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中國人不待見,外國人不喜歡

2020-09-11 奇略研究所


(本文包含一些劇透畫面,但基本沒影響)


IMDb評分5.6,豆瓣評分4.7。迪士尼巨資打造的《花木蘭》,在中國一上映,就遭遇了滑鐵盧。


對比之前盛大的宣傳力度,從迪士尼開始選人,到千裡挑一的面試大戰,再到確定劉亦菲之後的營銷亂鬥,《花木蘭》從來不缺熱搜。


有網友統計,《花木蘭》一部電影前前後後上了近100個熱搜,就連其他演員去試鏡都要放出來炒作。


此後,還經歷了數次定檔又撤檔,每一次都話題滿滿。



很顯然,迪士尼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噱頭本身對影片口碑的建立並無實質性幫助。


電影預熱營銷確實足夠火爆,也成功的提高了國內觀眾對於影片的期待值。


可惜電影質量不過關,導致落差過大。


迪士尼憋著勁要來個「中西方通吃」,然而現在的結果是外國人不買帳,中國人不待見,兩邊不討好。


1998年,由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花木蘭》不僅票房成績驕人,豆瓣7.8的評分也證實了它的品質。


時隔22年,同樣由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花木蘭》,卻難再拾舊日風光——口碑已崩,評分只有4.7。



同樣是迪士尼出品,真人版和動畫版評分竟然相差3.1。


「花木蘭」是個好IP,此前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耗資7000萬拿到了3.04億美元的票房。


併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多項提名,拿下了安妮獎10項大獎,可謂名利雙收。


此次真人版迪士尼更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2億美元的製作費創造了迪士尼真人版公主電影投資的最高紀錄。


劉亦菲、鞏俐、李連杰、甄子丹等華裔明星擔綱主要角色,可謂誠意滿滿,可是為什麼真人版《花木蘭》卻被中國人嫌棄呢?



首先,迪士尼在真人版《花木蘭》中,以中國的典故作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將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


花木蘭的故事最早見於北朝民歌《木蘭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揚忠孝的名義傳播的。


而忠孝之意的背後所蘊藏的朦朧的未被直接捅破的女性意識,在好萊塢版的《花木蘭》中被刻意放大甚至強調。


電影中的花木蘭獨立自主、機智勇敢,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並且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



於是花木蘭從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代表變成了拒絕傳統禮教崇尚自由式的女權代表,從孝道典範變成了女權典範。


影片的核心價值可以用「忠勇真」三個字形容,而且重點落在「真」上。


花木蘭被女巫引導最終認清自我,女性意識和個體意識覺醒,最終拯救國家。


可是無論是花木蘭選擇面對自己女性身份的動機,還是軍隊接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過程,都處理的非常簡約近乎潦草,以至於很難讓人產生共鳴。


在影片內涵之外,迪士尼也低估了中國觀眾對於「歷史」的普遍尊重。


中國的影視劇,向來是提倡尊重歷史的。


雖然「花木蘭」屬於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人物,其歷史原型尚有爭議,嚴格來說並非歷史人物。


但在大家普遍的觀念裡,花木蘭類似於民族英雄,替父從軍的故事應該發生於南北朝時期。


而《花木蘭》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卻很難說做到了尊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



比如,祠堂裡面竟然掛了大紅燈籠、軍營門口擺著兩個門神塑像、木蘭家住的竟然是明代時期才出現的土樓,李連杰「傅滿洲式」的造型……


可是迪士尼不是不懂,而是不夠用心。


如果電影質量必須為價值觀輸出讓步,在完全以中國為背景的故事裡,既要凸顯東亞女性的勇敢堅強等美好一面,也要壓制東亞男性的戲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花木蘭》裡面,西方巫術與中國氣功混雜,我方新晉女氣功大師,最後竟被認定為女巫師。


武戲部分水平過低,武術指導的鍋。


劇本差勁,故事節奏很亂,都是一個媽生的,看看人家阿拉丁神燈拍的。


劉亦菲驚天美顏,竟然給她畫那麼醜的妝,就見媒婆那段。這是人幹的事兒?


