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輸出

2021-02-22 空鏡solo

2020年,華特·迪士尼推出了真人版劇情片《花木蘭》,該片根據迪士尼1998年出品的同名動畫片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勇戰柔然的故事,但是票房和口碑在國內市場卻慘遭滑鐵盧。

縱觀兩個版本的《花木蘭》,真人版看上去更添一抹女權意味,但究其深意實則是在隱晦地擁抱封建父權制度。濃鬱錯位的東方視覺奇觀多遭到國人詬病,但也無法掩蓋它成為一例優秀的文化輸出範本的事實。

思及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總是帶著刻板印象,例如樣貌醜陋的東亞病夫、片面打殺的功夫之王等等。

歷史上的好萊塢在華人女性角色上的塑造定式,除了柔弱、主動犧牲、需要西方男性拯救的「中國娃娃」式女性人物,如《海逝》中的少女蓮花外,更多的女性形象都和「武功高強」及「蛇蠍性感」有關,如《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X戰警前傳2》中範冰冰飾演的Blink等。

華人女性形象大多都是以性慾的對象還有滿足西方獵奇想像而存在,而劉亦菲主演的2020年版《花木蘭》的華人女性形象,從表面上看是對於好萊塢電影中傳統的華人女性形象極具顛覆性質。

不同於粗厚眼線的袒胸露乳的暴露裝扮,也不同於衣袂飄飄的灑脫俠女造型,花木蘭在從軍之前走路便不如尋常女兒家秀氣,從軍後大多時候臉上塗抹灰塵,用鎧甲男裝掩飾自己的女性特質,就算是恢復女兒身後,寬大的衣衫也遮住了全身,刀劍傍身,豪邁粗野。

她擺脫傳統思想,並不認可女人是通過婚姻帶來榮譽,積極認清自己的地位,女扮男裝出走家庭,「以四兩撥千斤」的觀念與智慧勇鬥敵人,氣概和成就不輸男兒。

她的形象與1998年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版《花木蘭》中花木蘭形象相比也有較大變化。

98年版本中的花木蘭皮膚黝黑,厚重直發,她離家出走一方面是為了替年老的父親分擔,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做一件好的事情,看到自己的價值。

而2020版本的花木蘭,她離家的初衷要複雜許多,起先是為了挽救有腿疾的父親,另一方面她的整個行軍旅程似乎都是擁有一個使命的,那就是最後必須認清女性與男人平等的地位,且擺脫「只有男人才行」的陳舊觀念,比之舊版更多了強硬、女權的意味。

2020年版本的導演妮基·卡羅是位女性導演,這一切改變似乎都在迎合Me too女性維權熱潮。而這部電影中國區上映的同時,彼時國內的性別關係也是十分敏感,「杭州殺妻分屍於化糞池」、「女大學生在雲南被男友謀害」、「主播拉姆遭前夫縱火身亡」等事件加劇了國內女性對於自身權利維護的意識,可以說是《花木蘭》上映的大好時機,但票房卻與它的宣發預期相比並不理想。

未能讓大部分觀眾買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在於花木蘭這個主角人物的塑造上不符合觀眾預期——近似於一個超級英雄的神話。

雖說花木蘭的能力被誇大,但適度的誇張,是這個時代女性的需要和隱性呼聲,是可以適當理解的。

可2020版的《花木蘭》卻另闢蹊徑,並不把花木蘭的個人成就歸功於她的智慧或者是其他優秀的女性品質,而是定位於一個好萊塢自創的並且虛無縹緲的「氣」上,只因為花木蘭具有少數人才擁有的「氣」,一個特殊的「超能力」,所以她成就非凡,那麼與她女性的身份便毫無關聯,可以說這個故事就算是安插在一個男性主角的身上也是毫無違和感。

當它塑造起一個女超級英雄的神話以後,卻又親手打碎了它。

和09年版本一樣,2020年版本的《花木蘭》在結尾,花木蘭都拒絕了皇帝賜予的」尚書郎「的官爵,回到了家鄉,向父親請罪,父親欣慰原諒。

本與《木蘭辭》一樣,用親情來遮蔽了社會問題如性別對立等。但2020年版本又加了一個片段,即皇帝派來的官員追回來木蘭的家鄉,讓她再考慮考慮為官的想法,而花木蘭最後的表情也暗示了她會「答應」的結局。

