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這部自帶光環的超級大IP電影《花木蘭》幾經改期終於與國內觀從見面了,從「萬眾期盼」到「萬眾失望」,這部含著「金鑰匙」出身的電影成了一部「臉譜化」的電影,有觀眾形容為「呆若木蘭」。
《花木蘭》由迪士尼出品,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等一線明星主演,投資高達2.9億美元,超過18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迪士尼真人版計劃中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
如此大的投資,如此大的明星,但這部電影在票房上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上映2天累計票房還沒有突破一億元,截止到9月12日下午14點,貓眼電影票房數據顯示僅有8253.3萬元,這個票房確實有些差人意。
而打開疫情後市場的第一部大電影《八佰》從第一天上映開始就牢牢掌握著票房的主動權,始終位居票房榜首,這讓僅僅上映2天,排片場次超過《八佰》近4000次的《花木蘭》多少有些尷尬。
上映第一天,《花木蘭》票房5600多萬,這個就讓人大跌眼鏡,為此,有專業人士預測其最終票房為3億元上下,如果真是這樣,恐怕迪士尼會哭暈在廁所裡。
佔有天時地利的《花木蘭》為什麼會出現滑鐵盧呢?筆者認為,這是創作團隊缺少對中國文化的敬畏。
花木蘭在中國可謂是老幼皆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觀眾對《花木蘭》的期待也是非常高的。對看慣了古裝戲的中國觀眾來說,這版《花木蘭》電影所反映的中國文化是一種「偽中國文化」,是外國人眼裡的中國文化,真正的中國文化元素缺乏而不真實。有觀眾甚至大呼,他們看了一個「假花木蘭」。
花木蘭的真實故事發生在我國北魏時期,但電影中的花木蘭似乎穿越到宋元時期了,住在宋元時期才有的「福建土樓」裡,還有讓人啼笑皆非的祠堂掛著的大紅燈籠,更氣人的是劉亦菲的化妝完全有「醜化」的感覺,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大英雄被醜化放大了,這讓觀眾有些受不了,更讓「神仙姐姐」的粉絲鄙視。
迪士尼是幹什麼的?可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尤其受小孩子的喜歡。但看完《花木蘭》,從演員化妝、造型、聲音、動作、特效等,無一不充滿「兒童」氣息。有觀眾評論:「看完想給張藝謀道歉,給景甜道歉,還不如拍木須和蟋蟀唱歌跳舞,起碼長城正片還有一首大風歌改編的不錯,動畫版木蘭亮點全刪了。」
花木蘭是誰?大英雄!要有性格,有血性,但在電影中花木蘭的人物刻畫並不好,無論是在刻畫花木蘭的女扮男裝從軍,還是軍隊接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過程,都處理的太過於簡單潦草,使得影片的核心情感濃度大大減弱。
而大英雄的一張大眾臉,更不能凸顯其特殊之處。人物的造型「臉譜化」,是讓人乏味反感的因素之一。
當然了,劉亦菲版的《花木蘭》並非無一優點,至少人家外國人拿出了2.9億美元來請中國人拍攝一部中國電影,真心誠意,這一點是值得稱讚的。
只不過,還是希望外國人拍攝中國文化的電影,應該對中國文化充滿敬畏,骨子裡不要帶有對中國文化的傲慢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