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化」的《花木蘭》折戟沉沙,是缺少對中國文化的敬畏

2020-09-15 影視版權觀察

9月11日,這部自帶光環的超級大IP電影《花木蘭》幾經改期終於與國內觀從見面了,從「萬眾期盼」到「萬眾失望」,這部含著「金鑰匙」出身的電影成了一部「臉譜化」的電影,有觀眾形容為「呆若木蘭」。

《花木蘭》由迪士尼出品,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等一線明星主演,投資高達2.9億美元,超過18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迪士尼真人版計劃中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

如此大的投資,如此大的明星,但這部電影在票房上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上映2天累計票房還沒有突破一億元,截止到9月12日下午14點,貓眼電影票房數據顯示僅有8253.3萬元,這個票房確實有些差人意。

而打開疫情後市場的第一部大電影《八佰》從第一天上映開始就牢牢掌握著票房的主動權,始終位居票房榜首,這讓僅僅上映2天,排片場次超過《八佰》近4000次的《花木蘭》多少有些尷尬。

上映第一天,《花木蘭》票房5600多萬,這個就讓人大跌眼鏡,為此,有專業人士預測其最終票房為3億元上下,如果真是這樣,恐怕迪士尼會哭暈在廁所裡。

佔有天時地利的《花木蘭》為什麼會出現滑鐵盧呢?筆者認為,這是創作團隊缺少對中國文化的敬畏。

《花木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不是找幾個中國面孔的演員就能演好中國電影

花木蘭在中國可謂是老幼皆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觀眾對《花木蘭》的期待也是非常高的。對看慣了古裝戲的中國觀眾來說,這版《花木蘭》電影所反映的中國文化是一種「偽中國文化」,是外國人眼裡的中國文化,真正的中國文化元素缺乏而不真實。有觀眾甚至大呼,他們看了一個「假花木蘭」。

花木蘭的真實故事發生在我國北魏時期,但電影中的花木蘭似乎穿越到宋元時期了,住在宋元時期才有的「福建土樓」裡,還有讓人啼笑皆非的祠堂掛著的大紅燈籠,更氣人的是劉亦菲的化妝完全有「醜化」的感覺,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大英雄被醜化放大了,這讓觀眾有些受不了,更讓「神仙姐姐」的粉絲鄙視。

像極了一部動畫版的童話電影,缺少成人儀式的感觀

迪士尼是幹什麼的?可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尤其受小孩子的喜歡。但看完《花木蘭》,從演員化妝、造型、聲音、動作、特效等,無一不充滿「兒童」氣息。有觀眾評論:「看完想給張藝謀道歉,給景甜道歉,還不如拍木須和蟋蟀唱歌跳舞,起碼長城正片還有一首大風歌改編的不錯,動畫版木蘭亮點全刪了。」

演員「臉譜化」嚴重,花木蘭的人物刻畫情感不細膩

花木蘭是誰?大英雄!要有性格,有血性,但在電影中花木蘭的人物刻畫並不好,無論是在刻畫花木蘭的女扮男裝從軍,還是軍隊接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過程,都處理的太過於簡單潦草,使得影片的核心情感濃度大大減弱。

