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木蘭》的口碑被「嘲」上了熱搜。去年就傳得沸沸揚揚、令無數人翹首以待的木蘭,今年一開播卻淪為了眾矢之的。豆瓣刺眼的4.7分,襯託得旁邊濃濃山寨風的電影海報更加顯得廉價。
△ 好於13%古裝片,7%動作片。
別說迪士尼1998年的動畫版了,就連2009年趙薇版花木蘭都沒這麼慘......
我國觀眾一片罵聲,而海外媒體就截然不同了,滿堂喝彩。
國內↓
國外↓
戰爭場面設計得壯觀、激動人心,不過炫目的特效掩蓋了電影內在的力量。(《衛報》)
2020版《花木蘭》或許更忠實於中國的古代詩歌《木蘭詩》,詩中描述,木蘭「萬裡赴戎機」,經歷了「將軍百戰死」的壯烈場面。(《華盛頓郵報》)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花木蘭》評價兩極分化呢?小編覺得,究其原因還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出現的文化認知偏差。
《花木蘭》的動畫版本質就是一部西方電影。而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哪怕是海外觀眾,也由於迪士尼98版的經典動畫,對真人翻拍十分期待。《花木蘭》最重要的靈魂核心就在於女主角。而劉亦菲,她其實是很適合這個角色的。
要擔任《花木蘭》的女主角,首先要有以下幾個必要點:
英語好,年輕貌美、形象氣質還要符合花木蘭特徵、有武打基礎等......最後還要有國際影響力、明星號召力。
劉亦菲無疑是完美具備以上條件的花木蘭本蘭,這也是我國觀眾對《花木蘭》如此期待的一個原因。
那麼條件符合就能演好「花木蘭」了呢?非也。
縱觀全片,如果拋開顏值濾鏡加成,站在一個客觀角度上,神仙姐姐演花木蘭很合格。
武打戲部分確實出彩,動作乾淨流利不偏不倚,揮劍拉弓的姿勢手臂也很有力量,看得出來是有刻苦訓練的。
即便有替身,劉亦菲本人還是參與了每一場動作戲的拍攝,其中90%的特技動作都是她親自完成的。
除了武打戲,在整部電影中的表演劉亦菲盡全力表達出花木蘭這一人物的核心內涵。喜、怒、哀、樂,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能看出她的認真與努力。
那麼努力、認真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了嗎?遺憾的是並不能,有時候拍戲也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因為年齡閱歷關係,她的表現仍然不算爐火純青,只能算「點到為止」。尤其是在與鞏俐這種王者級別的演員對戲時,她的演技短板暴露得非常明顯。
當然,這不能算天仙的錯。
眼妝對了,是不是水靈靈的感覺就一下子出來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但是花木蘭替父從軍,不可能化如此精細的妝容,過於強調美麗不合理,追求自然樸實又容易被嘲諷「木訥呆滯」。
其實不光是主演為難,整個電影本身就很「為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都很難拍好的故事,讓西方導演來更加顯得艱難。
從電影開頭被群嘲的「福建土樓」
到大紅大綠的服裝、奢華中又透露著一點怪異的皇宮布景、
再到水土不服的臺詞......
就光是李連杰飾演的這個皇帝穿的龍袍,就要被國內觀眾吐槽無數遍:這哪是龍袍?明明像太監裝好吧!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些問題如果放在1998年的動畫電影版《花木蘭》中幾乎不會被人發現,只是在真人版電影中,就容易被觀眾十倍放大。
明明這版《花木蘭》是在1998年迪士尼動畫版基礎上改編的真人版,這兩版在大框架上甚至都沒什麼改變,但是二次元動畫片本身走得就是浮誇超脫常識的路線,看動畫版可能覺得沒有什麼不適,但是真人版就一言難盡。
鄭佩佩飾演的媒婆動畫原型不難看嗎?難看吧,但是沒幾個人會噴,反而覺得很搞笑。到了真人版電影就不一樣了,這超還原的妝容簡直看了很不舒服。
要說《花木蘭》差其實也不差,電影的劇情明明就是熟悉的老迪士尼味道。
比如花木蘭走得就是具有反叛精神的經典迪士尼主角人設,從小就和眾人格格不入。
後面就連一直支持她的父親也勸誡她。
遭遇的非議越多,越能反襯出花木蘭的獨特,這也是迪士尼公主的慣性定律。
一次契機,國家招兵打仗,每戶人家必出一人,木蘭父親年老,她便穿上盔甲替父從軍。
到了軍隊裡,花木蘭與眾不同的氣質也就暴露出來。
先是,時常盤旋在她周圍的鳳凰。
再是,花木蘭的超級英雄的體質。
直到在戰場上遇到困境,她才頓然覺醒釋放大招,憑一己之力救下幾乎整個軍營。
而後的花木蘭,還發現了敵方計策。率領幾個精兵前往皇宮,救下皇帝,在與反派抗爭時還身後的鳳凰忽然與她融為一體。
從不解到支持,花木蘭終於成為萬人敬仰的女將軍。她是超級女英雄。
其實,想宣揚新時代女性平等主義這個想法很好,很有時代意義,但是不應該是體現在給女主角賦予一個外掛一樣的光環。
女權的正道,是不遺餘力地強調女性的強大,是通過努力證明實力,通過成就贏得地位。
當然,即使遺憾多過驚喜,《花木蘭》也不是沒有優點的。木蘭是一個完美的形象:她沒有皇室血統,她並不想嫁給一個王子,她不靠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她既承載著中國的美德,又映射著西方的精神。
在電影的首映式上,導演妮基·卡羅這樣向到場的觀眾介紹劉亦菲:這是我們的木蘭,如今,她也是你們的木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