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花木蘭大概是國人集體的童年記憶了,國內自己拍攝的相關影視作品不在少數,袁詠儀、趙薇等女演員都曾先後飾演過花木蘭,如今這個故事更是被搬上了好萊塢的大熒幕,那麼,「遠渡重洋」的花木蘭,又將如何呈現呢?
9月11日,是迪士尼真人動畫改編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的日子,其實早在一周前,北美等地就已經在流媒體上映了這部電影,也因為國內外的時間差,讓這部電影有了坐過山車一般刺激的經歷。
國外主流媒體對其交口稱讚,爛番茄反饋非常之好,然而國內一些知名電影評分論壇,卻對其持相當濃厚的抵抗情緒,不僅評分只有4.9分,對電影中呈現的諸多內容,部分國內觀眾也並不買帳。
說到底,是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權威影視視角,試圖對東方文化進行解析時,產生的水土不服。但並不是所有本土觀眾都持同樣意見,不少人認為,好萊塢這次的確是用心參考中國文化,想要塑造得更加貼切,電影中不少細節都能體現出來,不知道作為觀眾的你們,有沒有發現呢?
一.致敬《木蘭辭》
要說課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最後幾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本是樂府雙璧《木蘭辭》中的一句比喻,不管是原文還是可考證的資料,都沒有明確它是出自於誰之口,可以解讀為作者抒懷,也可以解讀為木蘭自矜之語。影片中將這一句悄然融入到劇情中,借木蘭歸家與父母閒聊說出口:「我剛才騎著黑風,看到兩隻兔子並排著跑,我猜一隻是雄兔,一隻是雌兔,但它們跑得那樣快,你根本無法分清。」
簡短一句臺詞,老外大概率是會忽略掉直接進入後續劇情,但中國觀眾聽到這一句,一定會露出會心一笑:這就是迪士尼在致敬《木蘭辭》嘛!
放在故事開篇的位置,既能為木蘭之後替父從軍埋下伏筆,順帶表現了木蘭少女時期天真爛漫的一面,從這個處理角度來說,影片融合得很好,算是迪士尼送給中國觀眾的一個小彩蛋吧。
二.中國「氣」的設定
其實《花木蘭》上映之後,其中一個飽受吐槽的點,就是影片中「chi」的提出,國語版將它翻譯成了「元氣」,這的的確確是有點水土不服,大部分中國觀眾看完都覺得:氣?什麼鬼?外國人是認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天賦?
別說,還真是。
上世紀華人演員勇闖好萊塢的年代,我們對外輸出的都是大部分都是武打明星,例如李小龍、成龍,包括女打星楊紫瓊等等,他們的出現徹底震驚了老外,一群外國人對著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中國人,不可思議地豎起了大拇指:wow!
然後,他們經過自己的鑽研,給我們影片中所表現出的內力、輕功等,起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氣。
這一點在《功夫熊貓》中其實也有體現。
基於這種對神秘的中國功夫長久的誤解與崇拜,外國製作團隊接手中國含戰爭、動作元素的題材時,很難不第一時間想到「氣」,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在《功夫熊貓》中,中國氣的設定並沒有影響到整個的故事感,但為什麼具體到《花木蘭》,國人就會覺得水土不服呢?
原因大概有二,首先這個鍋一定要推給國語版的翻譯團隊,雖然他們翻譯出了「恐而不懼,方為真勇」這樣貼合語境的臺詞,但「元氣」這個翻譯,實質上真不如「內功」、「內力」聽著有本土代入感。
其次,雖然迪士尼版真人電影《花木蘭》,是基於動畫版《花木蘭》的改編,本質上是一部歡樂的家庭向爆米花電影,但無法否認,這個題材以及這個體量的中國故事,勢必會讓國人對它另眼相看,以國內的視角來看,花木蘭首先可不是一部動畫片,而是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一個真正忠勇傳奇的女性。
趙薇版花木蘭
她在無數次的改編中,形象是嚴肅的,背負的責任是艱巨的,甚至基調也是宏大的,這樣一個差不多被當做歷史正劇來看待的人物,突然被告知她有「元氣」,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出戲。
袁詠儀版花木蘭
但文化輸出也一定會迎來部分融合,文化傳遞的過程中,交流是首位,將這個故事交給迪士尼來製作,實質上是默許我們本土的故事,被帶到國際舞臺,它將面臨全世界觀眾的檢驗,而並不只是國內觀眾——儘管這個故事生發於此。
電影上映後,引發-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們模仿花木蘭,她們學著木蘭在影片中的動作,擺著木蘭做過的pose,從這一點來看,作為主人翁的我們,作為與木蘭生長於同一片土地的我們,是不是應當更加寬容一些?——畢竟,人家都學到家門口了,斷沒有趕走崇拜者的道理。
對於「chi」的設定,有網友試圖給它一個合理的解讀:迪士尼在完成基本的故事敘述同時,更想要跟隨時代大流去表達對於女性力量的一種肯定,「氣」的設置,能夠看作是一個人生而自帶的天賦?
影片中表達道,元氣充沛於天地,只有身懷元氣的人,才能夠成為勇士,那是不是可以解讀為,只有擁有天賦的人,才能夠成為不世出的人才?
