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花木蘭,在中國再次遭遇滑鐵盧。
98版《花木蘭》魔咒重現:海外爛番茄新鮮度75%,國內豆瓣評分4.7。
網上一片捧98版踩真人版的吐槽,並不符合當年慘澹收場的實況。98版動畫首映便在北美創下1.2億票房,全球票房高達3億,連麥當勞快餐店贈送的玩偶也換成花木蘭。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而在中國的公映票房則比現在更大撲特撲,找不到北的那種。當時北京各大影院的日平均票房只有五六百元,上映一周累計票房僅區區兩萬元。別扯物價,97年上的《獅子王》在北京可是淨賺了700萬啊。
論比慘,98版只會比真人版有過之而無不及。
網上從指責迪士尼無力再造好劇本,對花木蘭解讀失誤,再到嘲諷劉亦菲演技,甚至懷疑迪斯尼惡意醜化中國形象,這真的大可不必,跳出中國身份的圈子再去品一品:《花木蘭》,挺有意思的。
畢竟,迪斯尼比想像中聰明。
無論98版亦或真人版,槽點最多的還是「這太不像中國的花木蘭了,人是中國的臉,心卻是美國的自由主義。」
《花木蘭》能在民間流傳上千年,歸根究底是推崇忠孝兩全的儒家思想。忠是「提攜玉龍為君死」,孝是力圖「報得三春暉」,迪斯尼仿佛並不懂。
西方世界也不懂。勿論美國很年輕,《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深入人心,就算回顧歐洲史,積弱的皇帝受制於法皇,上帝才是第一位,「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皆為弟兄姐妹」,強調普世之愛。
中國的忠孝更像是的單向輸出,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西方則是你我皆有罪,匈奴這般蠻人的靈魂需要被拯救,十字軍東徵才能發起。
宣揚中國的忠孝觀意味著放棄了中國以外的市場,因為那些地方的人無法理解這種情感,如同我們無法理解迪斯尼的花木蘭。
這也是98版的導演託尼·班克羅夫特說的,「如果故事太過於本土化、或是某種文化特徵太過明顯、太局限於某一個文化區域,那麼它可能很難真正打入全球市場,為全球觀眾所接受」。
與其吐槽走向世界的花木蘭,不如思考下為什麼中國版本的花木蘭走不出國門。
中國拍過許多版本、不同形式的花木蘭,在海外較有成就的當屬1964年版香港黃梅戲戲曲片《花木蘭》,在東南亞大受歡迎,女主角凌波因此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其次是2009年趙薇陳坤版的《花木蘭》,國內票房才8千多萬,但走上了坎城,也籤了部分歐洲國家的預售權。
但和曾創下《花木蘭》3億票房的迪士尼差了一條馬裡亞納海溝。
花木蘭只是一種中國文化元素,關鍵在於情感內核要為更多人所理解。關於愛,關於夢想和改變命運,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個追求自由,承認自我的花木蘭,才能走向世界。
迪士尼不是不懂花木蘭。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很多人也吐槽劇本,那就聊聊劇本。
拿南北朝的《木蘭辭》嘲諷導演妮基·卡羅對劇本不上心,我是不服的。從劇本就看出她下了很多功夫。
她把中國歷代各戲曲版本的花木蘭都應該讀了一遍。98版的故事比《木蘭辭》豐滿,實則是薈萃了中國幾百年花木蘭戲劇的精華。
木蘭的父親名字叫花弧,增加了戰後木蘭出嫁的環節,是明代徐渭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首創。
軍中生情的愛情線則是受五四以來愛情自主的影響,見於1939年由卜萬蒼導演,歐洲予倩編劇的電影《木蘭從軍》。這點妮基改為了木蘭和洪輝的同級戀愛,也挺好,避免了Metoo運動的聲討。
98版木蘭的身份是在軍中療傷時被揭穿的,這個改動最早源於1996年時愛紅演的大陸版《花木蘭》,揭穿後木蘭被貶還鄉,但在敵軍中救出元帥劉元度。
真人版這裡,妮基是設計成了鞏皇扮演的鳥和木蘭一對一的對打,讓木蘭意識到自我的身份喚醒體內的「氣」。那個場景有點奇特,在戰場中特意孤立起來的山腳對鬥,令人感覺唐突。
我懷疑這個場景的想法源自湯亭亭《女勇士》中木蘭在白虎山潛心修煉的日子,那座山就有點白虎山的意味,木蘭在這裡挖掘出了女性被壓抑的力量。
她是主動放棄男性身份的,這是非常創新的點。
妮基·卡羅是個關注內心成長的導演,除了木蘭外,她還設計了2個新的女性參照物。
一個是鞏皇飾演的女巫。
在一個神秘力量被避之唯恐不及的世界,在中國曰「氣」,在西方叫魔法,木蘭和鞏皇都是被排斥在主流人群之外的,這也是女巫對木蘭情有獨鍾,屢追不舍,其實心心相惜。
唯獨不同的是女巫依附於柔然王,是條被呼來喚去的狗,她也不相信一個女人能獨立站在王座上。
這是老一輩的傳統女性。女巫最後被木蘭堅定的信念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開始追求自由和獨立,並犧牲性命救下木蘭。女性成長了。
另一個是木蘭的妹妹月蘭。
這個新人物設計得有點力不從心,她是乖乖女,不會給家裡添麻煩,未來的歸宿是嫁個好丈夫。
這是傳統的下一代女性。她有很大的概率會被木蘭這種女性領袖影響,追求戀愛自由和個人的幸福生活。但片中並沒有把這個激化點和轉變點展示出來,令月蘭淪為人牆背景。很可惜。
妮基把女性對內心力量的挖掘,女性身份的展示和變化,在影片中花了很大筆墨去寫,男性更像是附屬品。
這也是為何讓人更看不懂。中國人始終認為古代戰場是男性的世界,有刀槍入骨的驚險,也要有兵不厭詐的謀略。
片中都沒有。只有女性內心的涓涓細流,化為滾滾長江。
被嘲笑的還有劉亦菲面見媒婆的妝容,四世同堂的紅簷綠瓦變成福建的圓形土樓,中國故事中竟然有魔法,這種四不像在影片中俯拾皆是。
迪士尼是不了解,還是不上心?
中國的文化只是一種東方元素,僅僅是錦上添花,至於那是什麼花,木蘭花、梅花還是菊花對海外來說,大差不差。
難道取自阿拉伯故事的《阿拉丁神燈》,是個阿拉伯人就要圍頭巾、騎駱駝、穿沙漠嗎?阿拉伯人觀此片,如果我們看花木蘭,但中國人還不是對裡面的異域情調心馳神往?
迪士尼拿東方元素獵全世界的奇,中國人覺得是妖魔化;中國導演拿中國元素獵西方人的奇,上電影節,就是文化輸出了?
靠獵奇,影片是走不遠的,關鍵還是看情感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