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中國元素有哪些?五個細節不得不提,好萊塢其實很用心

2020-09-11 蓋飯娛樂官方號

餓了嗎?戳右邊關注我們,每天給您送上最新出爐的娛樂硬核大餐!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花木蘭大概是國人集體的童年記憶了,國內自己拍攝的相關影視作品不在少數,袁詠儀、趙薇等女演員都曾先後飾演過花木蘭,如今這個故事更是被搬上了好萊塢的大熒幕,那麼,「遠渡重洋」的花木蘭,又將如何呈現呢?

9月11日,是迪士尼真人動畫改編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的日子,其實早在一周前,北美等地就已經在流媒體上映了這部電影,也因為國內外的時間差,讓這部電影有了坐過山車一般刺激的經歷。

國外主流媒體對其交口稱讚,爛番茄反饋非常之好,然而國內一些知名電影評分論壇,卻對其持相當濃厚的抵抗情緒,不僅評分只有4.9分,對電影中呈現的諸多內容,部分國內觀眾也並不買帳。

說到底,是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權威影視視角,試圖對東方文化進行解析時,產生的水土不服。但並不是所有本土觀眾都持同樣意見,不少人認為,好萊塢這次的確是用心參考中國文化,想要塑造得更加貼切,電影中不少細節都能體現出來,不知道作為觀眾的你們,有沒有發現呢?

一.致敬《木蘭辭》

要說課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最後幾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本是樂府雙璧《木蘭辭》中的一句比喻,不管是原文還是可考證的資料,都沒有明確它是出自於誰之口,可以解讀為作者抒懷,也可以解讀為木蘭自矜之語。影片中將這一句悄然融入到劇情中,借木蘭歸家與父母閒聊說出口:「我剛才騎著黑風,看到兩隻兔子並排著跑,我猜一隻是雄兔,一隻是雌兔,但它們跑得那樣快,你根本無法分清。」

簡短一句臺詞,老外大概率是會忽略掉直接進入後續劇情,但中國觀眾聽到這一句,一定會露出會心一笑:這就是迪士尼在致敬《木蘭辭》嘛!

放在故事開篇的位置,既能為木蘭之後替父從軍埋下伏筆,順帶表現了木蘭少女時期天真爛漫的一面,從這個處理角度來說,影片融合得很好,算是迪士尼送給中國觀眾的一個小彩蛋吧。


二.中國「氣」的設定

其實《花木蘭》上映之後,其中一個飽受吐槽的點,就是影片中「chi」的提出,國語版將它翻譯成了「元氣」,這的的確確是有點水土不服,大部分中國觀眾看完都覺得:氣?什麼鬼?外國人是認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天賦?

別說,還真是。

上世紀華人演員勇闖好萊塢的年代,我們對外輸出的都是大部分都是武打明星,例如李小龍、成龍,包括女打星楊紫瓊等等,他們的出現徹底震驚了老外,一群外國人對著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中國人,不可思議地豎起了大拇指:wow!

然後,他們經過自己的鑽研,給我們影片中所表現出的內力、輕功等,起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氣。

這一點在《功夫熊貓》中其實也有體現。

基於這種對神秘的中國功夫長久的誤解與崇拜,外國製作團隊接手中國含戰爭、動作元素的題材時,很難不第一時間想到「氣」,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在《功夫熊貓》中,中國氣的設定並沒有影響到整個的故事感,但為什麼具體到《花木蘭》,國人就會覺得水土不服呢?

原因大概有二,首先這個鍋一定要推給國語版的翻譯團隊,雖然他們翻譯出了「恐而不懼,方為真勇」這樣貼合語境的臺詞,但「元氣」這個翻譯,實質上真不如「內功」、「內力」聽著有本土代入感。

其次,雖然迪士尼版真人電影《花木蘭》,是基於動畫版《花木蘭》的改編,本質上是一部歡樂的家庭向爆米花電影,但無法否認,這個題材以及這個體量的中國故事,勢必會讓國人對它另眼相看,以國內的視角來看,花木蘭首先可不是一部動畫片,而是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一個真正忠勇傳奇的女性。

趙薇版花木蘭

她在無數次的改編中,形象是嚴肅的,背負的責任是艱巨的,甚至基調也是宏大的,這樣一個差不多被當做歷史正劇來看待的人物,突然被告知她有「元氣」,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出戲。

