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是突厥人?

2021-02-21 語文報社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是記述了中國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傳奇故事的《木蘭詩》,然而這麼多年,花木蘭到底是哪兒的人卻有很多爭議。

日前,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史志辦楊玉銘根據民國年間編纂《綏遠通志稿》,並查閱漢魏至隋唐有關徵戰的記載,對照《木蘭詩》記述的古地名考證現地名,認為花木蘭為隋代勝州屬地突厥族人,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人。


古代確有花木蘭其人

《木蘭詩》存世最早的版本為宋朝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木蘭其人只見於詩集,而無正史記載,有無其人?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均建有祭祀木蘭的廟宇,虞城縣木蘭祠始建於唐代,立有元代紀念木蘭的《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中國古代為名人立廟樹碑,均有特定人物。楊玉銘因此斷定,在我國歷史上確有木蘭其人。

楊玉銘認為,如果真有木蘭其人,那麼木蘭只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環境,即一個比較確切的年代和一個與爺娘共處的故裡。各地考證木蘭的身世,或據典籍有文獻,或遺蹟有銘文,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出生地眾說紛紜

由於花木蘭其人其事正史記載不詳,所以其生卒年和故裡有很大爭議。那麼花木蘭到底是哪裡人?

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

楊玉銘說:《亳州志》記載,「木蘭,魏姓,西漢譙郡城東魏村(今亳州魏園村)人」,在木蘭曾經戍邊的燕山南麓,今河北省完縣尚存元代刻《漢孝烈將軍記》碑,記載了漢文帝時單于犯境,木蘭代父禦敵的事跡。但《木蘭詩》中只見「可汗」不見「單于」。「單于」,為漢代北方匈奴部落首領之稱,「可汗」則是隋唐時柔然、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首領之名。

所以木蘭的家鄉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與河北省完縣,與《木蘭詩》反映的歷史時代不符。再來看湖北黃陂,古時曾置木蘭縣。在《湖北通志》、《黃陂縣誌》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認為木蘭是黃陂縣人。2004年,《花木蘭》電視劇劇組到黃陂考證也予以確認。但黃陂遠在江南,與黃河遠隔重山諸水,即使木蘭所騎駿馬能日行千裡,也不可能「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的家鄉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也與《木蘭詩》記述的地理位置不合。

對於北魏陝人花木蘭,代父北徵柔然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明代鄒之麟著《俠女傳》說:「木蘭,花姓,陝人也」,北魏太武帝年間,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兵伐柔然的戰爭,屢建戰功。花木蘭家在陝西延安城南萬花鄉,1984年,萬花鄉還修復了木蘭陵園。從地理方位考證,木蘭代父出徵的路線無大的偏差。但《木蘭詩》中「天子」與「可汗」共聚明堂的細節又無法解釋。而木蘭的家鄉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也不能確認。因為《商丘縣誌》引用《大清一統志》載:「隋恭帝時,募兵戍北方,木蘭代父行,歷十二年,樹殊勳,人不知為女子」。查閱《中國歷代紀年表》,隋恭帝楊侑在位僅六個月便禪讓於唐,並無十二年之紀。


木蘭為準格爾旗人之證據

楊玉銘說,在《隋書》和《資治通鑑》中記載突厥啟民可汗的駐牧地在「勝、夏二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裡」。書中記載的勝州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北境,東西至河,即黃河,突厥啟民可汗駐牧地就在黃河最大一灣內。而勝州東、北兩面距黃河更近,所以花木蘭才能「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渡河東行約百裡有「黑水」,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木蘭詩》有的版本為「黑山」,即殺虎山,在呼和浩特東南百裡,也是東徵必經的要道;繼續東行至「燕山」,是隋將韋雲起討伐契丹的戰場。因此木蘭才能「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從木蘭行軍的地理方位考證,楊玉銘推斷出木蘭的家鄉在勝州附近啟民可汗所屬牧地,木蘭買鞍馬鞭轡之城有東、南、西、北四市,便是隋朝設置的勝州城,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北的十二連城古城遺址。當年人口眾多、市井繁華,盛極一時。《木蘭詩》後文「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也說明木蘭的家在勝州城內。至於詩中開篇的「機杼聲」,再次驗證了木蘭的家離勝州城不遠,突厥人的遊牧生產方式因勝州城漢族人的影響逐步漢化了。