皇帝那麼虎,都敢去單挑,還能徒手接箭。竟然需要嬌滴滴的木蘭去救?



反派跟鬧著玩兒似的。


女巫全程炫技,最後被隊友一箭帶走,一言難盡。


這時候才想起六小齡童老師的那句話: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整個劇情除了降智外,許多邏輯都說不清,武打更是大雜燴,太極+雜耍+軍體拳……


然而那些都無關緊要,作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場面特效,一樣讓人覺得差到家。


有網友直言不諱:戰爭場面真的爛到家了!


哪裡像兩國打仗,整的跟特種部隊pk恐怖分子小隊似的,貌似柔然王奇襲京城的柔然騎兵不超過30人。



傑哥皇帝也是心大帶著8個保鏢衝出去單挑,然後侍衛全部掛了,傑哥一個人單挑十幾個,被陷阱給捆了,然後柔然王說了一句去把京城所有守軍全部殺掉,身邊十幾個小兵全都衝出去了,這麼厲害嗎?


最後柔然王拿著兩把西瓜刀嚇唬俺傑哥,兩個人身邊一個兵都沒有,你倆大王要單挑?



最值得吐槽的是,故事為什麼出現了救命的鳳凰!到底是科幻還是神話?還是要寫實?


估計導演自己也沒整明白吧,還不如拍成神奇女俠,或者鳳凰傳奇!


結尾影片竟然將花木蘭的強大歸結為「氣」,而在練功的過程又類似於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最後又將鞏俐飾演的女巫,解釋為她的同類。


看到這一切不僅外國人難以理解,我們中國觀眾估計也是一臉懵逼。


所以這部《花木蘭》外國人不喜歡,中國人不待見!

