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完《花木蘭》就可以肯定這是一部以好萊塢視點講述的中國故事,中國在這裡只是為了滿足西方觀眾獵奇的心理而已。
本文前兩部分會梳理歷史上好萊塢電影中他者文化的形象轉變,第三部分提出現在好萊塢電影對其他文明的獵奇式改造和捧殺問題。
其實好萊塢電影就是一個強勢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其他文明的鏡子。西部片中印第安人的野蠻形象,華人反派傅滿洲的黃禍形象,都是好萊塢早期電影中常見的刻板印象。
西方文明一開始是如何看待他者的呢?當然是以自己為中心,把其他文明看成是自己徵服的對象,內心潛臺詞是,你看我都給你帶來了文明,你怎麼不感謝我呢?
典型代表就是《奪寶奇兵》中那些土著的形象,或者《加勒比海盜3》中周潤髮飾演的海盜頭目,他們都是邪惡而野蠻的代名詞。
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命名,其實對於印第安人難道美洲大陸不是一直存在?為什麼叫被你發現?這種我為萬物尺度的態度和歐洲工業化是相伴而生的,因為我先進當然我來命名你。
有時候這種態度反應在電影中會呈現出詭異的一幕,比如《蒂芙尼的早餐》中亞裔角色其實是白人演員通過化妝來演繹的,當然形象自然是負面的。
這種態度有時候並不太明顯,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看出來,比如電影《末代皇帝》,本片導演雖不是美國人,但是它在奧斯卡獎奪得多個獎項,可以看做是好萊塢對電影中中國形象的認可。
請注意電影一開場慈禧安排溥儀繼位的一場戲中,整個氛圍非常詭異,慈禧更是以僵硬奇怪的面目出現在鏡頭裡,這和電影整體鏡頭偏寫實的風格似乎格格不入,其實這就是導演想像中那個遙遠、詭異、將死的中國。
如果這還不明顯,那麼莊士敦出現以後就毫無疑問了,因為他不但真的在「教育」中國的皇帝,甚至還用自行車把皇帝從和太監的曖昧的遊戲中「解救」了出來。
在他的教導下,皇帝越來越西化,甚至在紫禁城裡面打起了網球,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莊士敦的位置,他所坐的位置,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可以說是呼之欲出。
隨著時間的推移,好萊塢電影開始理解其他文化,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與狼共舞》的橫空出世和大獲成功。男主不但在和印第安人相處中理解和尊敬對方,甚至最終加入了印第安人的部落,拋棄了自己原來的身份認同。
對比50年代西部片《搜索者》的劇情這種轉變就更加明顯,本片中當男主角發現自己被印第安人擄走的侄女已經不太會說英語後,就宣布了侄女的死亡。
這種死亡不是肉體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死亡,是男主對印第安人非人這一觀點的認可。
當然《與狼共舞》之後更多的電影開始以多元尊重的價值觀來看待其他文明,比如阿湯哥的《最後的武士》,這部電影主角甚至認同了遠東的日本武士道文化!
當然從60年代開始,以李小龍為代表的能打的中國人形象也開始在好萊塢有了自己的受眾,他主演的幾部電影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接下來成龍的《尖峰時刻》系列
更是把中國人都會功夫的形象坐實了。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再加上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不得不考慮中國觀眾感受,所以出現了一批包含正面中國形象的好萊塢大片。
比較早且典型的代表是《2012》中對中國基建狂魔的誇獎,在青藏高原建造的12艘諾亞方舟是全世界唯一的希望。
接下來《地心引力》中女主是乘坐神舟飛船才脫險回到地球,《火星救援》裡更是出現了中國航空和美國NASA肩並肩攜手解決問題的畫面。
當然其中有些作品中國元素的加入會使整體比較違和,並不算成功。
比如《降臨》中的中國將軍,《獨立日2》中的中國隊員都和影片格格不入,更不要說《環太平洋2》中國基地和景甜的出現了,估計加入了景甜宇宙的電影,應該是不會有第三部了。
近幾年政治正確橫行的好萊塢,颳起了一股捧殺風,就是在電影中會刻意吹捧其他文明,從非洲的到中國的,無不如此。
一面滿足西方觀眾一以貫之的獵奇心理,一面用白左價值觀罔顧事實的或是吹噓其他文明或是刻意將其與西方文化加以區分。
比如《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的土著們都是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沒有私心的,不但大家一條心,還用聖樹為紐帶與大自然心連心!
反觀人類(白人男性為代表)則是為了資源罔顧生命和大自然的和諧。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漫威的電影《黑豹》中,影片一改以往好萊塢對非洲落後形象的表達,不但把瓦坎達描述為科技先進人人和諧的世外桃源,而且影片最後居然出現了非洲國家要幫助世界的鏡頭。
雖然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可以不顧現實世界,但是這種價值觀的闡釋是很明顯的,難怪美國黑人紛紛進影院二刷三刷。
非洲瓦坎達?!