對於花木蘭是隋煬帝時勝州啟民可汗所屬突厥族女子,楊玉銘認為能進一步解釋《木蘭詩》中的一些難解之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汗不在白天公布出徵兵冊,而在夜間通告到戶,是因為突厥牧民白天出去放牧,夜裡才回到部落的緣故。「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史學家歷來認為一卷有爺名則可,卷卷有名不近情理。殊不知,這是遊牧民族的戶兵制,而非漢族政權的府兵制,兵戶世代出兵,父退子繼,平時生產,戰時出徵。北方遊牧民族大約每隔三年編制一次兵冊,名叫「比丁」,男子年滿十六歲記名入兵籍,到五十五歲或六十歲才退役。花木蘭的父親自十六歲入兵籍,經歷十二次比丁,已是五十二歲的老翁,雖未到退役年齡,但年邁體弱,無法出徵。又因「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所以導致了木蘭「從此替爺徵」,成就了巾幗英雄的千古美名。


家鄉之爭實是利益之爭

由於文化落後,遊牧民族留下的典籍少得可憐。楊玉銘無法找到可以佐證互見的實物。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推斷,花木蘭就是隋勝州啟民可汗所屬突厥女子。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啟民可汗點兵助隋煬帝討伐契丹,花木蘭代父從軍。平定契丹後,跟隨煬帝徵伐高麗。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高麗投降才班師回朝,花木蘭不受策勳之賞,退伍回鄉,與家人團聚。

《木蘭詩》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被廣大青年吟頌;花木蘭的故事搬上戲劇舞臺,在國內長演不衰;美國迪斯尼公司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更是將花木蘭的美名傳遍全球。

楊玉銘指出,隨著木蘭的地域歷史文化價值逐步顯現,人們紛紛引經據典、建廟立碑,用木蘭的芳名為故裡增光添彩。目前,已有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河北省完縣、陝西省延安市等地,借木蘭故裡之名開發旅遊文化產業。花木蘭家鄉地之爭,就是對經濟符號的爭奪。誰擁有了花木蘭這個經濟符號,就擁有經濟效益發展的名片。木蘭故裡最終能花落誰家,有待後來人進一步考證。(來源:內蒙古晨報)

