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中國故事下的西方英雄主義

2021-03-05 蜀韻平安

 

迪士尼想在中國賺一波電影票錢的計劃正在經受市場的檢驗。

 

剛剛過去的周末,由迪士尼出資2億美元拍攝的《花木蘭》終於在國內上映了,但該片初映票房沒有達到預期。上映三天,票房僅為1.5億元;豆瓣開局評分僅獲得5.9分,最低時下跌至4.7分。

受累於該片的表現,上周全國總票房僅為6.2億元左右,相比全國復工第六周,《八佰》公映首周的17億元多的票房,市場下跌明顯。

 

《花木蘭》在海外的口碑也不容樂觀。雖然它的「爛番茄影評人新鮮度」達到了75%,高於同期的《信條》,獲得了媒體的認可,但《花木蘭》並未贏得海外大眾的心,近8000的爛番茄普通用戶為它打出平均分51,而《信條》的大眾評分是78。

故事和情節:「兩不沾」的還原


花木蘭故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傳統傳奇故事。最早源於宋人郭茂倩編輯的漢魏樂府歌詞集。想必很多人就算不能熟背《木蘭辭》全文,也能隨口背出個十句八句。

 

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原本十分簡單:木蘭沒有兄長,父親年事已高,面對可汗徵兵,木蘭替父從軍,當兵十二年,最終拒絕做官,衣錦還鄉。

 

然而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被改得面目全非。

 

努力從軍十二載的花木蘭被塑造成擁有「氣」的天選之子,本該為人稱讚的「巾幗不讓鬚眉」被歸功於超能力。

 

更讓人覺得怪異的是,電影裡的花木蘭還會雜技。這看上去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

 

而柔然人(電影中的反派)侵入中原一路順暢是因為有強大的女巫加持,這再次為電影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

 

隨著影片推進,此類迷惑劇情層出不窮,通篇和原著能合上的可能只剩「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殼」了。

 

如果說吸引國內觀眾的是為人熟知的《木蘭辭》,那麼國外觀眾會對花木蘭感興趣就得歸功22年前的動畫版了。

 

雖然同樣是對花木蘭這個故事進行了大改,但這部動畫在過去卻得到了許多認可。木須龍等動物角色陪伴花木蘭成長,很好的融入了迪士尼的童真特色。

 

可現在這部電影沒有還原出中國傳統故事中的精神內核,也沒有吸取到動畫中「四兩撥千斤」的精髓,成了個「兩不沾」。如果要說還原的話,可能與動畫極其相似但不太符合歷史的服裝可以算得上。

 

剛從電影院出來的小王評價道:「我覺得魔改其實也沒什麼,但關鍵問題是故事線單薄、情節平淡,從頭到尾缺少起伏感。真的感覺自己看了個寂寞!」

其實即使是拋開《木蘭辭》和原版動畫,作為一個中國題材的獨立電影,這版花木蘭在人物設定上存在一定的「硬傷」。

 

客觀說迪士尼對於這次的選角十分認真,不但給花木蘭找來了鞏俐、甄子丹、李連杰等影視劇著名大腕做配角,主角劉亦菲對各種打鬥訓練也不含糊。沒什麼所謂女神包袱,該髒髒、該醜醜,相當用力。這也是最開始大家對花木蘭期待非常高的原因。

 

電影為了豐富花木蘭的形象,增加了許多細節,但增添的細節和感情戲看上去是為了編造而編造。情感推進感覺立不住,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觀眾無法產生共情。

 

而取消了動畫中花木蘭不斷成長的情節,通過正視自己所擁有的「氣」和承認自己的性別來作為轉變,這和美國電影公司漫威和DC生產的眾多超能力英雄的劇情相似。

 

中國文化中沒有「元氣」這樣的概念,它更像是《星球大戰》裡面的「原力」。這看上去是一個披著中國故事外衣的西方超級英雄故事——迪士尼版「神奇女俠」。

 

主角這樣,配角就更不用說了,出色的配角陣容也沒能給電影增色多少。

 

甄子丹的將軍、李連杰的皇帝就是兩個「工具人」,看完電影後沒讓人留下多少印象。

 

被詬病最多的則是鞏俐的女巫角色。明明戰力極高,一個人能把一支軍隊打到不敢還手。但卻被可汗控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尋找認同?並且救女主花木蘭的動機也非常突兀,為女主而死更是違背了她的人設。

 

氣得觀眾只能勸自己:「她一定是被可汗PUA(控制)了!」

 