相關焦點

  • 很可惜,《花木蘭》不只是拍給中國人看的
    《木乃伊3》當年被批判的一無是處,外國人以救世主的形象來拯救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本就已經讓人噁心,而且他們還打著道德的旗幟將中國人心中帝王秦始皇描寫成了大反派,這有點反中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認同了。也不要在意為什麼《花木蘭》作為北朝民歌,為什麼裡面的人物住的卻是起源於宋元時期的福建客家土樓,當然也不要糾結這裡面的角色妝扮、服飾為何如此怪異,裡面的人穿著也不像是戰亂時期的普通百姓。
  • 《花木蘭》評價國內外兩極分化:明明槽點滿滿,為何外國人喜歡?
    ,花木蘭雖然來自東方,卻和中國人心中的花木蘭,是大相逕庭的。外國人看或許不覺得有什麼,但是中國人看,就怎麼看怎麼彆扭。你還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大BOSS就跌落火堆裡了,完全不知道花木蘭是怎麼打敗他的。文化大不相同,對影片的理解自然不一樣。但國外很多帶著濃鬱歐美價值觀的影片,也有相當多受到國內的歡迎,為什麼《花木蘭》就不行?
  • 劉亦菲《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畫風有點怪
    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演得還不錯,完全拋開了神仙姐姐的偶像包袱,可惜劇情鋪張不到位,要不她可以演得更好。本應是勵志的大片,奈何國外特效片痕跡太重,如果多一點細膩的情感描述,帶點木蘭在軍隊裡成長的辛苦歷程,多幾場戰場上拼殺會更好。
  • 不中不美的花木蘭
    別的電影是跟外國人都想說中文,《花木蘭》是跟中國人自己還說英文。是外國人做的英譯漢嗎?看著怎麼這麼彆扭呢?四兩撥千斤就四兩撥千斤,翻譯成那,我作為中國人都快看不明白了。自此,國家從上到下都接受了花木蘭。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皇帝,最後是族人。
  • 《花木蘭》如此一部高製作的電影,最終成為"三不像",不受待見
    當初得知迪士尼想要翻拍真人版的花木蘭時,網友都表示十分期待。從前期選角到後期採訪,花木蘭在國內都受到網友的高度熱議。為了能讓華人飾演花木蘭一角,甚至出現過聯名上書的情景,可以看出大家對其的期待性。在這麼一個備受期待的環境中,花木蘭正式與網友見面了。但當觀眾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表現出來的不是喜悅,而是失望。不少觀眾甚至打出了低分,外網評論也十分平淡。如此一部高製作的電影,為何會不受國民喜歡呢?
  • 中國的《花木蘭》,外國人的戲
    近期,電影《花木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雖未上映,卻已爭論不斷。該片原定於3月26日全球上映(顯然老外沒想到自己現在的處境),但人算不如天算,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迪士尼宣布《花木蘭》全球撤檔。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咋一聽,《花木蘭》?是中國的那個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麼?一了解,還真是,但是跟迪士尼有半毛錢關係?中國的花木蘭為何要由老外來拍攝?
  • 女演員劉亦菲是美國人,花木蘭就不是中國人了嗎,電影到底講什麼
    我是個比較較真的人,真的劇裡都是外國人?至少甄子丹是中國人,難道群演裡沒中國人嗎?其實這不是很重要,所謂身體是誠實的,劉亦菲她們在中國生活工作,是離不開這裡的。再說,花木蘭是中國人,妮琪·卡羅導演的《花木蘭》是在講述了一個中國故事。我對劉亦菲的印象是怎樣的?像《天龍八部》,《功夫之王》,《神鵰俠侶》等她出演的影視劇我大多看過。
  • 花木蘭重新定檔,但主演劉亦菲李連杰鞏俐全是外國人,不看也罷
    但是《花木蘭》這部電影讓她原形畢露了,某次為電影做宣傳接受採訪時,劉亦菲對著媒體的鏡頭說自己作為一名亞裔十分驕傲!這讓國內的網友感到無法接受,當了這麼久明星,難道你分不清華裔和亞裔?同樣是美國籍的演員還有李截,他在《花木蘭》中也扮演柔然可汗的角色,在影片中是一個關鍵角色,李截是出生在美國洛杉磯市的華裔美國人第三代,雖然有著黃皮膚黑眼睛,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國人。李截還曾在傳記片《李小龍傳》中扮演李小龍。
  • 走出國門的花木蘭,為何不受待見?
    無論98版亦或真人版,槽點最多的還是「這太不像中國的花木蘭了,人是中國的臉,心卻是美國的自由主義。」 《花木蘭》能在民間流傳上千年,歸根究底是推崇忠孝兩全的儒家思想。忠是「提攜玉龍為君死」,孝是力圖「報得三春暉」,迪斯尼仿佛並不懂。
  • 《花木蘭》迎合外國人的審美,國內觀眾唾棄也是理所當然
    《花木蘭》這麼不受咱們待見,就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電影《花木蘭》拍成這樣,中不中,洋不洋。就是為了滿足外國觀眾的審美。他們可不會在意這些是不是就是正宗的東方文化。他們只要覺得好玩,熱鬧就行了。這就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嘛。挨罵不是正常嘛。《花木蘭》同樣也犯了《長城》一樣的錯誤。就是迎合那些國外觀眾的口味。所以《花木蘭》在國內遇冷,口碑撲街也是它自己做出的選擇。這怨不得別人。
