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含一些劇透畫面,但基本沒影響)
IMDb評分5.6,豆瓣評分4.7。迪士尼巨資打造的《花木蘭》,在中國一上映,就遭遇了滑鐵盧。
對比之前盛大的宣傳力度,從迪士尼開始選人,到千裡挑一的面試大戰,再到確定劉亦菲之後的營銷亂鬥,《花木蘭》從來不缺熱搜。
有網友統計,《花木蘭》一部電影前前後後上了近100個熱搜,就連其他演員去試鏡都要放出來炒作。
此後,還經歷了數次定檔又撤檔,每一次都話題滿滿。
很顯然,迪士尼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噱頭本身對影片口碑的建立並無實質性幫助。
電影預熱營銷確實足夠火爆,也成功的提高了國內觀眾對於影片的期待值。
可惜電影質量不過關,導致落差過大。
迪士尼憋著勁要來個「中西方通吃」,然而現在的結果是外國人不買帳,中國人不待見,兩邊不討好。
1998年,由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花木蘭》不僅票房成績驕人,豆瓣7.8的評分也證實了它的品質。
時隔22年,同樣由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花木蘭》,卻難再拾舊日風光——口碑已崩,評分只有4.7。
同樣是迪士尼出品,真人版和動畫版評分竟然相差3.1。
「花木蘭」是個好IP,此前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耗資7000萬拿到了3.04億美元的票房。
併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多項提名,拿下了安妮獎10項大獎,可謂名利雙收。
此次真人版迪士尼更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2億美元的製作費創造了迪士尼真人版公主電影投資的最高紀錄。
劉亦菲、鞏俐、李連杰、甄子丹等華裔明星擔綱主要角色,可謂誠意滿滿,可是為什麼真人版《花木蘭》卻被中國人嫌棄呢?
首先,迪士尼在真人版《花木蘭》中,以中國的典故作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將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
花木蘭的故事最早見於北朝民歌《木蘭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揚忠孝的名義傳播的。
而忠孝之意的背後所蘊藏的朦朧的未被直接捅破的女性意識,在好萊塢版的《花木蘭》中被刻意放大甚至強調。
電影中的花木蘭獨立自主、機智勇敢,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並且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
於是花木蘭從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代表變成了拒絕傳統禮教崇尚自由式的女權代表,從孝道典範變成了女權典範。
影片的核心價值可以用「忠勇真」三個字形容,而且重點落在「真」上。
花木蘭被女巫引導最終認清自我,女性意識和個體意識覺醒,最終拯救國家。
可是無論是花木蘭選擇面對自己女性身份的動機,還是軍隊接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過程,都處理的非常簡約近乎潦草,以至於很難讓人產生共鳴。
中國的影視劇,向來是提倡尊重歷史的。
雖然「花木蘭」屬於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人物,其歷史原型尚有爭議,嚴格來說並非歷史人物。
但在大家普遍的觀念裡,花木蘭類似於民族英雄,替父從軍的故事應該發生於南北朝時期。
而《花木蘭》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卻很難說做到了尊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
比如,祠堂裡面竟然掛了大紅燈籠、軍營門口擺著兩個門神塑像、木蘭家住的竟然是明代時期才出現的土樓,李連杰「傅滿洲式」的造型……
可是迪士尼不是不懂,而是不夠用心。
如果電影質量必須為價值觀輸出讓步,在完全以中國為背景的故事裡,既要凸顯東亞女性的勇敢堅強等美好一面,也要壓制東亞男性的戲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花木蘭》裡面,西方巫術與中國氣功混雜,我方新晉女氣功大師,最後竟被認定為女巫師。
武戲部分水平過低,武術指導的鍋。
劇本差勁,故事節奏很亂,都是一個媽生的,看看人家阿拉丁神燈拍的。
劉亦菲驚天美顏,竟然給她畫那麼醜的妝,就見媒婆那段。這是人幹的事兒?
皇帝那麼虎,都敢去單挑,還能徒手接箭。竟然需要嬌滴滴的木蘭去救?
反派跟鬧著玩兒似的。
女巫全程炫技,最後被隊友一箭帶走,一言難盡。
這時候才想起六小齡童老師的那句話: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整個劇情除了降智外,許多邏輯都說不清,武打更是大雜燴,太極+雜耍+軍體拳……
然而那些都無關緊要,作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場面特效,一樣讓人覺得差到家。
有網友直言不諱:戰爭場面真的爛到家了!
哪裡像兩國打仗,整的跟特種部隊pk恐怖分子小隊似的,貌似柔然王奇襲京城的柔然騎兵不超過30人。
傑哥皇帝也是心大帶著8個保鏢衝出去單挑,然後侍衛全部掛了,傑哥一個人單挑十幾個,被陷阱給捆了,然後柔然王說了一句去把京城所有守軍全部殺掉,身邊十幾個小兵全都衝出去了,這麼厲害嗎?
最後柔然王拿著兩把西瓜刀嚇唬俺傑哥,兩個人身邊一個兵都沒有,你倆大王要單挑?
最值得吐槽的是,故事為什麼出現了救命的鳳凰!到底是科幻還是神話?還是要寫實?
估計導演自己也沒整明白吧,還不如拍成神奇女俠,或者鳳凰傳奇!
結尾影片竟然將花木蘭的強大歸結為「氣」,而在練功的過程又類似於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最後又將鞏俐飾演的女巫,解釋為她的同類。
看到這一切不僅外國人難以理解,我們中國觀眾估計也是一臉懵逼。
所以這部《花木蘭》外國人不喜歡,中國人不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