而大英雄的一張大眾臉,更不能凸顯其特殊之處。人物的造型「臉譜化」,是讓人乏味反感的因素之一。


當然了,劉亦菲版的《花木蘭》並非無一優點,至少人家外國人拿出了2.9億美元來請中國人拍攝一部中國電影,真心誠意,這一點是值得稱讚的。

只不過,還是希望外國人拍攝中國文化的電影,應該對中國文化充滿敬畏,骨子裡不要帶有對中國文化的傲慢和偏見。

相關焦點

  • 迪士尼的英雄電影《花木蘭》為啥在中國折戟沉沙?
    2020年9月12日,在中國大陸院線公映的迪士尼史詩英雄大片《花木蘭》在上映一天以後,被已上映一月有餘的中國國產電影《八佰》逼近。高出《八佰》近12%的排片,上座率卻只有其1/2。這個對比真的很傷害!究竟是什麼,讓《花木蘭》這一中國英雄在以影像之姿回歸故裡時,惹的中國觀眾不開心,不賣帳,甚至是口誅筆伐?一切,都要從三年前開始說起。2017年,美國電影大廠——華特迪士尼宣布即將耗資2億美元拍攝真人版中國女英雄電影《花木蘭》,並將在全球選角,消息一出,引全球矚目,尤其是地球另一端的木蘭的父老鄉親們。
  • 《花木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輸出
    2020年,華特·迪士尼推出了真人版劇情片《花木蘭》,該片根據迪士尼1998年出品的同名動畫片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勇戰柔然的故事,但是票房和口碑在國內市場卻慘遭滑鐵盧。縱觀兩個版本的《花木蘭》,真人版看上去更添一抹女權意味,但究其深意實則是在隱晦地擁抱封建父權制度。濃鬱錯位的東方視覺奇觀多遭到國人詬病,但也無法掩蓋它成為一例優秀的文化輸出範本的事實。
  • 《花木蘭》的「冒犯」背後,是中國文化「解釋權」的爭奪
    在新版《花木蘭》中,不但沒有任何侮辱中國文化的意味,還特意賦予了花木蘭代表著主創理解下的中國價值「忠勇真孝」的精神性。 在這版中,花木蘭從軍的目的,固然也有個人報復的實現,但榮耀家族也是其很重要的目的之一。
  • 豆瓣4.9,《花木蘭》差評如潮,影片中滿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解
    01 細節把控不當,影片滿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解 《木蘭辭》是我國文化中重要的一個篇章,木蘭這一故事,激勵了無數的人,木蘭替父從軍,所傳達的文化內涵,也至關重要。換言之,木蘭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之一,這無人否認。可是,木蘭究竟代表著怎樣的中國文化呢?這恐怕非外國人所能知曉了。 劉亦菲版《花木蘭》,一出場就出現了福建土樓,這一建築是在宋元時期才出現,而《木蘭辭》則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一首民歌,是樂府詩。
  • 劉亦菲版《花木蘭》:中國的「神奇女俠」​
    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已經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了,你去看了嗎?我瀏覽了網友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它被噴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1、服化道不用心,如木蘭相親的妝容就不對,巨醜無比2、文化內涵不符合中國實際,木蘭武功靠「氣」,歪曲中國功夫3、人物角色臉譜化,木蘭「高偉光」,其他人物刻板單一
  • 從電影《花木蘭》談談老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最近網上已經隨處可以搜到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的資源了,我也是本著考證的心態趕緊看了一下,這一看真的是一言難盡吶。電影講述的自然就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但是片中硬扯著什麼「氣」的設定,想著老外以前也有很多瞎掰扯的什麼「氣」的設定,原來在老外眼中中國人個個氣功師。拋開這些不說,影片還是沿用了西方那一套價值觀,本來應該過田園生活的女性,夢想著拯救世界,最後由於這一機緣巧合最終實現了夢想。
  • 《花木蘭》是爛片,但誤讀中國文化不是它的原罪
    《花木蘭》公映,討伐聲不絕於耳。其中有種論調很流行,《花木蘭》不懂中國文化。比如說,花木蘭的家鄉不應該在福建土樓,因為在《木蘭辭》中提到「可汗」、「燕山」等名次,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和柔然時期,家鄉應該是內蒙古呼和浩特一代。
  • 《花木蘭》豆瓣4.7分背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觀眾的心理落差
    9月11日零點,《花木蘭》將在內地院線公映。影片9月4日開始在Disney+網播,沒想到「真香」定律失效,影片的口碑並不理想。1998年的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贏得了許多中外觀眾的喜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觀眾全程見證了木蘭的成長。
  • 阿拉伯人抱怨迪士尼在《花木蘭》中重視中國文化,忽視阿拉伯文化
    為什麼迪士尼重視花木蘭中的中國文化而忽視阿拉丁中的阿拉伯文化花木蘭的真實故事這是迪士尼第二版的花木蘭的故事,講述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孩扮成一個男人代替她生病的老父親參軍。第一部動畫製作於1998年,並成為了一部真正的經典。
  • 《花木蘭》:中美文化陣地戰
    9月4日《花木蘭》率先在Disney+網絡上線,爛番茄新鮮指數高達81%,MTC的評分也高達7.07分,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而在國內,《花木蘭》定檔9月11日在院線上映。頂著迪士尼的光環,踩著《八佰》20多億票房的節奏,《花木蘭》是否能夠在國內開花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部電影到底是算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我們是否能夠說得清楚?