相關焦點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所謂皇帝輪流做,兩千多年來,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霸主,縱橫四方,一度壓得中原文明抬不起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非常好聽,卻鮮為人知,這個草原霸主出現在鮮卑之後,花木蘭從軍的敵人,後來強大的突厥人還曾是其煉鐵奴。
  • 花木蘭竟是鄂爾多斯人?賈玲惡搞"花木蘭"後我才想起來!
    他同時認為,穆姓作為一個並不多見的姓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北魏時代,沒有鮮卑穆氏就沒有北魏迅速崛起,沒有北魏的崛起就沒有繁榮的盛唐時代。日前,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史志辦楊玉銘根據民國年間編纂《綏遠通志稿》,並查閱漢魏至隋唐有關徵戰的記載,對照《木蘭詩》記述的古地名考證現地名,認為花木蘭為隋代勝州屬地突厥族人,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人。出生地眾說紛紜由於花木蘭其人其事正史記載不詳,所以其生卒年和故裡有很大爭議。那麼花木蘭到底是哪裡人?
  • 電影《花木蘭》充滿了歷史錯誤
    幾經波折才上畫的迪士尼真人片《花木蘭》引發廣泛爭議。但在我看來,《花木蘭》的歷史問題才最值得關注。在這個版本中,花木蘭從軍之事發生在唐朝,其對手是柔然人。此後,柔然陷於內亂以及和高車(突厥)的戰爭,北魏也遭受內亂,反而請柔然出兵幫助「平亂」。可見,電影《花木蘭》做了一個時間大挪移,把發生在拓拔鮮卑和柔然之間的戰爭,推遲了一百多年,變成唐朝和突厥之間的戰爭。那麼,如果木蘭是拓拔鮮卑國的人,她又是什麼民族?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誰的兵
    最近熱播的電影《花木蘭》充分展示了一個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女豪傑形象。那麼花木蘭究竟是誰的兵呢?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聊聊花木蘭。其實這個可汗就是突厥的曷(he)娑那可汗,其連同劉武周(應該就是豫劇花木蘭中的劉大哥)侵犯中原。 所以這個時候花木蘭就是曷娑那可汗的兵。 曷娑那和劉武周進兵中原。
  •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鮮卑人的民族英雄
    答案就是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該片上映為低迷的市場續上了火力。別說外國人了,就連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未必真的知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為國殺敵的忠。比如下面的問題,花木蘭的忠,是對誰的忠?電影中的木蘭有一把父親傳下來的劍,正面是忠勇真,背面是孝。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忠孝一定是有的,忠君愛國孝順都是儒家思想的重點體現,勇敢和真實是否存在主流文化中?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而到清朝,康熙時期的文人禇人獲創作了著名的歷史小說《隋唐演義》,在其中禇人獲對花木蘭的形象又進行了顛覆性改寫,他筆下的花木蘭一家變成了西突厥達漫可汗治下的臣民,而且從軍之後很快被隋末民變領袖竇建德的軍隊俘虜,並和竇建德的女兒結成姐妹,最後竇建德兵敗,木蘭和竇建德的女兒自願替他去死,其孝義感動了李世民,不但赦免了竇建德,而且還給了木蘭豐厚賞賜,但木蘭卻選擇了回家去與家人團聚。
  • 花木蘭是哪朝人,為何稱呼天子為可汗?可汗是敵是君?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木蘭辭》中說「可汗」大點兵?但是這個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還是敵方君主?首先,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北魏是鮮卑族,當時佔據了整個北方,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花木蘭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就很難說了。不過《木蘭辭》中的可汗是北魏的皇帝。這位皇帝很可能就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那個鮮卑皇帝。
  • 劉亦菲版花木蘭沒播差評無數,到底哪版最好?
    最近,歷經多次撤檔重新定檔,劉亦菲版《花木蘭》終於即將上映。大家對於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真的十分期待。《花木蘭》已經被多次翻拍,評分都不是很高,下面我就把幾版經典的花木蘭進行比對。戰爭過後,本以為可以和心愛的人雙宿雙飛的花木蘭,沒想到文泰會被柔然公主相中,並被許下聯姻。
  • 花木蘭效忠的北魏太武帝,是鮮卑族的民族英雄
    《花木蘭》的差評大致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主人公缺乏成長弧線,劇情幼稚,轉折生硬;二是胡亂堆砌東方元素,未能擺脫固化的東方想像;三是動作戲羸弱,戰爭場面寒酸。其實想想這也不出意外,一幫外國人來做編劇、導演,如何能理解古老中國文化中孝、忠的特質呢?別說外國人了,就連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未必真的知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為國殺敵的忠。