在人物上無法塑造引發共鳴的情感,這或是大家給出差評的最主要原因。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成了十萬個為什麼,大部分人物動機都過於勉強,能找出來的人物言行矛盾太多了。所以看著她登上山頂,看著她放下長發,我內心毫無波瀾。更別說隨劇情產生緊張感了。」某影評人這樣點評花木蘭中人物的呈現。

文化與內核:只念口號的「忠勇真孝」

這版花木蘭中有許多零零散散的中國元素,包括但不限於鬥雞、耍棍子、茶藝、頂缸、雜技、門神、四兩撥千斤、在祠堂裡掛紅燈籠(這是錯的)。

 

但這個故事顯然並不合適將來自於不同時空的東西一股腦放進來。

 

這讓《花木蘭》變得像是一副具有中國風的拼貼畫,底色是西方主義的,是用女巫、騎士和黑魔法變出來的,是西方人眼裡的東方。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由於文化壁壘導致的,不能過多苛責,但其中精神內核的傳達也並不成功。

「忠勇真孝」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精神。乍一看這四個字還是將故事中的精髓提煉的很好。但在實際電影播放的過程中,這四個字卻沒有發揮出實際的作用,更多的像是在蒼白地念口號。 

 

「因為在女巫面前無法承認自己的真實性別,所以無法發揮自己的全部能力。表面上看是體現了忠勇真孝中的真,但這樣安排下來更像是這些品質在為她的『氣』所服務。」 一位資深影迷小黃告訴小蜀。雖然文化鴻溝無法完全消除,但其實可以通過表現形式去減弱其衝突。比如珠玉在前的《末代皇帝》與《功夫熊貓》。

 

《末代皇帝》導演眼中的中國不可避免還是比較西化的,但他巧妙的用溥儀的命運承載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的變遷。拋卻了典型的中國符號,而是講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一生。

 

《功夫熊貓》則以美國價值觀為基礎將中國元素推向世界。該片通過架空的動畫世界,規避了年代等特定歷史背景可能產生的認知矛盾,回歸到對「阿寶」這個憨厚可愛個體形象進行豐富塑造,從另一個方面成全了中國式「個人英雄主義」。

 

對比下來《花木蘭》的缺陷就是想拍史詩也想拍合家歡,折中的後果是既沒達到文化內核自然表達的層次,外殼的故事也沒表達好。

 

《花木蘭》是今年迪士尼成本最高的電影,製作費用高達2億美元,再加上影片的宣發費用,總成本將高達3億美元。

 

看完這部「大片」,走出電影院的觀眾小王評價道:「劉亦菲好美」。

 

