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中的花木蘭,不僅不姓花,還有4位木蘭?

2020-12-24 茗茶談史

#歷史人物故事#

相信大家都讀過《木蘭詩》這首詩吧。它流行於北朝的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等回到家鄉,她同伍的戰士才知道花木蘭是女兒身。

這首詩的開篇描述的就是一個女兒家的日常,「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最後從戰場回來之後,會「當窗理雲鬢 對鏡貼花黃」。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花木蘭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女漢子,她在戰場之外,是一個恬靜溫婉的女子。

我們喜歡說很多女人美則美矣,毫無靈魂。因為她們身上那種軟塌塌的「好看」,沒有力量,而花木蘭的美,則是骨子裡的力量美。但她又不像穆桂英那種能把男人綁回家來強娶了的女漢子。因此,剛柔並濟的花木蘭,被稱為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

但實際上,花木蘭具體的姓氏、籍貫等,在南北朝時的史書裡並無明確的記載。而令人奇怪的是,據我國史料記載,花木蘭又確有其人,但都不姓花,而且,歷史上曾有4位不同的「木蘭」。

第一位:朱姓木蘭

清人瀛園舊主所著《木蘭奇女傳》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是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裡。

唐太宗李世明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並賜姓李。這段史實在《舊唐說》裡也有記載。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湖北省黃陵縣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有人分析,瀛園舊主筆下的這個木蘭其實與《木蘭辭》裡的是同一個人。

第二位:魏姓木蘭

清人劉溎年所著《三十二蘭室詩鈔》載: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生於西漢初年,是毫地(今河南)人,她的父親叫魏應。在漢武帝年間,我國受到了匈奴的侵擾,為了抵抗外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作戰英勇,不幸戰死沙場,被朝廷追諡孝烈。

第三位:韓姓木蘭

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是四川閬中人。木蘭幼年就失去雙親,與叔父韓立相依為命。12歲那年,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木蘭遂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代叔父出徵,投奔紅巾軍王起巖部。木蘭在13年的軍旅生涯中,殺敵無數,戰功卓著。後人在其家鄉修建了木蘭廟以紀念。

第四位:任姓木蘭

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她生性剛烈,一腔愛國熱血。在國家危急之時,她散盡家財,招募了數千義勇,組成了一支保家衛國的志願軍。為了便於行動,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刀,率領自己的數千義勇,馳騁戰場,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叛軍,為國建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讚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據考證,《木蘭詩》中所言之戰事,應該是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柔然是當時北方遊牧族大國,曾與北魏及東魏、北齊發生過多次戰爭。所以說,《木蘭詩》中描述的花木蘭,應該是北魏或東魏時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只可惜的是,她的具體事跡未見於當時的史書。

想來,花木蘭應該是作者對於這種「巾幗不讓鬚眉」的木蘭精神的一種寄託吧,不管是哪位木蘭,她們所傳遞給後人的精神是一樣的,那就是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淳厚質樸,不睦高官厚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貴品質,以及她不求名利,不貪榮華富貴,不碌高官的崇高精神。