  • 劉亦菲確定飾演迪士尼花木蘭,歷數影視劇中花木蘭的扮相
    近日,美國迪斯尼影業確認中國女演員劉亦菲將出演該公司最新出品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美國娛樂媒體《好萊塢報導》隨後也在官網刊發頭條文章,透露劉亦菲是從「全球5大洲1000多位試鏡演員中勝出」。我們歷數一下以往影視劇中花木蘭的扮相。1964邵氏黃梅調電影《花木蘭》凌波飾演花木蘭。
  • 袁詠儀演的花木蘭,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版
    不論是出徵、打仗,還是歸鄉重現女兒身,靚靚帶給了觀眾一個活起來的花木蘭。再來看男主人公李亮。歷史記載從未出現這個人物,但電視劇的篇幅和豐富程度,都必定需要一個優秀的男主人公來與木蘭相呼應。李將軍這個人物真是讓人著迷。
  • 《花木蘭》不僅充滿歷史錯誤,還把對父親的「愛」曲解為「孝」
    幾經波折才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片《花木蘭》引發廣泛爭議。不過《花木蘭》的歷史問題才最值得關注。在這個版本中,花木蘭從軍之事發生在唐朝,其對手是柔然人。這種改編有違歷史真相。顯而易見的是,唐朝之時,柔然已經衰落,其北方的對手是突厥而不是柔然。而且,木蘭的故事也不發生在唐朝。
  •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存在
    花木蘭,對現在人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這可是流傳了一千多年。從初中就開始從課本了解到花木蘭,《木蘭辭》課文,可是被老師要求全部背誦的。國內國外對花木蘭的故事,通過各種形式來呈現。比如國內戲曲《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戲曲臺詞被戲曲表演藝術家唱紅幾十年。
  • 《花木蘭》口碑僕街!迪士尼看過來,這才是我們的木蘭
    在國內上映數日,備受矚目的《花木蘭》口碑不佳,豆瓣評分持續在5分以下,漸成僕街之勢。  但真人版《花木蘭》從來不一樣,中國觀眾對劇情和細節的要求比動畫片嚴苛得多。要知道,在中國,木蘭是家喻戶曉的英雄,《木蘭辭》是每個中學生要求背誦的篇章,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符合他自己標準的木蘭形象。
  • 別吐槽《花木蘭》啦!我這重新給你演一遍如何
    迪士尼大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大家對這部電影褒貶不一,瞬間還是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熱門話題。撇開電影來看,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她這種勇敢自信、勇於打破封建傳統的獨立女性精神,及其身上所表現出的軍人的保家衛國、無私奉獻的高尚風貌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
  • 劉亦菲的花木蘭,是美國人的花木蘭
    他們甚至覺得劉亦菲能登上國際舞臺,飾演花木蘭是她的努力,也是她的榮幸。在此背景之下,劉亦菲的《花木蘭》就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花木蘭》。故事到這裡,迪士尼的《花木蘭》也就講完了。南北朝的《木蘭辭》只是創造的背景牆,這些美國人還是靠著自己的臆想去拍電影。
  • 迪士尼《花木蘭》曝中國海選標準:15位主要角色,全會說英文
    幾個月前,迪士尼宣布要將動畫片《花木蘭
  • 《花木蘭》國內11號首映,豆瓣評分4.7
    迪士尼大片《花木蘭》在延期3次後,終於從網絡大電影升級到院線,官宣9月11號在國內上映。爛番茄上有個外國小哥的評論一句中的:「花木蘭」儘管具有2億美元的呈現,但卻非常普通。電影《花木蘭》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歐美市場,演員都用英文,此外為了更好的敘述故事,電影裡面還融入了一些西方人對於東方人所熟知的中國元素
  • 劉亦菲演的花木蘭,是美國人的花木蘭
    槽點五:過度改編,顛覆的花木蘭花木蘭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當時朝廷徵兵,連體弱多病的老年人都不放過,花木蘭才選擇替父從軍。她的從軍選擇,其實是存在一種悲壯感的,但同時也在讚揚她的勇氣和孝順。後來她女扮男裝進入軍營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訓練,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得到了認可,換來了最後的一片歡呼。
  • 花木蘭最後嫁給誰了 花木蘭真實結局是什麼
    ,在國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當初火遍全球,讓不少人都認識了這位奇女子。在這個記載裡,完整地給出了花木蘭最終的歸宿,木蘭並沒有嫁人,為了不進宮,她選擇了自盡,很讓人唏噓。不過更多的人贊同魏姓這一觀點,因為《毫州志》、《歸德府志》、《鳳陽府志》等歷史材料也都佐證了這一觀點。現在大家之所以喊她花木蘭,就是因為明代戲曲家徐渭創作的《四聲猿》,給木蘭取了花這個姓,戲曲推廣起來是很快的,大家口口相傳,所以一直到了今天,大家習慣稱她花木蘭。木蘭到底是哪裡人也是有疑問的,因為時間久遠,資料缺失,所以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