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日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未播先火,只是這火卻不是叫好聲,而是喝倒彩。在之前的宣傳片裡,電影《花木蘭》一直被宣傳是美國大片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典範。結果現在還沒上映,就已經在豆瓣被評成低分了,實在讓人有些大失所望。
從當下看到的一些資料來看,電影《花木蘭》的故事結構,基本上是按照《木蘭辭》的敘事結構來講的,改編的地方在於,把花木蘭這個人物的性格,做了較大幅度改動,很多人說這是西方導演不懂中國文化的內涵,實際上並非如此。
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
而是如果要把《花木蘭》改編成一部美國大片,就只能這麼改。這是兩種文化表達方式的問題,跟導演懂不懂中國文化其實關係不大。
那麼為什麼用美國大片的方式,講不好中國傳統的《花木蘭》故事呢,這其中有體現了中西方兩種文化怎麼樣的異同?
花木蘭故事出自《木蘭辭》,《木蘭辭》是一首非常有節奏,有氣勢,有故事性的中國古代文藝作品,其中刻畫的花木蘭形象,其實是非常飽滿的。
這就給大多數中國人心中已經種下了一個花木蘭的影子,她大致上是個什麼樣子,人們心中是有一個模糊的共識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木蘭辭》開頭就用一個在家裡紡織的女孩嘆息的畫面,把她的人物形象固定下來了。花木蘭不是一個叛逆的女漢子,在沒有上戰場之前,她只是一個在家裡待嫁的閨閣少女。
而之所以替父從軍,也不是因為叛逆的性格,而是因為迫不得已。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對於花木蘭的家庭來說,花木蘭替父從軍是一個無奈之下的選擇。
《木蘭辭》中的替父從軍
而在電影《花木蘭》之中,把她塑造成一個叛逆的少女,雖然在其後也有父親因為腿傷不能上戰場,所以花木蘭偷偷替父從軍的設計,但前期對花木蘭叛逆形象的塑造,衝淡了這種迫不得已的被動感,這就極大的背離了人們心中對花木蘭形象的認知,不被觀眾所接受,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從故事的講述手法上來看,美國大片習慣於講述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簡單一點,就是一個普通人拯救了世界的故事。稍微具體一點,經常就是一個不被主流文化所認知的普通人,拯救世界最後成為英雄的故事。
像《鋼鐵俠》《蜘蛛俠》《綠巨人》之類的好萊塢代表作品,都是這種模式的。而要講述個人英雄主義,就不能讓主角太被動,負責故事就無法往前推進,也不符合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
從花木蘭故事的原型來看,花木蘭確實具備一些英雄主義的色彩,以一個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的女子的身份,替父親從軍,最後得勝歸來,從她個人的角度來看,這當然是一種英雄主義。
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人講究的英雄主義,是集體中的英雄主義。花木蘭最核心的本質是,用自己替父從軍的行為,維護了家庭這個小集體的利益,同時也以士兵的身份,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舞臺劇中的花木蘭
所以《木蘭辭》才會有: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段詩句裡寫的,不僅是花木蘭個人的英雄氣概,更是傳統的中國文化下,一個士兵或者說一個將軍,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意義。
通過「萬裡赴戎機、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這三個遞進式的描寫,實際上是在歌頌犧牲精神,講的不僅是花木蘭這個個體,更是歷史上無數為了保家衛國奔赴戰場的將士。
而電影《花木蘭》之中用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改編花木蘭,把她變成一個有點逞強的個人英雄,強化個體而虛化集體,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維,中國觀眾不買帳,那是必然的。
這兩年隨著中國影視市場的擴大,不僅吸引了很多國內的投資者,西方的影視製作公司,也迫切的想要用一個中國故事,來中國市場上跑馬圈地。
同時,國內有一部分人熱衷於美國大片,把美國大片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受歡迎,而中國電影卻很難走出國門的原因,歸結於美國大片的講述結構,但這顯然是刻舟求劍。
美國大片好,是因為他基於西方的世界觀,講述西方的故事,沒有違和感。同時,電影市場的問題,很多時候不在於故事本身,而在於整體文化的發展。
現在的美國文化是世界範圍內的強勢文化,自然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歡和追捧。而這種強勢文化的建立,是在經濟發達的基礎之上,通過無數部好的電影累積下來的口碑形成的。
迪士尼出的動畫電影《花木蘭》
並不是說把一個中國故事套上美國的殼子,它就能吸引別人去看了。中國電影想要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只能靠自己的方式,不斷的累積一部部好片子,等到累積的數量達到了,自然就會比肩好萊塢,迪士尼,形成一個「橫萊塢」之類的文化品牌。
等你品牌建立起來了,大家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有心理預期,這個心理預期不是以美國大片作為參考的,是以你之前的作品作為參考的。
學我者生,像我者亡。一部電影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風格,完全去照搬別人的模式的話,很難有大的成就的。
迪士尼並非沒有成功的講述中國故事的先例,之前《花木蘭》動畫片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它成功就成功在是完美的呈現出《木蘭辭》中形成的文化形象,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
這其實又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翻拍電影的時候很多人總想著顛覆原作,但如果這個顛覆不能在原本的文化之上,形成一套自洽的體系的話,那麼相比於原創故事,其實更容易崩盤。
花木蘭作為中國歷史上傳播範圍最廣的巾幗英雄形象,人們對她是有期待的,可惜很多時候期待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中國的故事,還是得中國人自己來拍,才更能體會其中三味。
(註: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