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2020-09-15 青年相對論

沒有人可以在一開始就預料到自己的失敗,迪士尼可能除外。


2020年9月2日,當迪士尼推出那張土到掉渣的《花木蘭》中國版海報的時候,繳械的姿勢似乎就已經很明顯。


此時距離電影在Disney+上線還有兩天,但離中國大銀幕上映則還有九天,作為一部耗資兩億美元的大製作影片,這種二十年前電視劇影碟的畫風,頗有破罐子破摔的態勢。

果不其然,9月4日,《花木蘭》上線,當日爛番茄開分,新鮮度高達80%,但觀眾評分卻只有55%。


與此同時,在故事內容的發生地,中國,《花木蘭》則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在影迷聚集地豆瓣,它的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9分(目前更是達到了4.7),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


中國觀眾期待的文化輸出撲街了


確實,這是一部很失敗的作品,它就像一個初學導演的人,拿到了一筆龐大的資金,堆砌出來一部五顏六色的習作。


其草率的程度,給人感覺迪士尼果然是「財大氣粗」,扔個兩億美金打水漂也毫不在乎。


從人物成長方面來說,你完全不會明白花木蘭為何突然轉變,為何突然小宇宙爆發,更不用說與之產生共情了。


從電影的敘事角度,你會覺得最後boss的解決方式就像是導演放棄了,不想繼續拍下去了,頭重腳輕得明顯。

從故事邏輯角度,你能想像幾個新兵蛋子在一個封閉的小巷子裡幹掉對方培養多年的精英部隊,還毫髮無傷嗎?


這裡就更不用說鞏俐這個女巫的角色了,她的存在,對於這部電影來說,本身就是個BUG——你可以一個打十個,你可以小李飛刀例不虛發,你可以超級變變變,你去改變一個箭的方向會有多難呢?需要做到肉身接箭這麼俗套嗎?


人們以為會是看到文化輸出與大國崛起,結果被敲了當頭一棒,莫名其妙又憤怒無比。


《花木蘭》是怎麼拍出來的?這是一個謎題。


問題只能出在迪士尼的把控方面,他們對中國的想像,以及中國人對這種想像的反應上。


迪士尼毫無疑問幹了一件傲慢的事,那就是它自以為是地採用了大量的毫不相干的中國元素來講述了一個美國式的中國故事。


他們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左右逢源,會討得美國人和中國人雙方的歡心,可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迪士尼的「幻想中國」以及事與願違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國觀眾應該樂於見到自己的特色建築呈現在大銀幕上,於是他們把花木蘭的村子搭建成福建土樓,結果中國觀眾紛紛質疑,南方的建築怎麼能出現在北方?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國觀眾應該樂於見到自己的特色風俗呈現在大銀幕上,於是電影延續了花木蘭出嫁的妝容,結果中國觀眾卻覺得這是美國人的刻板印象,甚至還用錯了年代。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國觀眾應該樂於見到自己皇宮的豐富體現,於是他們拍了個嬪妃們舉著華蓋遛彎的場景,結果中國觀眾吐槽這是凡爾賽福建分賽,但凡你學一點歷史,也不會如此扭曲。


甚至於電影的結尾,腳手架之戰,迪士尼覺得致敬一下中國電影吧,他們選擇了《黃飛鴻2:男兒當自強》裡的甄子丹李連杰經典對戰,自以為是神來之筆,但中國觀眾紛紛不吃這一套,只覺得你太敷衍。


和當年《功夫熊貓》搬用中國元素引來的讚嘆不同,這一次,中國觀眾開始不認了。


當各種風格強烈的色彩混搭,當張飛大戰起了李逵,那種四不像的感覺便被凸顯了出來,外國人看或許是異域風情,中國看就是生理不適了。


問題的源頭很容易找,那就是迪士尼對中國市場和中國文化過於自信了,他們並不是不願意討好中國觀眾,相反,他們選用這樣的演員陣容,甚至最早還想找李安來做導演就是很有目的地地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


但在骨子裡,他們對於中國的想像並沒有更新,對中國人的審美也沒有更新,他們還以為,現在還是那個人傻錢多,給點顏色就高潮的時代。


因為認知上遲鈍,導致行為上的落伍。



一度流行的中國特供


好萊塢對中國市場的「討好」其實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特供」,第二個階段是「配菜」。


2013年,《鋼鐵俠3》中國上映,先前大肆宣揚的範冰冰參加了電影的演出,但結果呢,人們發現她不過是個醬油角色而已。


更離譜的是,人們對照國際版本發現,即便是這個醬油角色,也只在中國上映,也就是所謂「中國特供」。


「中國特供」是個曾經很火的詞,當年的好萊塢電影為了在中國市場多分一杯羹製造了許多「特供」的版本,最直接的是中國演員的加入,其次則是3D版本的發行,畢竟,中國人「愛看」3D。


《超驗駭客》、《諜影重重5》都因為只在中國地區上映3D版本遭到了輿論的反擊,後來《諜影重重5》甚至還為此出了一份道歉的聲明。


可以這麼說,這種強行改變電影完整性或者格式的純商業行為當然會引來觀眾的吐槽,雖然人傻錢多說了很多年,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當傻子任誰也接受不了,誰還沒點脾氣呢?