  • 《花木蘭》上映:中美文化爭奪戰
    9月4日《花木蘭》率先在Disney+網絡上線,爛番茄新鮮指數高達81%,MTC的評分也高達7.07分,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而在國內,《花木蘭》定檔9月11日在院線上映。頂著迪士尼的光環,踩著《八佰》20多億票房的節奏,《花木蘭》是否能夠在國內開花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部電影到底是算中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我們是否能夠說得清楚?
  • 《花木蘭》:迪士尼雖然不了解中國文化,卻也取得了較大進步
    《花木蘭》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真人版劇情電影,由妮基·卡羅執導,劉亦菲、甄子丹領銜主演,李截、安柚鑫主演,鞏俐、李連杰特別出演。這部影片在中國內地上映前,網上就存在不少批評的聲音,小夥伴們吐槽的最多的就是關於文化這一塊,認為該影片對中國文化完全沒吃透。
  • 《花木蘭》「妖魔化」了中國人,更加中國文化貶得一無是處
    近日《花木蘭》在電影院上映,卻引起了眾多觀影者的不滿。這部匯集了劉亦菲、李連杰、鞏俐等人的《花木蘭》電影,原本以為是還原了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勇孝義的精神。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卻是,縱觀整部電影,完全是「妖魔化」了中國文化。
  • 致《花木蘭》| 中國觀眾不好糊弄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經典故事,早已在中國婦孺皆知。3年前,當迪士尼宣布拍攝真人版花木蘭,並選用中國本土女演員劉亦菲出演該片女主時,國內反響意外熱烈。作為中國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的典型代表,花木蘭無疑是最佳代表。
  • 電影《花木蘭》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雖然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動畫版的《花木蘭》,但從根子上說,影片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木蘭傳說」這個大IP,可惜的是,真人版《花木蘭》對「木蘭傳說」從細節到文化內涵進行了戲說,是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被戲說的細節有人說,《花木蘭》這部電影是中國定製片。
  • 電影《花木蘭》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電影《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因為有「花木蘭」這個明顯屬於中國文化的大IP,以及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和鞏俐等華人演員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受期待的。雖然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動畫版的《花木蘭》,但從根子上說,影片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木蘭傳說」這個大IP,可惜的是,真人版《花木蘭》對「木蘭傳說」從細節到文化內涵進行了戲說,是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 《花木蘭》評分一降再降,老外不懂中國故事?你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原文392字中,沒有明示木蘭的年代、年齡、籍貫、居住地、連花木蘭是不是姓「花」都沒說,所以觀眾們就不要太糾結了。但是呢,就像在美國不正宗的中餐一樣,即使一直被吐槽,也是最早向美國人輸出中華文化的方式之一。之前老外連筷子都不會用,現在他們不僅筷子用的比我都溜,還能用中文點餐。小編一直希望環球影城那樣的地方會有中國的形象出現,以後也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說,這就是爸爸媽媽小時候看過的故事,讓孩子們覺得中國文化很酷。
  • 《花木蘭》口碑崩塌 獵奇中國文化是迪士尼最大失誤
    文/夢裡詩書對中國文化簡單粗暴的元素堆砌,強行嫁接歐美女權的胡編亂造,都使《花木蘭》這樣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文學經典,被迪士尼拍成了一部不倫不類的獵奇庸作,當一群東方面孔在你面前演繹著一個西方童話,其浮誇造作的表演所帶來的只有水土不服的尷尬。
  • 《花木蘭》口碑崩塌:誤解中國文化是好萊塢最大的風險
    大到影片所傳達的英雄主義主題,小到某一個人物的服化考究,中國觀眾對《花木蘭》的吐槽鋪天蓋地。不會講故事、不會講中國故事、對中國文化存在偏見、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地域歷史民俗常識混亂等……這些都是影片遭到批評的地方。為了贏得中國市場,《花木蘭》團隊在製作前曾花費了數月對中國歷史進行研究,甚至還邀請中國相關部門審閱了劇本以防萬一,從各方面都表示了最大的誠意。
  • 《花木蘭》:中國故事下的西方英雄主義
    努力從軍十二載的花木蘭被塑造成擁有「氣」的天選之子,本該為人稱讚的「巾幗不讓鬚眉」被歸功於超能力。 更讓人覺得怪異的是,電影裡的花木蘭還會雜技。這看上去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 而柔然人(電影中的反派)侵入中原一路順暢是因為有強大的女巫加持,這再次為電影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