相關焦點

  • 語文課上沒說,但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最近,迪士尼的公主系列又上映了一部影片,以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改編的《花木蘭》,不過上映之後,由於文化上的不接地氣,票房和口碑都有些不盡如人意。但不管是1956年的豫劇影片還是1998年的動畫電影還是今年上映的真人電影,裡面的木蘭無一例外都姓花。
  • 花木蘭其實不姓花?我來還原一個真實的花木蘭。
    前幾天劉亦菲新作《花木蘭》刷屏,不得不說,劉亦菲的女將軍造型實在又美又颯,我一個女人都忍不住舔屏!,比如迪斯尼以前還出過動畫版的《花木蘭》,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那麼歷史上的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花木蘭這個形象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木蘭詩》裡,這裡邊塑造了一個忠孝節義、武藝高強而又不慕榮利的女英雄形象。花木蘭其人真的存在嗎?我認為是存在的。從南北朝到現在近1600年,各地都有很多「木蘭祠」、「木蘭街」,如果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很難想像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那麼多的地方都能留下她的足跡和傳說。那麼花木蘭是真名嗎?
  • 花木蘭不僅不姓「花」,連民族都被搞錯了
    說起《木蘭辭》,大家都能想到那句: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在我們的印象裡一直是巾幗不讓鬚眉的一個女性形象。雖然迪士尼的《花木蘭》拍得不盡人意,但是不妨礙我們對一千年前動蕩不安的年代和堅定信念的木蘭的嚮往。
  • 木蘭姓「花」,竟然是明代的一場「惡搞」!?
    就像薩義德在《東方學》中說到的:「在西方的想像中,東方永遠神秘、浪漫而富於異國情調,代表著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這部影片是西方視角下對古老中國的遙遠想像,不同的文化背景,解讀出與原著大相逕庭的木蘭也就並不令人意外。說起花木蘭這個深入人心的形象,不得不提的是,實際上她並不姓「花」,「花」木蘭的稱謂來自明朝徐渭的杜撰。
  • 《木蘭詩》與電影《花木蘭》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被宋人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影響甚廣。《木蘭詩》主要講述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徵戰十餘年,立功回朝後不願做官,回故鄉與家人團圓,脫去戰袍,重新穿上女兒裝。戰友們驚訝與木蘭並肩戰鬥十二年,竟然不知她是女孩。
  • 劉亦菲版《花木蘭》即將北美上映,但你真的了解花木蘭嗎,她住哪?姓...
    03-12 13:16:46 來源: 錢江晚報公眾號 中國美院有一位很好玩的老師花俊,給女兒取名花木蘭,乾淨利落,好聽好玩。此「花」源自哪裡,我沒有問過花老師,但「正版」花木蘭到底姓不姓花,借著真人版電影的上映,倒可以說說。
  • 花木蘭是哪裡人?《木蘭詩》裡沒講,不過這些地方都說是木蘭故裡
    花木蘭是個文學創作中的人物,關於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來自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辭》,屬於樂府詩歌,所以也叫《木蘭詩》。《木蘭辭》收於南北朝時陳朝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雖為民歌,但詩中大量使用修辭,藝術手法高超,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
  • 《木蘭詩》:劉亦菲版《花木蘭》根本不是中國人的花木蘭
    劉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蘭》上映了。看完你會發現,它根本不是中國人心中的那個花木蘭。太平洋那一汪水,隔開的不僅是兩塊大陸那麼簡單,那簡直就是一條難以交織在一起的思維鴻溝。中國人的花木蘭,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是因為「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才替父從軍的,是「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小女人。
  • 迪士尼《花木蘭》口碑崩了?歷史上的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樣?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花木蘭,不姓「花」花木蘭的故事在這首敘事詩中,木蘭並沒有姓,只是一個名字---「木蘭」,沒有任何資料記載木蘭的確切姓氏,直到明朝文學家徐渭據這首詩改編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有一個臺詞:「……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