於是好萊塢改變策略,開始走中國明星的配角路線。


在好萊塢大片裡演個配角你幹不幹?很多中國演員都願意,你看甄子丹,演完《俠盜一號》演《花木蘭》,或者吳亦凡,演完《極限特工3》演《星際特工》,忙得也是不亦樂乎。


但老實說,這種做法觀眾似乎並不買帳,2017年《俠盜一號》國內票房4.7億,比上一部《原力覺醒》低了3億多。


在這個情況下,《花木蘭》如此的思路你便可以明白了。


迪士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國觀眾的審美能力,尤其是當它再以很明顯的討好姿態來對待這件事時,人性的反感便會佔據上風。試想一下,當一個人滿面笑容卻又明擺著只想賺你的錢時,你會不會對他的每一句話產生警覺?


甚至過度的討好,還會引來對其專業性的質疑。


這兩年中國市場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早年那些靠明星與場面吸引觀眾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去年的票房大片,《流浪地球》和《哪吒》,都是靠著人們的口碑效應而一步步積累起來的,相反,有著頂流小鮮肉陣容和巨額投資的《上海堡壘》則變成了大眾群嘲的目標。


《花木蘭》就是這一類被群嘲的代表,明明是迪士尼近乎架空的玄幻電影,但人們對其狙擊到連一根頭髮都不放過,後宮站在議事廳,或者那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對聯都被拉出來鞭屍,這分明已經到了眼裡揉不得沙子的地步了。


你說迪士尼冤嗎?或許的確有些冤,畢竟人家只是拍了一部面向兒童市場的電影而已。但它又不冤,你這樣的姿態帶來這樣的作品,勢必要被反噬。


扭曲的《花木蘭》與彼此自說自話


所以這裡其實出現了一個相當扭曲的一個狀態,一方面我想在你這裡賺錢,一方面我對你們只有表象化的了解,生意場上我們可以知己知彼,但要深入理解彼此,抱歉,我很忙。


有人說這是好萊塢的霸權主義,我以為並非只是如此,他們的所謂傲慢在於更多地是習慣於自說自話,而他們所處社會環境,也習慣於他們自說自話。


說到底還是目標觀眾的問題,無論迪士尼多麼世界流行,他們的觀眾其實還主要是美國本土,你看《花木蘭》,無論是個人英雄主義還是電影中彆扭的女權表達,所要照顧的只是美國式的政治正確。


而電影中的所謂「孝」的美德,也不過是套用了家庭的殼而已,它甚至連李安二十多年前的邊都沒摸到。事實上早在九十年代,李安在「父親三部曲」裡已經很清晰地告訴西方觀眾,中西文化中的家庭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狀況,在中國,所謂父權與孝道的倫理下暗藏的實際上是種種的隱忍與退讓,但《花木蘭》呢,只知道淺薄得互相一抱。


自說自話,且自傲。


在全球民粹主義盛行的今天,這種自說自話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


網絡信息過盛,觀點鋪天蓋地,在碎片式的「接收時代」,人們往往會因為一句口號而拉幫結派,卻很難去思考與同情。為什麼?


因為信息已經擠壓掉了你的思考空間,拋棄信息汙染所帶來的代價又實在太大。


在這個基礎上,你其實無法苛求好萊塢能真正拍出讓中國觀眾滿意的中國故事,除非他們對中國市場無欲無求,但這可能嗎?尤其是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的今天?


所以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美國人以為這就是中國文化,但中國人卻對此一頭霧水,雙方在這個基礎上完全找不到共識。


尤其是,當文化輸出變成了文化挪用,當願景與實際產生了衝突,於是你看著銀幕上一個個光怪陸離的符號,本應該稱之為文化隔閡的那種東西,也就逐漸變成了文化膈應了。


至於電影到底有多爛?它該得10分還是20分?重要嗎?