  • 不去看劉亦菲版《花木蘭》,是對花木蘭最大的尊敬
    我只能說外國人拍中國故事,只能水土不服!一個好故事,都講不清楚的影片,真沒什麼看頭。只能說自從《末代皇帝》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導演了!用網友的一個評價來說明:劇本不符合中國人對傳統花木蘭的認知,也沒有加入迪士尼擅長的配樂。傳統與新興沒有取其精華相融合。下面,講一下這個影片。首先,劉亦菲版的《花木蘭》是一個脫離了現實基礎的女英雄故事。可以用看童話故事一樣去看這一部電影。
  • 《花木蘭》口碑崩塌,評分創新低,中華韻味外國人拍不出?
    畢竟,這是屬於中國的故事,對於不了解中華韻味的外國人而言,確實很難拍出我們所預期的效果。顯然這樣的水平,肯定不滿足觀眾對功夫電影的要求。還有在很多人心中,花木蘭不是自幼習武,替父從軍也是迫不得已。而在《花木蘭》正片當中,花木蘭是自幼習武,替父從軍那一部分改編的不是很自然,與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分歧,導致了代入感不是很強。
  • 中國典故,讓外國人演?《花木蘭》中只有甄子丹是中國籍
    所以雖然該首民歌或者說詩,雖然篇幅非常的長,但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木蘭辭》中花木蘭的故事,可以說是再熟悉也不過了。《木蘭辭》可能很多觀眾還不知道,因為花木蘭替父從軍故事的戲劇性,所以早在1927年,就已經有「花木蘭」題材的電視劇,可惜年代久遠,沒有留下任何相關的信息。
  • 劉亦菲"木蘭回家"惹爭議,國際化的花木蘭,是割中國人韭菜?
    迪士尼出品的電影《花木蘭》已經造勢許久,第一次定檔後沒多久便因為疫情原因撤檔,現如今再度定檔上映,熱度仍然不減。這部電影的主演有國人熟悉的演員劉亦菲、甄子丹等,還有一眾外國演員參演其中。然而劉亦菲在第二次定檔後的宣傳文案,卻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
  • 劉亦菲試鏡花木蘭,飆英語引爭議,網友:花木蘭是外國人?
    但是,對於這段視頻,網友們卻不買帳了,很多網友對於劉亦菲飆英語,沒有給予肯定和表揚,反而提出質疑:演的花木蘭,是我們的民族英雄,為何不說漢語?也有人直接說:劉亦菲本來就已經加入美國國籍,人家說的是她的母語。也有網友說:你們演員無國界,但是我們的英雄有國界,所以我不喜歡一個黃皮膚說英語去面試一個中國英雄,花木蘭不會說英語!
  • 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與此同時,在故事內容的發生地,中國,《花木蘭》則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在影迷聚集地豆瓣,它的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9分(目前更是達到了4.7),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花木蘭》是怎麼拍出來的?這是一個謎題。問題只能出在迪士尼的把控方面,他們對中國的想像,以及中國人對這種想像的反應上。迪士尼毫無疑問幹了一件傲慢的事,那就是它自以為是地採用了大量的毫不相干的中國元素來講述了一個美國式的中國故事。
  • 外國人為什麼拍不好《花木蘭》?中外評分差別大
    不說故事情節如何,我們中國人無法接受十分扯淡的設定,所以評分只有5.8分也是情理之中的,可能還會繼續走低。那麼,為什麼迪士尼要這麼拍《花木蘭》呢?這是迪士尼非常喜歡的一種價值觀,打破這種性別歧視。第二個,關於花木蘭身上的&34;和女巫,這是迪士尼&34;,一般都會搞個女巫啊、魔法啊、原力啊,這些東西,西方童話的元素。
  • 迪士尼的《花木蘭》和中國人心中的花木蘭差在哪?
    今天看了電影《花木蘭》,這部由迪士尼來製作的關於中國歷史傳奇人物的故事。在2018年迪士尼宣布將要拍攝《花木蘭》並且由劉亦菲主演,以及國內一些頂級武打明星參演的時候,我是非常期待的。迪士尼的花木蘭不是我們小時候所了解的那個花木蘭。外國人拍的《花木蘭》,如果單單說電影的話,就是一部很具有迪士尼風格的武打影片,它其實是可以到及格分的。由於文化差異,美國人對花木蘭有自己的理解,電影表達的是多是女性獨立,是木蘭奮勇殺敵,是一位有著女兒身的民族英雄。
  • 《花木蘭》爭議不斷,網友:中國的故事,為何讓「外國人」來拍?
    花木蘭這個名字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無比珍貴的遺產,所以迪士尼翻拍的《花木蘭》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是《花木蘭》還沒開播就遭到了無數網友的指責和不滿,很多網友紛紛表示,拍攝《花木蘭》的明星全都是「外國人」,不過其實這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 真人版《花木蘭》,中國觀眾為何不喜歡?
    迪士尼想借真人版「花木蘭」(Mulan)在中國一飛沖天,導演卡洛(Niki Caro)甚至對中國官方新華社說,「許多方面來說,這部電影是對中國的情書」。但這部投入2億美元、耗時五年拍成的電影,在中國卻不太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