袁詠儀版花木蘭

但文化輸出也一定會迎來部分融合,文化傳遞的過程中,交流是首位,將這個故事交給迪士尼來製作,實質上是默許我們本土的故事,被帶到國際舞臺,它將面臨全世界觀眾的檢驗,而並不只是國內觀眾——儘管這個故事生發於此。

電影上映後,引發-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們模仿花木蘭,她們學著木蘭在影片中的動作,擺著木蘭做過的pose,從這一點來看,作為主人翁的我們,作為與木蘭生長於同一片土地的我們,是不是應當更加寬容一些?——畢竟,人家都學到家門口了,斷沒有趕走崇拜者的道理。


對於「chi」的設定,有網友試圖給它一個合理的解讀:迪士尼在完成基本的故事敘述同時,更想要跟隨時代大流去表達對於女性力量的一種肯定,「氣」的設置,能夠看作是一個人生而自帶的天賦?

影片中表達道,元氣充沛於天地,只有身懷元氣的人,才能夠成為勇士,那是不是可以解讀為,只有擁有天賦的人,才能夠成為不世出的人才?

電影中男子身懷元氣備受讚譽,而女子表現出自己擁有卓越天賦時,卻首先會被指責,這個設定其實很巧妙地銜接了整個故事,將木蘭從軍、木蘭坦白身份、木蘭真正認清自我幾個重頭戲串在了一起,作為動畫片的改編來說,它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問題,就在於國內的觀眾是否願意去接受這樣一個設定。

「氣」的提出,無論是畫蛇添足亦或者是自圓其說,其實都可看作是外國人努力了解東方文化的一個過程,我們不妨大度。


三.電影中的中國美學

說到中國元素,很多人就想起12年前,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人美、舞美,風景美。

《花木蘭》想要講好中國故事,不來到中國取景,是萬萬不能夠的,試想,如果一部電影打著中國故事的旗號,觀眾卻發現裡面的瀑布都是尼加拉瓜大瀑布,這該有多麼掃興!

迪士尼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實際上影片中的不少鏡頭,都是在中國進行取景的,《花木蘭》劇組從開拍後,先後幾次到達中國取景,當祖國壯麗的山河變成大熒幕上一幕幕瑰麗奇偉的畫面,進而全世界觀眾看到,只要想到這一點,很難不發自內心對每一寸河山的壯美無邊而感到動容。

電影中其實用了很多鏡頭來展現景色,遼闊的草原、巍峨的高山、怪石遍布的山林,當象徵木蘭家族守護者的鳳凰從這廣袤天地間飛過,相信代入感強烈的觀眾,一定會感動於影片本身。


四.對於孝文化的弘揚

其實有點難以想像,有一天會從外國電影中,聽到愛家、孝道的呼籲。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花木蘭的推崇,除了她本身的勇敢以及身上帶有的傳奇性之外,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的忠孝:對君上盡忠,對父親盡孝,身為女子而敢為丈夫事,替父從軍。

電影中好多次將鏡頭掃到木蘭手持的劍上,上面刻著電影想要宣揚的幾個特質:忠、勇、真。

然而在電影結尾處,皇帝賜予木蘭的劍上,多了第四種品德:孝。

這一點其實在影片剛開始時,是有交代的:木蘭的父親拿出自己早年從軍時用過的物品,其中一塊玉上就鐫刻著大大的孝字。

作為西方人而言,孝文化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其實並不是宣揚的重點,但在花木蘭中,他們對這一點有很好的展現,並根據時代的需要,剔除了「為君為父而死」的孝文化中那種悲壯的部分,而改為了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愛家」,這一點其實融合得並不尷尬,相反,很有時代的特色,同時又沒有冒犯到我國本身的文化,不得不說,迪士尼在內涵方面,其實是用心良苦的。


五.中國妝容服飾

相信很多人看完電影後,對電影的吐槽都集中在服飾、建築以及妝容上,畢竟,色彩鮮豔而布景簡單,很難有歷史正劇的代入感,且妝容看上去浮誇而流於表面,的確是很難為常看美顏十級古裝劇的觀眾所接受。

但其實看過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即便這些妝容看上去有些難以接受,但都不是沒有前提。