相關焦點

  • 真人版《花木蘭》,中國觀眾為何不喜歡?
    花木蘭」(Mulan)在中國不太受歡迎,創下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迪士尼想借真人版「花木蘭」(Mulan)在中國一飛沖天,導演卡洛(Niki Caro)甚至對中國官方新華社說,「許多方面來說,這部電影是對中國的情書」。但這部投入2億美元、耗時五年拍成的電影,在中國卻不太受歡迎。
  • 為什麼中西方觀眾都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李連杰、鞏俐、甄子丹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9月在美國、中國等地上映後,得到的是觀眾幾乎全面的差評。觀眾看完電影打低分,原因無外乎電影難看或者不符合預期。分析《花木蘭》怎麼爛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了,事實上小萬覺得,惹怒中西方觀眾更主要是「不符合預期」西方觀眾想看到童年回憶裡1998年動畫片《花木蘭》,有著歌舞片段、有著木須龍和各種搞笑橋段復刻,畢竟從《美女與野獸》《阿拉丁》到《獅子王》,迪士尼真人版都是這麼照著拍的。
  • 「牛角評論」為什麼中國觀眾不待見真人版花木蘭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是《花木蘭》全球最大票倉,其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這部電影票房好壞的關鍵。《花木蘭》這部電影我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了。就,還行吧。我給了及格分。但是網友們的評論卻是一邊倒的差評。
  • 真人版《花木蘭》為什麼這麼爛?
    真人版《花木蘭》的角色、劇情、服道化都全線崩塌,不敢相信這是迪士尼出品的電影。反正這個花木蘭,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動畫版裡的木須龍和蟋蟀的角色刪減了,歌舞片段沒有了,反而暴露了《花木蘭》的缺點——對中國文化的不夠了解。動畫版通過木須龍和蟋蟀的插科打諢的小幽默,還有歌舞的加入,看起來會比較輕鬆,至少適合小朋友看。
  • 《花木蘭》真人版只有5分,為什麼能在美國攬大獎?
    最近迪士尼最新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入圍美國「影評人選擇獎」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大家都知道迪士尼最新的電影《花木蘭》在今年9月播出,而迪士尼採取通過網絡播放的方式避免疫情對票房造成影響,不過很可惜在花木蘭播出後並未引爆市場,反而在網絡紛紛出現差評的聲音,為什麼在中國評分只有
  • 真人版《花木蘭》為什麼變成了「神力女超人」?
    雖然《花木蘭》在泰國、臺灣、新加坡等地開出不錯的成績,但在大陸上映的首日票房卻被認為「不盡人意」,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中,也僅分別獲得4.8分、5.4分的慘澹評價,在片中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更是屢屢成為觀眾吐槽的對象,這部「女力覺醒」的花木蘭,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 真人版《花木蘭》為什麼評分低?差在哪裡?
    迪士尼是有多不了解中國文化啊,花木蘭是北魏人居然住進了北方樣式的福建土樓還有一幕是一群賓妃在正殿前溜達看看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做的很棒就是因為在細節方面做的很棒,《花木蘭》往小了說是不注重細節往大了說就是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
  • 《花木蘭》為什麼刪掉木須龍?「是為了中國觀眾」導演如此表示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354篇英語知識文章前幾天迪士尼重做的真人版《花木蘭》在國外上映,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上映只能用「艱難」兩個字來形容。從最初的2017年選角到宣傳,再由於疫情撤檔4次,終於確定在9月4日上映。
  • 《花木蘭》中國人不待見,外國人不喜歡
    1998年,由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花木蘭》不僅票房成績驕人,豆瓣7.8的評分也證實了它的品質。時隔22年,同樣由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花木蘭》,卻難再拾舊日風光——口碑已崩,評分只有4.7。此次真人版迪士尼更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2億美元的製作費創造了迪士尼真人版公主電影投資的最高紀錄。劉亦菲、鞏俐、李連杰、甄子丹等華裔明星擔綱主要角色,可謂誠意滿滿,可是為什麼真人版《花木蘭》卻被中國人嫌棄呢?
  • 淺談《花木蘭》為什麼觀眾不對其買帳
