來聊聊它的海報。《花木蘭》發布定檔海報之時,觀眾一邊因定檔而竊喜,一邊都在吐槽:太土了! 對於這部影片海報的吐槽,這已經不是第一回了。
  • 《花木蘭》折戟,好萊塢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嗎?
    雖沒有木須龍的陪伴,真人版花木蘭遇到危險時總有一隻鳳凰陪伴在她身邊。且不說這些設定與花木蘭故事的相關性如何,其本身就是披著中國文化外衣的西方文化。「這部電影總讓我有種看西部片的感覺。首先中國文化沒有 『元氣』這個概念,它更像是《星球大戰》裡面的』原力』。」
  • 《花木蘭》是爛片,但誤讀中國文化不是它的原罪
    《花木蘭》公映,討伐聲不絕於耳。其中有種論調很流行,《花木蘭》不懂中國文化。比如說,花木蘭的家鄉不應該在福建土樓,因為在《木蘭辭》中提到「可汗」、「燕山」等名次,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和柔然時期,家鄉應該是內蒙古呼和浩特一代。
  • 《花木蘭》:女權外衣下的東方獵奇
    新博弈原創文丨黃雅琪編輯丨雷雲霆迪士尼花費兩億美元翻拍真人版《花木蘭》,欲用大製作贏得中國市場,卻交出令中國觀眾紛紛吐槽的失望答卷。中國故事套入好萊塢敘事模式,低幼化二元對抗的故事程式化太重,令觀眾審美疲勞。《花木蘭》與模板化的好萊塢影片同質傾向明顯,使其丟失了傳統中國故事的魅力。
  • 誤解與重構:好萊塢劉亦菲版《花木蘭》如何拍成了功夫熊貓?
    ,好萊塢把新版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活生生拍成了功夫熊貓。這版《花木蘭》哪裡出了問題?真人版木蘭本人也從個人英雄再轉變到女權主義方向上來,這時候擰巴的地方又來了,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核心是雙核的,一是女權,二是孝道。最核心的點大概還是孝道,可惜除了開頭結尾草草呼應一下,通篇都是在說女權。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木蘭故事源於中國,是好萊塢拍攝的第一個中國文化IP,也是迪士尼公主裡少有的女性英雄形象,上映前中國觀眾對此抱有著極大的期待。然而,木蘭的形象顛覆了迪士尼經典故事中英雄救美的傳統模式,是男權社會裡少有的不被拯救而是拯救他人的女性英雄形象。這樣的人物形象和魅力是可以跨越時代的。動畫版《花木蘭》的成功,中國本土對於花木蘭IP的認可,再加上近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票倉所表現出的市場潛力,以及花木蘭身上所體現出的難得的「女權意識」,都讓迪士尼認為做真人版《花木蘭》時機已經成熟。
  • 因為女權去批判《花木蘭》,這個我不能接受
    終於,萬眾期盼的《花木蘭》上映了,作為劉亦菲的忠實粉絲,當然是第一時間跑去影院支持。其實早在內地上映的一周之前,北美已經上線流媒體,那就意味著資源已經外洩。已經看過的觀眾對於《花木蘭》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各式各樣的都有。
  • 《花木蘭》中文海報為何如此「醜」?中國觀眾的審美被誤讀
    相信已經有部分觀眾已經看了影片,並給出了相關的評價。毋庸置疑,這部影片在口碑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但我們暫且不評價影片內容的好壞,而是來聊聊它的海報。《花木蘭》發布定檔海報之時,觀眾一邊因定檔而竊喜,一邊都在吐槽:太土了!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經典樣本,電影《花木蘭》有哪些優缺點,顯然值得探討。
  • 「文化的越俎代庖」讓《花木蘭》口碑撲街
    據說,看完了《花木蘭》的中國人民,和看完好萊塢《戰爭與和平》的俄羅斯人、看完好萊塢《絕代艷后》的法國人、看完好萊塢《藝伎回憶錄》的日本人一樣,是一種摸不著頭腦的茫然,是零下九十一度的酷寒。其實,實事求是的說,《花木蘭》目前4.9分的豆瓣評分確實有些過低,作為一部在努力討好中國觀眾和女性觀眾的電影,電影其實做了不少功課。
  • 《花木蘭》中國元素有哪些?五個細節不得不提,好萊塢其實很用心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花木蘭大概是國人集體的童年記憶了,國內自己拍攝的相關影視作品不在少數,袁詠儀、趙薇等女演員都曾先後飾演過花木蘭,如今這個故事更是被搬上了好萊塢的大熒幕,那麼,「遠渡重洋」的花木蘭,又將如何呈現呢?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網上的負面路透迅速影響了國內觀眾的購票選擇,比起這部迪士尼公主真人大電影,更多人將目光轉向了更有「中國味兒」的《八佰》與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好萊塢巨作《信條》,因為「看不懂可以二刷,看爛片就是浪費錢了。」有影迷直言不諱地說道。貓眼數據顯示,《花木蘭》上映首日排片佔比達到38.4%,然而上座率卻僅有8.9%,不及已經上映多時的《八佰》、《信條》。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沸騰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 沸騰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經典樣本,電影《花木蘭》有哪些優缺點,顯然值得探討。
  • 《花木蘭》豆瓣評分跌至4.7,你想看這樣的花木蘭?
    敘事結構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變成了「同行十二天,木蘭自曝是女郎」,姑且可以接受,畢竟新時代女權早已覺醒。但把花木蘭的祖先設定為一隻鳳凰,這是什麼鬼邏輯,編劇玄幻小說看多了嗎?!對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木蘭從軍」如此魔改,中國觀眾不罵你罵誰?03《花木蘭》的種種漏洞和魔改,本質體現了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傲慢和偏見。在好萊塢電影創作中,東方文化和人物往往被解讀為落後、愚昧、專制的代名詞。
  • 花木蘭的「奇葩」妝容 什麼才是真的中國審美?
    上周眾所期待的迪士尼大ip公主片——花木蘭終於國內上映了!但上映後各方評價卻是一言難盡,從一開始的萬眾期待到現在的撲聲一片,評論可謂是兩極反轉。還有這樣的讓人看著一言難盡 外國朋友們因為一部電影,喜歡上了中國故事裡的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