  • 《花木蘭》為何差評不斷?看看電影中對《木蘭詩》的翻譯就知道了
    這些文化雖然遠去千百年,但同時又在我們的身邊,它們在代代相承的過程中,早已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炎黃子孫,也影響著全世界。國外很多藝術靈感,都來自於中華傳統文化。比如最近,十分火熱的好萊塢電影《花木蘭》便取材於漢樂府詩歌《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 從《木蘭詩》到《花木蘭》:每個時代自己的女英雄
    最新一部《花木蘭》將於9月4日在Disney+首播,這一由美籍華人女演員劉亦菲主演的作品將精彩的戰鬥場面(該片預算2億美元,其中一部分用於拍攝來自哈薩克斯坦和蒙古的80名特技騎手)和充分利用了性別逆轉潛臺詞的故事融合起來。
  • 迪士尼3億美元拍《花木蘭》翻車,但是史料記載,花木蘭不止一位
    誠然,從傳說中木蘭所處的時代——北魏時期來說,她應該生長於華北平原和內蒙一帶,才符合其身份。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也認為以福建土樓作為電影中不斷出現的意境和木蘭的身份標杆,確實不太合適。而南北朝女子的鵝黃花鈿妝,也被演繹得誇張而隨意,頗似日本歌妓的妝容。不僅女性如此,男性也留著怪異的八字鬍須,這種古代中國人的形象設計風格,幾乎貫穿了好萊塢電影數十年。
  • 說《花木蘭》是年度迪士尼爛片?花木蘭都不服
    其實,依雀小仙之見,這種爭議不過是中西方對「花木蘭」理解的本質有差而已。中國的「花木蘭」和美國的「木蘭」在根本上就不一樣。花木蘭,來源於《樂府詩集》的《木蘭詩》,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女性人物。但是,《木蘭詩》的成詩時間,至今仍無定論。宋朝人認為成詩於唐朝,清朝人則認為成詩於北朝,現代普遍支持清朝人的看法,但一直缺乏一錘定音的證據。
  • 從木蘭詩到花木蘭|女英雄在迪士尼的大失敗
    幾個世紀以來,她在舞臺劇和歌劇、音樂劇和電視劇、繪本、小說和青年題材虛構作品中都得到了讚頌。花木蘭一直是最易於改編的女英雄。△ 迪士尼《花木蘭》豆瓣評分《木蘭詩》似乎對於迪士尼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故事:花木蘭代父參軍,在十幾年時間裡,恪盡職守,最後拒絕獎勵回到家鄉,這時她的老戰友們才發現,花木蘭是個女人。
  • 花木蘭是突厥人?
    所以木蘭的家鄉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與河北省完縣,與《木蘭詩》反映的歷史時代不符。再來看湖北黃陂,古時曾置木蘭縣。在《湖北通志》、《黃陂縣誌》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認為木蘭是黃陂縣人。2004年,《花木蘭》電視劇劇組到黃陂考證也予以確認。但黃陂遠在江南,與黃河遠隔重山諸水,即使木蘭所騎駿馬能日行千裡,也不可能「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 花木蘭可能不姓花?她功成身退竟沒能善終?看看史料上咋說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相對於各種文獻記載,這首《木蘭詩》的知名度更高,它早就被收入在初中課本裡。很多人也是通過這首民歌,知道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學者們普遍認為《木蘭詩》創作於北朝後期,當時北魏皇帝徵兵抵抗柔然進攻,在父親年邁弟弟年幼的情況下,木蘭挺身而出決定代父出徵。
  • 《花木蘭》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評迪士尼影片《花木蘭》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是一首英雄的頌歌,詩中塑造了女英雄木蘭的英雄形象,集中表現了人民的理想和英雄主義精神。
  • 花木蘭是武川人嗎?
    除此之外,我還聽到了另外一個版本——花木蘭是內蒙古武川人。理由如下:首先,武川作為北魏六鎮之一,負責拱衛北魏皇室的夏季行宮,是響噹噹的北魏第一軍事重鎮,下轄大量的軍戶百姓。同時,根據《木蘭辭》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北魏軍戶,所以花木蘭是武川人的可能性很大。
  • 覺得《花木蘭》拍得爛?木蘭三角戀、回家就自殺的版本了解一下
    今天咱們就借點電影,來聊聊歷史上的花木蘭形象,當做個小彩蛋吧。 花木蘭姓花,其實只是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木蘭詩》中也並沒有說清楚木蘭到底姓什麼,是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時,寫了一段「妾身姓花名木蘭
  • 電影《花木蘭》充滿了歷史錯誤
    如果《木蘭詩》的產生年代確實在北朝,那麼木蘭從軍之事就不可能發生在唐朝。當然,也有意見認為《木蘭詩》是唐代作品。但這種意見站不住腳,其理據多半是因為《木蘭詩》中個別詞語帶有唐朝風格,即便這是真的,也完全可能是經唐人修改之故,而無法認為是唐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