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對現在人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這可是流傳了一千多年。從初中就開始從課本了解到花木蘭,《木蘭辭》課文,可是被老師要求全部背誦的。
國內國外對花木蘭的故事,通過各種形式來呈現。比如國內戲曲《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戲曲臺詞被戲曲表演藝術家唱紅幾十年。國內和中國香港臺灣電影也是有了各種版本。國內由趙薇主演的《花木蘭》,香港有凌波主演的《花木蘭》。國外有迪士尼出版的動畫版的《花木蘭》,最近有劉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蘭》又上了熱搜。電視劇方面,中國有侯夢瑤主演的《花木蘭傳奇》,央視出品,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演員共同演出。香港TVB版由陳妙主演的《花木蘭》,還有臺灣版的袁詠儀主演的《花木蘭》。當然還有戲曲形式的電視劇《花木蘭》,由李琦在2008年導演。也有戲劇舞臺李六乙執導的《花木蘭》戲劇。戲曲電影更是有十幾部之多,不再一一列出。另外遊戲、歌曲也有很多涉及花木蘭這個角色。
花木蘭為何能被一直關注,主要是這個人物設定,作為中國少有的巾幗英雄,深明大義,替父從軍,是盡孝。為國徵戰,是盡忠。驅除外族,是民族英雄。這樣的人物自然是受人敬仰和愛戴,歷來受人推崇。唐朝皇帝曾追封她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嗎?可能讓大家失望了,經過多方考證,也沒證據表明歷史有真人。倒是一些資料說明了她具有很多姓氏,比如她姓花、朱、魏、韓等,也僅僅是說她的姓,卻沒說明原因,似乎莫名其妙就安上了姓氏。我們還是叫她花木蘭吧,畢竟這個姓流傳很久,她爹、她姐姐、她弟弟的名字都有了,比較全套。
那麼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年代是什麼時候,這個倒是大部分統一確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候。原因主要從《木蘭辭》看出來,「可汗大點兵」,可汗乃是北方遊牧民族對首領的稱呼,首次稱呼應該是公元三世紀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族叫起來的,意思就是酋長。後來遊牧民族柔然族強大起來,統一漠北,把一國之主叫可汗。而北魏朝是鮮卑族建立起來的,當朝皇帝,也被一些民族稱之為可汗。「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句詩詞又形象說明了行軍路程。也說明了木蘭家離黃河有天的路程。然後經過黑山頭,到燕山。這行軍路線和北魏太武帝抵抗柔然族入侵吻合。也有人說是隋朝恭皇帝楊侑抵抗突厥時期。筆者認為這個就不合理,因為《木蘭辭》收錄時間是在南北朝時期,隋朝晚了幾十年。
花木蘭的籍貫,本就無法考證,一直作為文學內容裡面塑造的人物。不過一些地方說她是譙郡人、宋州人、黃州人、商丘人。其實這幾個地名現在屬於商丘管轄,只有黃州不屬於。這都不重要,為當地增加文化和旅遊資源也是無可厚非的。
花木蘭的形象問題,其實大家也都可以想像出,肯定不是那種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似的。花木蘭雖然在家紡織,但是也是行伍世家。從小就習武,好強,不然也不會替父從軍。另外北魏時期,由遊牧民族鮮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民風應該是胡風氣息比較濃。百姓也不是那種細皮嫩肉的,都顯得比較粗狂。花木蘭自然也是皮膚粗糙,身體肌肉發達,聲音也不似一般女子那般嬌弱,偏中性。化成男裝,自然不易被看出來。有人說軍營裡方便,來月事,洗澡怎麼解決。這個作為胡人作風,這都不是問題。就算真是男的,也有個別人不喜歡群體解決。何況花木蘭好強的性格,必然很快升職,那就有更多單獨空間權力了。
本文由二哥說古論今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本文圖片為網絡轉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