再來看這兩年有關中國的電影,《摘金奇緣》在北美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別告訴她》在各大獎項均有斬獲,尤其是導演兼主演的王子逸剛剛獲得了金球獎影后。
然而《摘金奇緣》在亞洲市場卻票房撲街,在中國僅僅取得了1100萬的票房,究其原因還是電影中的華人形象和現實相差太大。
演員在片中的服飾不是太過誇張就是樣式十分陳舊,仿佛從八九十年代電視劇中借來似的。
男主角的長相更是讓中國人很難認同,只有美國觀眾會喜歡的那種大頭男生。
楊紫瓊飾演的婆婆更是搞起了聖經學習小組。女主的角色設定也是小妞電影中常見的鄰家女孩,劇情是小女生走入豪門然後衝破阻礙獲得真愛的套路。
整個電影雖然披著亞裔文化的皮,但是骨子裡卻是真愛至上的好萊塢價值觀。
《別告訴她》同樣是一部獵奇趣味濃重的電影,先不說主演蹩腳的中文讓人十分出戲,單是片中強行歸納總結的中西文化衝突就很讓人不適,角色經常說著說著臺詞就變成了中西文化專家,開始大段大段的對比總結。
片中核心的衝突就是要不要告訴奶奶病情真相,本來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選擇題,結果叔叔把這個問題上升到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較量的高度,而且片中暗示好像全中國人都是這樣騙老人的!
為了衝突而衝突的例子在片中比比皆是,比如一桌人吃著飯突然比較起中美誰更好了,讓人匪夷所思,你們全家不是去日本就是去美國,難道哪裡好你們不是自己心裡早有定數?
那還為什麼這樣安排呢?當然還是要滿足西方觀眾了。因為他們買票看這個電影就是要看不同,如果他們看到中國人生病也是去醫院排隊,也是醫保報銷,也是做ct檢查,那還有什麼新奇。
女主和媽媽在一起說英語的時候,也要叫nainai,而不是grandma,為什麼?還是要提醒西方觀眾,我這可是稱呼不一樣呢?更不要說為什麼安排一個一心嚮往美利堅的服務員了。
《摘金奇緣》看似是表現亞裔也很成功,其實是好萊塢萬年愛情主題加層殼而已。《別告訴她》看似是表現亞裔在中西文化衝突中的掙扎,其實是獵奇式的給西方觀眾展示一個不一樣的中國而已。
《花木蘭》現在豆瓣只有4.7分,可以說是又一個好萊塢想盡力討好中國觀眾而不得的例子。
全片為了所謂中國觀眾感受做了多處修改,比如去掉了原版中木須這個角色,以及男女主角在橋上的吻戲。
但是這是中國文化正確的打開方式嗎?
並不是!
因為我們中國人當然可以開龍王的各種玩笑,而且也沒人覺得木須這個角色有什麼問題。
其實這部電影即使是1998年的動畫版,也是宣傳好萊塢女權的手段而已。
當時已經出來的《白雪公主》等片子都是老式的女性等待王子來救助的橋段,很不符合近些年美國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確風向。
所以一個女孩進入只有男性才能進入的職業——軍隊,才會凸現女性可以做任何事的新時代精神。
於是《花木蘭》不但有動畫版的第一第二部,還在今年迎來了真人版。
片中和原版相比的另一處修改也許更能體現本片中國元素下的真內核。
那就是花木蘭的男朋友從她的上司變成了平級的普通士兵,也許這對中國觀眾而言沒什麼感觸。
但是在美國一個女下屬是不應該和男上司發展戀愛之類的愛情的,因為這被認為是用自己職位上的便利來「剝削」女性。
不難看出這些年雖然好萊塢看中中國市場的緣故而在電影中加大中國元素的比例,但是往往適得其反。
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一個文明到底能不能理解另一個文明,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對它的回答基本分成兩派。
一派認為大家都是人,各個文明雖有不同,但是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也既存在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所以理解另一個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另一派則認為每個文明都是本質上不同的,不能比較好壞的,因此來自一個文明的人永遠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其他文明,真正的理解是不可能的。
用一個例子來說就是,當你去一個海島發現他們正在舉行活人殉葬的儀式,你是以人的生命權為理由前去阻止還是尊重人家的文化傳統袖手旁觀呢?同意前者你就是普世派,同意後者你就是相對派。
也許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也許好萊塢電影中的其他文明到底該怎麼展現也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是現在這種故意誇大不同,故意捧殺其他文明的方式,一定不是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