花木蘭願意回到朝堂,無異於是同意維持封建的父權社會,影片對華人女性的形象塑造的顛覆,僅是流於表面,對這個家喻戶曉的中國傳統故事,詮釋得十分淺顯,像一個粗獷髒臉版紅衣的「中國娃娃」。


鞏俐飾演的「仙娘」角色,也是這則神話故事中較為「突兀」的一筆。《木蘭辭》原著中並無這個角色,而在98年動畫版的《花木蘭》中,仙娘也只是以一隻不會說話的鷹的形象出現,她和花木蘭之間形成了一個十分俗套的鏡像結構。

她們都用是擁有「氣」的女子,但仙娘因此被認為是女巫,遭人唾棄,在草原上流浪,不得已做了伯裡汗的奴隸。在花木蘭女子身份暴露被逐出軍營的時候,她們的遭遇極其相似,甚至一隻鷹和一隻鳳凰從觀感上都形似。

在仙娘看到花木蘭以女子之身也可以率領軍隊所向披靡的時候,她這才認清自己的地位,原來自己不是女巫,是勇士,然後用生命成全了花木蘭。

花木蘭也是在和仙娘的打鬥中,拋下「花軍」這個名字,找回了「花木蘭」這個身份,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認同。仙娘這個角色設置可有可無,更像是幫助花木蘭進行「升級」,並且形成對比襯託出其神話地位的工具。

影片中另一個爭議點在於李連杰飾演的皇帝形象,頭戴黑色的帽子,留著八字鬍子,食指上有一個大戒指,十分像歷史上好萊塢影片塑造的一個形象——傅滿洲。

早在經典好萊塢時期,美國電影中就存在不少具有辱華性質的華人形象,源於自古希臘與波斯的戰爭以及成吉思汗侵略歐洲時起便已形成的「黃禍」(the yellow peril)話語,另一方面與 19 世紀中期湧入美國西海岸的第一批華人移民給當地歐洲移民群體帶來的文化衝擊有直接的關係。 

傅滿洲的形象應運而生,他是科學天才,卻總採用「傳統」的「東方」手段作惡,如利用毒物殺人。近百年的歷史演變,傅滿洲的形象竟仍會在美國電影中閃現,足可見,這部《花木蘭》在宣傳上雖是一部以中國傳統故事,演員全華裔陣容創作的影片,但它還是一部以西方為中心的作品。 


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理論要點之一,是指出西方所描述和定義的非西方,並不是非西方的本來面貌,而是按西方的需要和利益而進行描述和定義的,其核心在於維護西方對非西方的霸權。非西方的本來面目正是在西方人的描述和定義中被遮蔽了。 

長時間以來,許多好萊塢的影片中關於東方的想像,都出於一種獵奇的目的,一味地堆砌中國元素,無視歷史實事,脫離故事真正的文化背景,而2020年版本的《花木蘭》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首當其衝要談論的便是「氣」這個含混不清又在整部影片中分量極重的元素,影片中只提及了一句解釋:「宇宙萬物皆統一於氣,人亦由氣化生,但唯有赤子之心方能使人氣合一,從而成為一名偉大的勇士」。

物質的氣被精神化、生命化,這可以說是中國「氣論」的本質特徵。但這似乎並不能解釋這部影片中的超能力「氣」,結合影片的後半段,姑且可以將其歸納為,「氣」類似於中國傳統中「道」的定義,而「人氣合一」的人極少,只有同時擁有「勇、真、忠、孝」四項品格的人才能叫做赤子之心,才能成為一名勇士。

影片引入這個定義的用意十分明顯,試圖為影片營造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常就要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

但中國不像日本有什麼「武士精神」,素來沒有什麼「勇士文化」,創作者將這四種品德和「氣」雜糅在一起,並沒能用劇情做出很好的詮釋,倒增添一種故弄玄虛之感。尤其是在皇帝提到仙娘擁有「氣」的時候,言辭之間帶了句「黑魔法」(dark magic),這也是西方人常用的詞彙,與整部影片竭力營造的中國「意蘊」極為矛盾。