    其實很簡單,《木蘭辭》是90後基本熟讀並背誦的一篇文言文,而現在觀影的主力人群也大多為90後,所以觀眾基本對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有一個自己的心中的印象。而當真人版電影中的花木蘭的形象與我們心中的形象相差甚遠時,自然會失望。而且不少人衝著當年動畫版花木蘭的情懷去的,畢竟有動畫版在前,就算是按著動畫版拍也應該不會太難看。
  • 迪士尼《花木蘭》:為什麼真人版木蘭,劉亦菲沒有剪去長發?
    龍是尊貴的象徵,是力量和權力的標誌,而將其用作愚蠢的夥伴並不適合中國傳統觀眾。」 裡德說,即使木須不在這部電影中,木蘭也會有神話般的搭檔。除了動畫電影外,團隊還使用了原始文本《木蘭辭》及其許多變體,以及參考了中國製作的現代電影和電視改編作品。
  • 真人版《花木蘭》為何不叫座
    北京商報訊(記者 鄭蕊 楊菲)9月14日,電影《花木蘭》來到正式上映的第四天,然而,經過首周末的發酵,投資超2億美元並有眾多大牌影人參與的《花木蘭》卻並未形成業內期盼的高熱之勢,口碑與票房均不盡如人意。
  • 「無李翔不木蘭」《花木蘭》真人版電影再無「雙性戀」李翔
    最近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是妮基·卡羅執導,劉亦菲、甄子丹領銜主演,鞏俐、李連杰特別出演的真人版劇情電影,定檔於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兩個新角色身上:甄子丹飾演的唐將軍,木蘭如師如父的存在;安柚鑫飾演的陳宏輝,跟木蘭同隊同級的士兵。那麼,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中為什麼會做出這麼大的改動呢??動畫版的男主角李翔有兩個無奈的原因,來說明自己不適合出現在真人電影裡面。
  • 真人版《花木蘭》崩了?
    《花木蘭》剛剛定檔9月11日結果被噴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花木蘭》可能是本年度命運最苦逼的一部大片,因疫情先後四次撤檔,迪士尼扛不住了,宣布9月4日上線Disney+流媒體,點播需另付29.99美元,當時價格出來全網引發熱議(迪士尼《花木蘭》變「網大」惹爭議,網友吐槽在中國上映還會出現兩部「花木蘭」!?)
  • 真人版《花木蘭》崩了!?
    最近幾天真人版《花木蘭》剛剛定檔9月11日結果被噴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 《花木蘭》動畫導演看完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預告的評價是這樣的...
    很高興迪士尼明年即將上映的真人版「花木蘭」不是原版動畫的100%複製《花木蘭》作為迪士尼為新一代觀眾所準備的「翻拍」電影,身為原版動畫《花木蘭》導演之一的我,感到非常的興奮。我記得當我收到真人版《花木蘭》電影預告片上線信息的時候,我正在大街上走路,我立馬停下來,掏出手機進行觀看,儘管我手機屏幕很小,周遭環境也比較嘈雜,我還是感受到了導演妮基·卡羅想讓觀眾看到的方向是什麼,我認為他們把這個故事最好的部分,一個勇敢的女性,為了保護年邁的父親和家族的榮耀,毅然決定替父從軍的偉大精神當成整部影片的核心。
  • 劉亦菲出演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首部預告片於昨晚發布,立刻引起了外國網友們的討論...在我舅舅今年中風去世前,他繪製了下面這張花木蘭圖片給我。他說我也能像花木蘭一樣,渡過這個難關。我深深地懷念我的舅舅安德魯,我也對這部我最喜歡的迪士尼影片表達敬意。我非常期待這部電影上映!」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因為疫情影響,迪士尼年度巨製、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幾次改檔,最終在北美地區選擇於流媒體平臺上線,中國內地則定檔於9月11日。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票倉,並且《花木蘭》改編自中國故事,該片的這塊海外市場應是舉足輕重。遺憾的是,不同於《花木蘭》在北美影評界獲得的普遍好評,該片未能贏得中國觀眾青睞。
  • 為何真人版《花木蘭》會被評價為「沒有讀懂中國」
    雖然同樣有會見媒婆、拜別祖宗等橋段,但真人版花木蘭更明顯的表現出對傳統女性處境的不悅。例如動畫版的花木蘭在會見媒婆時雖然緊張,但未有其他多餘的情緒,真人版中的花木蘭卻在聽聞此事時,便如喪考妣般的沉下臉來,在家人好言勸慰後才勉強吐出一句「好的」。直到花木蘭穿上盔甲、代父出徵,觀眾都難以感受到她對家人的不舍與擔心,更像是一場預謀已久,終於找到名目能追尋自我的「離家出走之旅」。
  • 真人版《花木蘭》完全沒優點嗎?
    時光網觀眾評分5.2分,豆瓣評分4.9分,IMDb評分5.4,似乎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都不喜歡這部電影。「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樣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IP,又由全球最大的電影公司迪士尼傾2億美元打造成電影,為什麼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就是不買帳呢?為了解開這個疑問,時光網編輯部召開了新一屆的時光辯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