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將在本周五正式上映,雖然目前電影的口碑不佳,但依然有很多朋友對這部電影感興趣。花木蘭在國內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的英勇事跡相信小時候我們就都聽說過,不過花木蘭本身又具有很多神秘色彩,伴隨花木蘭的質疑一直沒有停過。那花木蘭在歷史上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呢?其實這個問題並非是最重要的,從花木蘭故事裡能得到什麼,以及她的精神傳承,才是關注的重點。
花木蘭是巾幗英雄的代表,在國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當初火遍全球,讓不少人都認識了這位奇女子。歷史上,花木蘭本名叫木蘭,她的姓氏是存疑的,包括她生活的年代、籍貫,實際上都沒有一個準確答案。但現在普遍認為,這個角色應該是有原型的。
清代的《商丘縣誌》 裡,有類似木蘭的女子,講的是木蘭從軍歸來之後,恢復了女兒身,但是這件事卻被皇帝知道了。皇帝想將她納入宮中,花木蘭誓死不從,為留清白自盡而亡。皇帝知道以後驚嘆她的剛烈,就追封她當了將軍,諡孝烈。
《商丘縣誌》所依據的,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文。在這個記載裡,完整地給出了花木蘭最終的歸宿,木蘭並沒有嫁人,為了不進宮,她選擇了自盡,很讓人唏噓。
在北魏詩歌《木蘭辭》一文中,通篇都沒有提到木蘭的姓,所以木蘭到底姓不姓花還有待考究。不過更多的人贊同魏姓這一觀點,因為《毫州志》、《歸德府志》、《鳳陽府志》等歷史材料也都佐證了這一觀點。
現在大家之所以喊她花木蘭,就是因為明代戲曲家徐渭創作的《四聲猿》,給木蘭取了花這個姓,戲曲推廣起來是很快的,大家口口相傳,所以一直到了今天,大家習慣稱她花木蘭。
木蘭到底是哪裡人也是有疑問的,因為時間久遠,資料缺失,所以不能確定。很多歷史資料都認為她是安徽亳州人,《亳州志》、《木蘭歌》、《木蘭祠賽神曲》等中都傾向於她是安徽亳州人。
不少歷史學家都認為花木蘭很可能是隋朝時,啟民可汗所屬的突厥部落女子。當時啟民可汗徵兵幫助助隋煬帝討伐契丹,花木蘭代父從軍,而在平定契丹後,緊接著又跟隨煬帝去徵伐高麗,這也符合《木蘭詩》中「壯士十年歸」的說法。
最近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快要上映了,大家對於這個人物又有了很大興趣。花木蘭是巾幗英雄,她走出國門,成為迪斯尼公主乃至成為全球的一個經典文化精神符號。
關於花木蘭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其實還是一個謎,事實上,不少的歷史學家對此都很悲觀,他們傾向於推測花木蘭的整個故事都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花木蘭最出名的就是那首《木蘭詩》,這首詩裡也透露了很多消息。實際上,《木蘭詩》的出現時代同樣眾說紛紜,雖慣稱其為「北朝民歌」,但這個說法並非沒有疑問,《木蘭詩》完全有可能是經隋唐時期文人潤色的產物。
後世史書中哪怕是野史上,都沒有關於花木蘭生平事跡的任何確切記載,也就是說花木蘭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但是在一些歷史資料上,有關於女子從軍的故事,所以說,花木蘭這個角色也許是有原型的,只是故事是經過藝術加工的。
在《商丘縣誌》裡,有過類似的記載,在這個記載裡,完整地給出了花木蘭最終的歸宿。花木蘭回家後,又回復了女兒身,可女扮男裝這事後來仍被皇帝知道了,皇帝想將她納入宮中,花木蘭誓死不從,為留清白自盡而亡。
看到這個結局,不少人應該覺得很意外吧,沒想到木蘭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自盡。
後世的史家通過對照詩中的句子,並結合北朝的歷史,將木蘭從軍的時間鎖定在了公元435年到449年之間。而這一時期執政的,正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任皇帝。不過這也只是推測而已,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
其實,對於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無需過於糾結,畢竟在她的身上,早已烙上了民族的印記。木蘭代表的不是一個人,但是一群人,代表的是女性意識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