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外頗受好評的電影《花木蘭》,近日在國內公映後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分一路走低,更被挑出諸多歷史細節硬傷。一部本是講述中國故事,也意在贏得中國市場的好萊塢大片,何以反在中國「翻了車」?
中外市場褒貶懸殊至此,出乎很多人意料。為強化該片的「中國元素」,迪士尼也下了番功夫,不論是面試千人選中劉亦菲任主演,還是在中國輾轉多地實景拍攝,為的就是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然而,在中國人看來,這勁兒完全使錯了方向——木蘭明明是一位北方姑娘,卻住在福建的土樓;「當戶理紅妝」「對鏡貼花黃」明明可以很美,片中「服化道」卻怪異醜陋;「代父從軍」明明是個現實故事,電影卻拍成一部天賦異稟的魔幻大片……可以說,除了「花木蘭」這個家喻戶曉的「IP」,電影中其他中華文化元素幾乎都是「關公戰秦瓊」的亂燉,與中國觀眾的傳統認知大相逕庭,在觀影時自然會產生巨大不適。
對這部錯配版《花木蘭》,輿論場中有一種力倡「理性」的聲音,提出應超越文化和歷史的局限,「單純從一部外國電影的角度看,觀影過程還是很愉悅的」。誠然,影視作品不是教科書,我們不能要求其百分百還原歷史。但影視作品,特別是包含特定歷史元素、文化元素的影視作品,註定要依託特定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指向特定的受眾人群,才能引起共鳴。而特定的受眾人群,又註定是帶著根深蒂固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觀賞和評判作品的。對「花木蘭」這個人物,中外觀眾的熟悉程度和情感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從中國觀眾這個角度看,基本史實和傳統認知是最應遵循的創作底線,這也是觀眾不「出戲」的基礎。洋「戲說」過了頭,讓「木蘭對陣女巫」「兵馬俑變木乃伊」,把改造得離譜的中國故事講給中國人聽,還想讓人愉悅地接受,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些年來,很多文藝創作有泛娛樂化的傾向,以戲說、調侃、消費歷史,顛覆公眾對歷史、文化傳統的認知。這種胡編式作品還很有一定市場。但久而久之,人們發現,很多「架空」的故事其實站不住腳,戲說惡搞不僅淺薄荒誕,也越來越招人反感。反而是早年的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等一批創作態度嚴謹、忠於原著的作品在網際網路上越來越受追捧,口碑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無論怎樣的講述,都需要抱有對歷史的敬意,對受眾文化認知的尊重。《花木蘭》在外國人眼中也許是好看的,沒準還有點異國風情,但在中國人眼中,這個文化符號被扭曲成這樣就未免太離譜。某種意義上,關於《花木蘭》這場不大不小的爭論也是對中國影視創作者的一次提醒。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鮑南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