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海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實習生鄭豔
雖然《花木蘭》9月11日才在中國正式上映,但由於它在海外地區上線流媒體,中國也有觀眾在網上觀看了《花木蘭》。從其目前豆瓣評分4.7分的口碑來看,迎接《花木蘭》中國上映的很可能是一場關於口碑的討論。
去年,劉亦菲版「花木蘭」的妝容一經曝光就上了熱搜,質疑之聲不絕。再加上以往《安娜與國王》《功夫之王》《木乃伊3》《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等外國導演執導的中國式好萊塢電影往往不能獲得中國觀眾的認同。好萊塢電影如何觸碰到中華文化的真諦,這還真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
古人的妝容是啥樣的?這點就有代溝
2019年7月,當真人版《花木蘭》宣傳片問世時,關於「花木蘭的妝容」就登上了熱搜,中國觀眾對「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詩句並不陌生,但對於劉亦菲在《花木蘭》中對這兩句詩的還原卻褒貶不
一。
《木蘭辭》中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當時女子的妝容流行「曉霞妝」「額黃妝」和「壽陽落梅妝」,劉亦菲的造型是典型的額黃妝。「額黃妝」流行是因為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盛行,女子們受佛像啟發,將額頭塗成漸暈的黃色,因此這種妝容又稱「佛妝」。「壽陽落梅妝」傳說是因為壽陽公主躺在梅花下,梅花凋落在額頭留下印記,後被人追捧、效仿。「落梅妝」的關鍵是在額頭點出梅花的形狀,後演化為也可用金箔、珠寶甚至是蜻蜓翅膀做出不同形狀和花紋,粘貼在額頭。《木蘭辭》「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就是指此。
業內人士認為,好萊塢團隊沿用中國古代壁畫人物形象的同時,忽略了現代觀眾的鑑賞能力和審美特點,從而產生了審美之間的代溝。
相同的問題在周潤發主演的《防彈武僧》《安娜與國王》,以及參演的《加勒比海盜3》中都曾被中國觀眾吐槽。2008年,同樣由劉亦菲參與、成龍和李連杰主演的那部《功夫之王》也被國內觀眾評價「造型太辣眼睛」「仿佛是上世紀8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造型」。
中國觀眾是觀影主體嗎?
有業內人士認為,類似於《花木蘭》這種電影,主要觀影群體是海外觀眾,在他們眼裡,中國文化是神秘的,但他們的理解是片面的,再加上電影主創的個人風格體現,就很難創作出讓中國和海外觀眾都滿意的這類題材作品。
這個觀點正確嗎?先說結論,不完全正確。
首先,劉亦菲版《花木蘭》是基於1998年迪士尼同名動畫片改編的,動畫片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兒童,因此由此改編的真人電影也會傾向於娛樂性和文化的共同性。真人版《花木蘭》電影是PG-13級別,這也就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13歲以上的觀眾都能接受到片中傳遞的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就意味著不能過分展現暴力,血腥場景,也不能表達得過於晦澀,讓外國觀眾難以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劉亦菲的「落梅妝」倒是能簡單直接地傳遞何為「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但迪士尼必須要面對的是,如果要想在全球票房上有所建樹,中國電影票房是絕對主力,然而《花木蘭》在中國的宣傳顯得手忙腳亂,僅提前9天確定了9月11日的檔期,倉促間推出的復古海報雖然上了熱搜,卻是負面的多,勢必會讓觀眾對影片的質量大打折扣。另外,在國慶檔到來之前,留給《花木蘭》的時間只有19天。時間緊任務重,最致命的是,迪士尼採取的先上網後進影院的操作讓《花木蘭》的盜版滿天飛,這對其票房潛力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好萊塢式的中國電影既要兼顧各國家和地區觀眾的欣賞能力,又要努力在中國獲得理想票房,但要是中國觀眾不認可,票房從何而來?以後同類電影要想獲得理想票房,就必須顧及中國觀眾的接受能力和鑑賞水平。
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花木蘭》有演員配音的原聲中文版,對中國觀眾來說,這次起碼不用體驗「看中國演員操著英語講中國故事」的那種感覺了,算是利好消息。
好萊塢如何「挑戰」中華文化?
從《鋼鐵俠3》等影片出現中國特供版,到《雪花秘扇》《絕地逃亡》《花木蘭》這種電影,好萊塢電影一直在挑戰中華傳統文化,原因不外乎中國巨大的票房潛力,畢竟面對全球第二大票倉地區,誰都不能小覷。
然而綜觀近年這類電影的成績單,除了《功夫熊貓》系列創造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外,大多數真人電影都陷入了低口碑的尷尬境地。拿《花木蘭》來說,不論1998年的動畫版還是這次的劉亦菲版,都沒有讓「花木蘭」這個角色像其他迪士尼公主一樣得到全球範圍的認可。比如同是迪士尼出品的《冰雪奇緣》系列就創造了「艾莎」這個經典角色。
有業內人士認為,好萊塢要想真正拍好中國故事,就應該讓中國電影人掌握絕對話語權,但以製片人制度為中心的好萊塢,又有哪些中國導演能夠扛起全球票房?這似乎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起碼從目前看來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然而凡事也有例外,起碼這二十年來,這種電影的頂峰依然是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的《末代皇帝》。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也是無數中國影迷心目中的經典片單。
所以秘訣究竟何在?或許就是常說的那句「別盯著票房,用心講好中國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