再則,影片中多次提及擁有「氣」的女子會被認為是「女巫」(witch),而在中國,巫女,又叫巫祝,是《周禮》中的掌管禮法、祭典的官職之一,通常負責驅邪、潔淨、祈雨、祝禱風調雨順,並不像影片中的「witch」擁有超能力般可以在軍隊中叱吒風雲。

影片中更像是源於古希臘神話,具有強大的黑髮,時常披著一件黑色的鬥篷,她們甚至往往性情兇惡,也與仙娘的形象類似,顯得人物背景上十分「混血」難辨。

好萊塢在創作涵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片時,總是免不了異域奇觀的展現,尤其喜愛聚焦獨特的風俗民風,不少作品只在乎獵奇的爽度,並不在乎其與史實真正的契合度。

例如《 花木蘭》明明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故事,花木蘭所住的卻是民族特色奇濃福建土樓;

花木蘭見媒婆的時候畫的花黃妝,看似極其貼近原著的「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但實則更接近於唐宋時期的畫法,花木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更傾向於約黃妝,並且兩腮大片的胭脂也是唐朝女子素愛的妝容;

媒婆在和花木蘭對話時,背後的對聯上寫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出自元朝時期的《西廂記》。

作為一部迪士尼高投資的作品,以上細節完全可以規避,但卻漏洞百出,種種可見,影片在創作的時候以滿足西方視覺奇觀為宗旨,歷史事實反而放在的次要地位,加之迪士尼的製片思路是服務全球市場,目標受眾是全世界的觀眾,所以他們無所謂是否要講述一個純粹的中國故事。

其實98年版本的《花木蘭》也有一些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例如它其中就出現了「舉手禮」,而這一軍人禮儀是在民國時期才傳入我國;

在結尾的時候,木須龍因立功得以回到祖先牌位,畫面出現了現代慶祝的彩帶還有架子鼓樂和聚光燈。

然而98年的版本卻並沒有像2020年版本這般遭人詬病,首先,98年版本是一個傳統的迪士尼的音樂劇動畫, 其性質的寬容性允許其帶有一定童話幻想成分。

其次是在那個年代我們不少創作都處於一個「自我東方化」的狀態,許多作品都是為了迎合西方的喜好粘貼「中國元素」。而如今我們的創作與審美狀態已然與當時不同,我們從一個「你們想看什麼我們就拍什麼」的狀態轉換為「不,我們的東方不是你們所想的那樣。」


拋開主角對話用英文,配角嘈雜的背景音卻是中文的這種製作上就看出此片誠意並不足的問題,本片也算是一種文化輸出,外網甚至掀起了「木蘭」妝的潮流,紅色的戎裝、木蘭花黃仿妝。

我們不應該以一個二元對立的觀點去觀看這類影片,例如「中國的故事就應該只由中國人拍攝」這樣極端的思想便不可取,例如後殖民理論學者霍米·巴巴的觀點,他認為應該把西方與非西方的關係放進一種關聯和互動之中進行理解。在觀看這類影片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在異質文化之間的互動中,思想、理論、話語是怎樣被建構的和怎樣運行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平臺發布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