根據劇情需要,木蘭上妝那一段,其實是要表現她作為一個女子,到了婚嫁年齡而被強行要求相親的一種荒誕,浮誇的妝容襯託木蘭此刻的心情,在劇情上看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反諷。

此外,雖然是真人電影改編,但實質上仍舊是動畫為基礎,孩子們為觀眾來設計的,想要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小朋友一下子明白影片現在所表達的情緒,簡單直接其實不失為一種選擇。

當然,根據國內網友們的考證,花木蘭的妝容,其實應該是三種古代妝容結合到了一起,關於這一點,影片真的不是完全憑空照搬。

第一,是額黃妝,也就是被大家調侃是「某為logo」的那片黃黃的妝容,影片大概是想取「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典故吧——然而,貼花黃最應該保留的,其實是貼,而不是畫。

第二,是曉霞妝,據考證是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比較流行的化妝方法。

第三,木蘭腦袋上那個紅紅的,正確叫法應該是壽陽落梅妝,參考唐代時期的女子常見妝容,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妝容。

總結:

說了這麼多,其實從真正古代歷史和中國的傳統禮儀去考較,迪士尼版的《花木蘭》當然還是存在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和誤解,比較妝容不是那麼的到位,福建土樓的運用備受吐槽,中國古代宮殿群在電影中只是個簡單的皇城,但……怎麼說呢,如果硬要用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去解讀,當時的少數民族王朝的皇城,也許真的不是那麼的固若金湯——說一萬遍硬體,其實都不如直面影片想要表達的內容重要。

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其實本身是被允許從各種方面進行解讀的,而有時,誤讀對於一個母題來說,也還是一種再解讀,花木蘭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千百年,她時而是調皮嬌俏的女將軍,時而是悲壯守節的小戰士,也許還在軍營中收穫了愛情,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可接受範圍內的解讀,至少證明了花木蘭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她被世界接納的同時,她自然也被納入到了更多類型的文化中去,作為她的故鄉,我們實在不必擔心因此而被誤解和醜化,文化自信,其實更多時候,來自於對其他文化的包容——畢竟,東西是我們的,誰又能偷走呢?

