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中美合拍的《花木蘭》,頓時覺得中美合拍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吶!
電影開場時的那個村子,是誰家的村子誰去認領,反正不是我們村兒。
然後就看著中國人對中國人說英文的樣子,真是無力吐槽。別的電影是跟外國人都想說中文,《花木蘭》是跟中國人自己還說英文。
再來說說這個翻譯。是外國人做的英譯漢嗎?看著怎麼這麼彆扭呢?
True是有「沒錯」的意思,但在這裡能這麼翻譯嗎?翻譯成「真誠」就怎麼了?
這是個啥?四兩撥千斤就四兩撥千斤,翻譯成那,我作為中國人都快看不明白了。
孝
「孝」,翻譯成「對家庭的奉獻」,這個就保留意見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認為,孝是對於父母生養之恩的反哺,對於父母權柄的尊重。
尤其這一句翻譯,我實在無法忍耐。
中國軍人為「天皇」而戰?
奉勸這個翻譯還是剖腹自盡吧。
不過,這部劇也不是完全不能看,有些觀點我還是喜歡的。
即便被自己的戰友流放,即便被自己的族人所不齒,即便是一隻被蔑視的狗,即便沒有國沒有家,即便命賤如微草,也不能背對著自己人,更不能調轉槍頭幫外人欺負自己人。
這,就是中國人的民族氣節!
不管中國內鬥成什麼樣,都是本國的事,不需要外人自以為是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指責,假模假樣的承諾一個家。
《花木蘭》這部電影的世界觀是:氣,只適用於男性,如果女性使用了氣,那就是恥辱,會被流放。
而花木蘭則冒著被殺的風險,保護了整個國家。自此,國家從上到下都接受了花木蘭。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皇帝,最後是族人。
我想,如果能把結局改一下,或許能更好的詮釋「勇」。
我構思的結局是:女巫替花木蘭受的那一箭並沒有射中要害,最後活過來了。皇帝下令,解除對女巫的流放,解除全國對女子使用「氣」的禁令。女巫最後回到了屬於她的村莊,得到了村民的接納。
我們的國家,即便沒有外人的插手,也會給一隻「被蔑視的狗」一個家!
如果讓花木蘭以一人之勇改變了整個國家對女性使用「氣」的包容,那麼這個「勇」將不只是一人之勇,而是民族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