相關焦點

  • 從迪斯尼出品真人版《花木蘭》看中國元素的輸出是好是壞?
    中國元素向國外輸出是好事,但是藉由國外的品牌輸出是好是壞?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仍處於發展中階段的經濟體,它的市場空間不可謂不龐大。尤其是以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在近幾十年更是突飛猛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就是電影行業。
  • 有超能力的花木蘭,是一廂情願的文化輸出
    造型很刻板、臺詞很刻板,根本不需要花大價錢請甄子丹、李連杰來演,大街上隨便拉兩個40多歲的中年男人都能行。堆砌了相當多的中國元素但本質還是西方超英電影早在去年7月《花木蘭》全球預告釋出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裡面有些不對勁的亂入。
  • 有超能力的花木蘭,是一廂情願的文化輸出
    花木蘭明明在黃河邊告別父母,怎麼住在福建南部的土樓裡;角色的服飾五花八門,各個朝代都有,妝容也和歷史對不上。這些不對勁如今放到正片裡看,原來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牛頭不對馬嘴的「中國元素」。不太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體諒。
  • 耗資3億美金的《花木蘭》,有哪些中國文化元素?
    《花木蘭》這部電影除木蘭這一名字,是出自《木蘭辭》外,電影中所採用的中國元素都不是依據《木蘭辭》創作的時代背景——北朝,而是雜糅了中國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時期的元素。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否值得期待呢?《花木蘭》電影在木蘭的形象上依然沿襲動畫的人設模式——木蘭本質上還是一位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女性。至於她家族流傳下來的寶劍,刻著"忠勇真"三個字,其中最後一個"真"字,在中國的文化中是罕見的,"求真"是典型的西方思想。
  • 迪士尼劉亦菲版《花木蘭》定檔,美國的文化輸出還是中國傳統文化
    花木蘭的故事,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她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位極具傳說色彩的巾幗英雄,為了保護家人,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抗擊柔然,一路英勇殺敵,保家衛國,而木蘭也在從軍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和職責:戰鬥。最終,她成長為了一名受到國家尊敬的戰士。
  • 《花木蘭》——斷章取義的文化符號,推倒了文化扭曲的多米諾骨牌
    9月11日,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中國影院如期上映。不過,在中國大陸以外,這部電影9月4日就已經在Disney+上線,很多觀眾提前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全部內容。之後對電影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批評的人說電影內容無邏輯,絲毫不懂中國文化,就是披著中國文化外殼的好萊塢電影……但是隨著影片在院線的上映,口碑開始迎來部分的好轉,誇讚的人則稱迪士尼在電影拍攝時很注重在細節中體現中國元素,是一部有心之作。
  • 花木蘭在海外一片叫好,到國內咋撲街了呢?網友:文化輸出太明顯
    在這一段時間,最受爭議的就是《花木蘭 《花木蘭》還沒上映,在豆瓣上就只有三顆星,大概六分左右,目前還在往下降,估計到最後能有五分都夠嗆。我們上學時候都學過木蘭詩,花木蘭真實的形象應該是一個「假小子」,男兒的英氣加上女人的柔美應該是共存的,如果造型方面不過關,那出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最少對於審美這方面,迪士尼很明顯沒有理解到位。浪費了劉亦菲這種分量的演員了。
  • 《花木蘭》的「冒犯」背後,是中國文化「解釋權」的爭奪
    在新版《花木蘭》中,不但沒有任何侮辱中國文化的意味,還特意賦予了花木蘭代表著主創理解下的中國價值「忠勇真孝」的精神性。 在這版中,花木蘭從軍的目的,固然也有個人報復的實現,但榮耀家族也是其很重要的目的之一。
  • 《花木蘭》中國定檔9.11,你會去看嗎?輸出中華文化我給好評
    《花木蘭》各種差評不可否認,開頭看到那麼多網友差評它,我甚至也有點討厭。裡面有一個木蘭相親的情節,木蘭的妝容成了大家吐槽最多的點?這是一次文化輸出,嫌棄別人拍的不好,有本事自己拍一部更好的,走向世界,我們國家的影視圈能做到嗎?
  • 《花木蘭》中國元素有哪些?五個細節不得不提,好萊塢其實很用心
    袁詠儀版花木蘭但文化輸出也一定會迎來部分融合,文化傳遞的過程中,交流是首位,將這個故事交給迪士尼來製作,實質上是默許我們本土的故事「氣」的提出,無論是畫蛇添足亦或者是自圓其說,其實都可看作是外國人努力了解東方文化的一個過程,我們不妨大度。三.電影中的中國美學說到中國元素,很多人就想起12年前,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人美、舞美,風景美。