如果大家對《花木蘭》感興趣,不妨自己去一探究竟。


、、

作者:小重山

責編:饒舌歌手阿癟

相關焦點

  • 1998年動畫片《花木蘭》,迪士尼最成功的中國元素作品
    別忘了,那是九十年代,當年聽說拍一部動畫片能花這麼多錢簡直是不可理喻。一分錢一分貨,《花木蘭》這部動畫片的畫面即使放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看也算挺精緻的,不論是色彩還是細節都值得讚嘆。舉個例子,據說上圖這個片段中的每一個騎兵的動作都不一樣,換言之,人家不是簡單複製粘貼的,所以看起來很立體很有氣勢。
  • 《花木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輸出
    影片中另一個爭議點在於李連杰飾演的皇帝形象,頭戴黑色的帽子,留著八字鬍子,食指上有一個大戒指,十分像歷史上好萊塢影片塑造的一個形象——傅滿洲。長時間以來,許多好萊塢的影片中關於東方的想像,都出於一種獵奇的目的,一味地堆砌中國元素,無視歷史實事,脫離故事真正的文化背景,而2020年版本的《花木蘭》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 耗資3億美金的《花木蘭》,有哪些中國文化元素?
    ——完全好萊塢英雄模式,這是套著中國外殼、內裡非常西式的一部動畫。《花木蘭》這部電影除木蘭這一名字,是出自《木蘭辭》外,電影中所採用的中國元素都不是依據《木蘭辭》創作的時代背景——北朝,而是雜糅了中國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時期的元素。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否值得期待呢?
  • 《花木蘭》評分跌破5.0,好萊塢的畸形中國風,一百年前就有了
    難怪有網友調侃,當初確實錯怪了《花木蘭》的DVD風海報,因為那張海報竟然如此準確地反映了這部電影的水平。但其實,好萊塢對中國元素的畸形執著,其實從一百年前就開始了。畢竟有動畫版珠玉在前,又是迪士尼第一位華人公主,因此《花木蘭》首款預告片發布短短24小時,就收穫了1.75億的播放量。
  • 《花木蘭》折戟,好萊塢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嗎?
    雖沒有木須龍的陪伴,真人版花木蘭遇到危險時總有一隻鳳凰陪伴在她身邊。且不說這些設定與花木蘭故事的相關性如何,其本身就是披著中國文化外衣的西方文化。「這部電影總讓我有種看西部片的感覺。首先中國文化沒有 『元氣』這個概念,它更像是《星球大戰》裡面的』原力』。」
  • 《花木蘭》折戟,好萊塢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嗎?
    而真人版電影則不同,它需要考慮成年觀眾的看法,這就需要砍掉一些不合理的元素。」 資深影評家陳道久說。然而,褪去了童話色彩的真人版《花木蘭》,卻被迪士尼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電影中,花木蘭兒時就展露出異於常人的活力和能量,父親告訴她這是一種「元氣」。長大後的花木蘭也是憑藉著「元氣」,徵服戰友、擊潰敵軍。
  • 好萊塢諸多中國風電影,偏偏《花木蘭》口碑崩潰
    好萊塢山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電影行業逐漸崛起,不少中國電影演員開始闖蕩好萊塢。,不得不說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很明白觀眾的口味。許多人看的是翻譯成普通話版的,認為這是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其實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迪士尼動畫。一部美國電影讓花木蘭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這是一件值得可悲的事情。
  • 好萊塢又出中國風電影,有了《花木蘭》的前車之鑑,嫦娥還會有觀眾...
    好好回想一下前段時間大熱的《花木蘭》就知道了,5.0的評分已經算是觀眾們對於這部電影仁至義盡了。最慘的是,「神仙姐姐」劉亦菲因為這部劇,負面消息不斷。但說句實話,演員的演技確實到位,這部電影爛,就爛在製作上了。
  • 造型COS紅遍五大洲?劉亦菲的花木蘭,至少有一點是成功的
    造型COS紅遍五大洲?劉亦菲的花木蘭,至少有一點是成功的!但其實,劉亦菲的花木蘭,至少有一點是成功的!這是今年萬聖節最火的COS造型,對,就是花木蘭。萬聖節期間,世界各地的小朋友,紛紛用簡單的中國紅長褂,搭配各種各樣的士兵元素,來COS花木蘭。這些小朋友,不同膚色,不同國家,卻都穿著花木蘭的戲服,拿著劍比劃著中國的武術動作。
  • 《花木蘭》口碑遭遇滑鐵盧,好萊塢首部「亞裔大片」的尷尬之年
    一年後的2016年10月,《花木蘭》正式定檔2018年11月2日,其製作也被正式提上日程,劇組開始在全球海選一名中國女演員扮演木蘭。然而這一選就選了整整一年。據悉,《花木蘭》的選角導演團隊為了尋找適合該角色的演員遍訪五大洲,試鏡了近千位演員。
  • 4.7分《花木蘭》,看好萊塢如何意淫中國
    其實看完《花木蘭》就可以肯定這是一部以好萊塢視點講述的中國故事,中國在這裡只是為了滿足西方觀眾獵奇的心理而已。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再加上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不得不考慮中國觀眾感受,所以出現了一批包含正面中國形象的好萊塢大片