電影中男子身懷元氣備受讚譽,而女子表現出自己擁有卓越天賦時,卻首先會被指責,這個設定其實很巧妙地銜接了整個故事,將木蘭從軍、木蘭坦白身份、木蘭真正認清自我幾個重頭戲串在了一起,作為動畫片的改編來說,它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問題,就在於國內的觀眾是否願意去接受這樣一個設定。
「氣」的提出,無論是畫蛇添足亦或者是自圓其說,其實都可看作是外國人努力了解東方文化的一個過程,我們不妨大度。
三.電影中的中國美學
說到中國元素,很多人就想起12年前,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人美、舞美,風景美。
《花木蘭》想要講好中國故事,不來到中國取景,是萬萬不能夠的,試想,如果一部電影打著中國故事的旗號,觀眾卻發現裡面的瀑布都是尼加拉瓜大瀑布,這該有多麼掃興!
迪士尼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實際上影片中的不少鏡頭,都是在中國進行取景的,《花木蘭》劇組從開拍後,先後幾次到達中國取景,當祖國壯麗的山河變成大熒幕上一幕幕瑰麗奇偉的畫面,進而全世界觀眾看到,只要想到這一點,很難不發自內心對每一寸河山的壯美無邊而感到動容。
電影中其實用了很多鏡頭來展現景色,遼闊的草原、巍峨的高山、怪石遍布的山林,當象徵木蘭家族守護者的鳳凰從這廣袤天地間飛過,相信代入感強烈的觀眾,一定會感動於影片本身。
四.對於孝文化的弘揚
其實有點難以想像,有一天會從外國電影中,聽到愛家、孝道的呼籲。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花木蘭的推崇,除了她本身的勇敢以及身上帶有的傳奇性之外,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的忠孝:對君上盡忠,對父親盡孝,身為女子而敢為丈夫事,替父從軍。
電影中好多次將鏡頭掃到木蘭手持的劍上,上面刻著電影想要宣揚的幾個特質:忠、勇、真。
然而在電影結尾處,皇帝賜予木蘭的劍上,多了第四種品德:孝。
這一點其實在影片剛開始時,是有交代的:木蘭的父親拿出自己早年從軍時用過的物品,其中一塊玉上就鐫刻著大大的孝字。
作為西方人而言,孝文化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其實並不是宣揚的重點,但在花木蘭中,他們對這一點有很好的展現,並根據時代的需要,剔除了「為君為父而死」的孝文化中那種悲壯的部分,而改為了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愛家」,這一點其實融合得並不尷尬,相反,很有時代的特色,同時又沒有冒犯到我國本身的文化,不得不說,迪士尼在內涵方面,其實是用心良苦的。
五.中國妝容服飾
相信很多人看完電影後,對電影的吐槽都集中在服飾、建築以及妝容上,畢竟,色彩鮮豔而布景簡單,很難有歷史正劇的代入感,且妝容看上去浮誇而流於表面,的確是很難為常看美顏十級古裝劇的觀眾所接受。
但其實看過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即便這些妝容看上去有些難以接受,但都不是沒有前提。
根據劇情需要,木蘭上妝那一段,其實是要表現她作為一個女子,到了婚嫁年齡而被強行要求相親的一種荒誕,浮誇的妝容襯託木蘭此刻的心情,在劇情上看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反諷。
此外,雖然是真人電影改編,但實質上仍舊是動畫為基礎,孩子們為觀眾來設計的,想要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小朋友一下子明白影片現在所表達的情緒,簡單直接其實不失為一種選擇。
當然,根據國內網友們的考證,花木蘭的妝容,其實應該是三種古代妝容結合到了一起,關於這一點,影片真的不是完全憑空照搬。
第一,是額黃妝,也就是被大家調侃是「某為logo」的那片黃黃的妝容,影片大概是想取「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典故吧——然而,貼花黃最應該保留的,其實是貼,而不是畫。
第二,是曉霞妝,據考證是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比較流行的化妝方法。
第三,木蘭腦袋上那個紅紅的,正確叫法應該是壽陽落梅妝,參考唐代時期的女子常見妝容,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妝容。
總結:
說了這麼多,其實從真正古代歷史和中國的傳統禮儀去考較,迪士尼版的《花木蘭》當然還是存在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和誤解,比較妝容不是那麼的到位,福建土樓的運用備受吐槽,中國古代宮殿群在電影中只是個簡單的皇城,但……怎麼說呢,如果硬要用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去解讀,當時的少數民族王朝的皇城,也許真的不是那麼的固若金湯——說一萬遍硬體,其實都不如直面影片想要表達的內容重要。
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其實本身是被允許從各種方面進行解讀的,而有時,誤讀對於一個母題來說,也還是一種再解讀,花木蘭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千百年,她時而是調皮嬌俏的女將軍,時而是悲壯守節的小戰士,也許還在軍營中收穫了愛情,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可接受範圍內的解讀,至少證明了花木蘭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她被世界接納的同時,她自然也被納入到了更多類型的文化中去,作為她的故鄉,我們實在不必擔心因此而被誤解和醜化,文化自信,其實更多時候,來自於對其他文化的包容——畢竟,東西是我們的,誰又能偷走呢?
如果大家對《花木蘭》感興趣,不妨自己去一探究竟。
、、
作者:小重山
責編:饒舌歌手阿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