  • 「臉譜化」的《花木蘭》折戟沉沙,是缺少對中國文化的敬畏
    佔有天時地利的《花木蘭》為什麼會出現滑鐵盧呢?筆者認為,這是創作團隊缺少對中國文化的敬畏。《花木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不是找幾個中國面孔的演員就能演好中國電影花木蘭在中國可謂是老幼皆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觀眾對《花木蘭》的期待也是非常高的。
  • 「文化的越俎代庖」讓《花木蘭》口碑撲街
    據說,看完了《花木蘭》的中國人民,和看完好萊塢《戰爭與和平》的俄羅斯人、看完好萊塢《絕代艷后》的法國人、看完好萊塢《藝伎回憶錄》的日本人一樣,是一種摸不著頭腦的茫然,是零下九十一度的酷寒。其實,實事求是的說,《花木蘭》目前4.9分的豆瓣評分確實有些過低,作為一部在努力討好中國觀眾和女性觀眾的電影,電影其實做了不少功課。
  • 花木蘭的「奇葩」妝容 什麼才是真的中國審美?
    ,這本來可以是一種文化輸出的標誌,是好事。但問題是,電影中講的真的是哪個中國故事中的花木蘭嗎?其實影片中讓人醜到哭的妝容並非沒有依據,《木蘭辭》中有寫「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其中的「花黃」是指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始成為流行的婦女面飾。南北朝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
  • 花木蘭這麼讓人生氣,是因為美國人「文化誤用」
    《花木蘭》為什麼讓你感覺不舒服一位網友對《花木蘭》的評價是:《花木蘭》是外國人按照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拍攝的。《花木蘭》是一部中國元素很足的電影,這對於許多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觀眾來說是一次文化盛宴。可對中國觀眾來說,這更像是中國元素大亂燉,最終什麼都不是,只是西方視角對中國文化的又一次誤讀與拼湊罷了。
  • 《花木蘭》:中美文化陣地戰
    9月4日《花木蘭》率先在Disney+網絡上線,爛番茄新鮮指數高達81%,MTC的評分也高達7.07分,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而在國內,《花木蘭》定檔9月11日在院線上映。頂著迪士尼的光環,踩著《八佰》20多億票房的節奏,《花木蘭》是否能夠在國內開花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部電影到底是算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我們是否能夠說得清楚?
  • 《花木蘭》上映:中美文化爭奪戰
    9月4日《花木蘭》率先在Disney+網絡上線,爛番茄新鮮指數高達81%,MTC的評分也高達7.07分,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而在國內,《花木蘭》定檔9月11日在院線上映。頂著迪士尼的光環,踩著《八佰》20多億票房的節奏,《花木蘭》是否能夠在國內開花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部電影到底是算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我們是否能夠說得清楚?
  • 《花木蘭》口碑崩塌 獵奇中國文化是迪士尼最大失誤
    文/夢裡詩書對中國文化簡單粗暴的元素堆砌,強行嫁接歐美女權的胡編亂造,都使《花木蘭》這樣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文學經典,被迪士尼拍成了一部不倫不類的獵奇庸作,當一群東方面孔在你面前演繹著一個西方童話,其浮誇造作的表演所帶來的只有水土不服的尷尬。
  • 當外國來講述中國故事:一個花木蘭,中國文化走向國際?
    ,走向世界……那我們就有必要討論一下,這中國文化、中國故事,到底有沒有好好講給世界聽。動畫第一部的《花木蘭》,還是帶了些中國元素在內的,雖然本質上還是有些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在內;自我意識遠高於傳統的孝道,但也有可取之處的。
  • 翻拍《花木蘭》動畫取得成功,接著上映真人版,中國文化影響世界
    迪士尼翻拍《花木蘭》動畫版取得成功,接著上映真人版,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答案是肯定的。迪士尼在1998年就拍攝了動畫版《花木蘭》電影,在國外收視率票房取得不錯的成績。如今,迪士尼決定翻拍真人版《花木蘭》,邀請了中國演員劉亦菲,甄子丹領銜主演,鞏俐,李連杰等大牌巨星都有參與。
  •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裡的中國秘密,你發現多少?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從選角到拍攝再到宣傳,都備受關注,當地時間3月12日晚,《花木蘭》英國首映禮在倫敦舉行,劉亦菲等主創盛裝出席。而就在幾小時後,迪士尼官方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花木蘭》全球撤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