  • 《花木蘭》一部披著好萊塢外衣的中國故事,你會去看嗎?
    這就有了花木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或者意志不堅定了,就會有「鳳凰」出現。給花木蘭帶來力量。就這樣,本來已經迷路的花木蘭靠著精神力量「鳳凰」的指引,順利的到達了軍營。好萊塢固定的套路之神靈附體。然後董將軍就開始注意花木蘭了。軍隊的訓練很有中國式的風格,無論是練拳、練刀、練射箭還是練槍都中規中矩。但讓我不能忍受的是:雙手提木桶上山。
  • 求求迪士尼放過花木蘭吧!花了14億喜提4.9分
    其他細節諸如可汗派擁有滅國實力的女巫入侵紫禁城僅僅只為給皇帝送個戰書;下聯: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與電影版天賦異稟的木蘭不同動畫版木蘭是個不愛規矩和束縛的普通女孩電影《木乃伊3:龍帝之墓》 這些中國元素也許和影片風格不搭調也許壓根就是偽中國元素但總會有人說「這畢竟是別人對我們的認可啊」
  • 北京日報評論:中國觀眾不認《花木蘭》是個提醒
    一部本是講述中國故事,也意在贏得中國市場的好萊塢大片,何以反在中國「翻了車」?中外市場褒貶懸殊至此,出乎很多人意料。為強化該片的「中國元素」,迪士尼也下了番功夫,不論是面試千人選中劉亦菲任主演,還是在中國輾轉多地實景拍攝,為的就是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
  • 北京日報評論:中國觀眾不認《花木蘭》是個提醒
    資料圖在國外頗受好評的電影《花木蘭》,近日在國內公映後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分一路走低,更被挑出諸多歷史細節硬傷。一部本是講述中國故事,也意在贏得中國市場的好萊塢大片,何以反在中國「翻了車」?然而,在中國人看來,這勁兒完全使錯了方向——木蘭明明是一位北方姑娘,卻住在福建的土樓;「當戶理紅妝」「對鏡貼花黃」明明可以很美,片中「服化道」卻怪異醜陋;「代父從軍」明明是個現實故事,電影卻拍成一部天賦異稟的魔幻大片……可以說,除了「花木蘭」這個家喻戶曉的「IP」,電影中其他中華文化元素幾乎都是「關公戰秦瓊」的亂燉,與中國觀眾的傳統認知大相逕庭,在觀影時自然會產生巨大不適。
  • 迪士尼《花木蘭》既要好萊塢女權又要中國忠勇孝,大雜燴怎麼討喜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宣傳了大半年之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居然不是眾望所歸,而是失望透頂,為何?人們最不滿意的大概就是這部電影看似中國故事,卻並不是真的中國味道。電影有很多中國元素,比如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忠孝故事,有中國的對聯,土樓還有中國人的武俠風。這些都我已在之前的一篇關於花木蘭的中國味文章中提到。
  • 好萊塢版《花木蘭》:「花」太多,木蘭太少
    《花木蘭》,想知道美國人是怎麼看中國的這個美麗傳說的。好萊塢的電影人或許是想為中國這個古典傳說中加一點玄幻的佐料,但卻不小心弄巧成拙,把一個美輪美奐的中國古典軍事和文化傳說,揉成一個不倫不類的神話和武打俠劇了。不看片頭的話,很多人會以為這是某家香港三流製片公司上個世紀的小作品。
  • 電影史裡最尬的《花木蘭》,好萊塢的劉亦菲不適合我們
    但也恰恰映證了那句&34;,當初觀眾等待值有多高,現在就越想說:兩億美元拍了個什麼鬼?其實之前看到預告片中木蘭的妝容、土樓等爭議數次衝上熱搜,觀眾已經感到迪士尼對中國元素的運用非常不妙。就連網友自發的為《花木蘭》設計的多版海報都洋氣多了好嗎?到這裡為止,就算沒看到電影,《花木蘭》的問題都已經暴露地十分明顯了:電影在內地市場遇到的第一道坎兒,就是如何合理地東西融合,可以理解迪士尼版《花木蘭》目標觀眾是全球觀眾,不可能完全按照中國文化來,有好萊塢痕跡也很正常,但也並不代表著主創可以亂來啊。
  • 《花木蘭》吃相太難看,魔改中國文化,口碑「翻車」只是提個醒
    近日,在國外頗受好評的《花木蘭》在國內上映,但公映後卻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論一路走低,還被指魔改中國文化,醜化中國人,並挑出了諸多歷史細節的硬傷,為何花木蘭這樣一部中國題材的大片,卻在中國翻了車?以至於後來好萊塢大片裡中國古代的人物形象,男性幾乎都是留著怪異的八字鬍,女性也塗著比石灰還厚的脂粉。
  • 《花木蘭》吃相太難看,魔改中國文化,口碑「翻車」只是提個醒!
    近日,在國外頗受好評的《花木蘭》在國內上映,但公映後卻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論一路走低,還被指魔改中國文化,醜化中國人,並挑出了諸多歷史細節的硬傷,為何花木蘭這樣一部中國題材的大片,卻在中國翻了車?《木蘭詩》作為一首北朝樂府詩,講述的是北魏的歷史人物,而《花木蘭》中卻將木蘭安排在福建土樓,這是最基本的歷史錯誤。先不提土樓是宋元才出現的,時間差出了幾百年,而最關鍵的當時福建是南朝的地盤,而北朝皇帝居然徵召一個南朝人去邊塞打仗,就這一點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1923年,一部名為《傅滿洲之謎》的電影首次上映,便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