(本文作者冷宏偉、胡玥,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焦點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由迪斯尼出品女導演妮琪•卡羅執導的《花木蘭》剛一面世,便在國內贏得如潮惡評,相對於動畫版《花木蘭》中那個形象稍顯單薄的個人英雄主義女超人,真人版給女主加上了類似貞德的女巫色彩,使女主有了一個困惑猶豫到覺醒的過程,但這種覺醒仍然完全難脫西方救世英雄的俗套。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剛一面世,便在國內贏得如潮惡評,相對於動畫版《花木蘭》中那個形象稍顯單薄的個人英雄主義女超人,真人版給女主加上了類似貞德的女巫色彩,使女主有了一個困惑猶豫到覺醒的過程,但這種覺醒仍然完全難脫西方救世英雄的俗套。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盡孝盡忠與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結合
    作為迪士尼改編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動畫《花木蘭》,迪斯尼對花木蘭故事進行了大膽的再創造,運用了許多動畫片新技術,加入了大量迪斯尼的詼諧幽默,使《花木蘭》風靡全美同時讓部分觀眾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感受動畫電影《花木蘭》的藝術魅力。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動畫片《花木蘭》將美國文化元素填充入《木蘭辭》框架中。花木蘭既是替父從軍、忠君愛國的英雄,也是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電影渲染和凸顯的是花木蘭對自我價值的實現。電影中花木蘭有一段著名的內心獨白,「也許我不是為了父親,也許我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樣當我攬鏡自照時,就會看到一個有價值的人。」
  • 當《花木蘭》成為異域故事 | 中國的女性,美國的英雄
    >>>略顯糟糕的妝容、不符合歷史的服道化、中國故事的英文配音、將「氣」作為方法,口碑兩極分化的《花木蘭》似乎再也不能不能像原版一樣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評論雖有些武斷的個人色彩,但不能否認《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觀眾的口味大多類似,他們似乎失去了勇武的公主,換來的只是努力嫵媚卻又突然變身的女性主義者。
  • 以西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電影《花木蘭》能否讓觀眾買帳?
    而這其中令觀眾最期待的電影之一就是迪士尼拍攝的真人版《花木蘭》畢竟是迪士尼真人公主系列的首位華人公主,而且迪士尼是童話夢幻的天堂,前幾部真人公主系列的電影反響都很不錯。而飾演花木蘭的又是大家都熟悉的神仙姐姐劉亦菲,所以《花木蘭》這部電影在選角時就備受期待!
  • 西方文化造就的《花木蘭》,並不適合中式語境
    從2019年就開始預熱的大製作《花木蘭》於本月9月11日在國內正式上映,可惜還沒有等到一睹真容的時候,口碑已經崩塌,豆瓣新的評分已經掉到了4.8分,可謂慘澹,由此可以預見在中國市場將遇冷。迪斯尼版本的《花木蘭》則將「氣」對應了西方的魔法,這已經遠遠脫離了中式語境裡的認知。再說神獸一類的表達,西方的龍往往代表邪惡,所以具象上顯示很醜陋,而在東方龍是祥瑞,是吉祥富貴的代表。這種流淌在血液裡的認知不是一部電影就可以輕易改變的,所以當《花木蘭》裡出現鳳凰的身影時,我簡直懷疑自己看花了,迪斯尼是不是對中國的「鳳凰」有什麼誤解?
  • 《花木蘭》評分瘋狂式下跌,網友:我怎麼看到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
    事實證明「外國人永遠拍不明白中國故事」,不然我們一起來看看,裡面混雜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還有日本武士道。那個年代的妝容竟然是日本藝妓的妝容。就連劇情也完全是好萊塢那套超級英雄主義思想,一副迪士尼的口味,真可謂腦洞大開。花木蘭竟然是捲髮,還擁有超能力?這個真的是讓人無法容忍,花木蘭是中國人。傳統的中國人頭髮,一般是烏黑直亮的。可是劉亦菲這個版本的花木蘭頭髮居然是捲髮,真是毀三觀。
  • 迪士尼《花木蘭》,西方人幻想的中國
    迪士尼版本的《花木蘭》,試圖用新鮮觀點重新詮釋這個老套故事,把中國的氣功觀念套在花木蘭身上,讓花木蘭從小就有一種類似「原力」的力量其實片中的中國文化根本不是中國文化,從主角住的房子、皇帝住的宮殿,甚至整體的服裝、化妝、造型設計,都可以看到韓國、日本元素的多元拼貼,所以這確實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文化,而是西方人眼中幻想出來的中國文化。
  • 《花木蘭》豆瓣評分跌至4.9:花木蘭外衣下的西方故事
    由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已經通過迪士尼+正式推出,目前影片豆瓣評分已從昨日的5.9分跌至4.9分,在32931個評價裡,超過3星的評價(好評)僅佔13%不到。觀眾們比較滿意的地方是飾演花木蘭的演員劉亦菲的顏值,而除此以外,網友們對這部電影的其他部分好像都很有意見。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用美國大片的方式,為何講不好花木蘭?
    從當下看到的一些資料來看,電影《花木蘭》的故事結構,基本上是按照《木蘭辭》的敘事結構來講的,改編的地方在於,把花木蘭這個人物的性格,做了較大幅度改動,很多人說這是西方導演不懂中國文化的內涵,實際上並非如此。
  • 《花木蘭》一敗塗地,除了西方魔改的水土不服,還該關注這些點
    在真人版《花木蘭》的語境中,「氣」被膚淺的理解為令西方人眼花繚亂的中國功夫(特別是氣功),但如果更深層次的進行分析,「氣」不僅是一種戰士具備的優良品質(片中反覆提及的忠誠、勇敢、真誠),還是像花木蘭這樣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的人物,只有具備「氣」的人,才能成為引領潮流、力挽狂瀾的蓋世英雄。
  • 《花木蘭》折戟,好萊塢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嗎?
    整個故事中,擁有這種「元氣」的還有鞏俐飾演的女巫仙狼,她可以在人和鷹兩種形態間隨意切換,還可以幻化成無數隻蝙蝠狀的飛鳥。雖沒有木須龍的陪伴,真人版花木蘭遇到危險時總有一隻鳳凰陪伴在她身邊。且不說這些設定與花木蘭故事的相關性如何,其本身就是披著中國文化外衣的西方文化。「這部電影總讓我有種看西部片的感覺。
  • 《花木蘭》折戟,好萊塢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嗎?
    「最讓我覺得怪異的是,這部電影裡的花木蘭居然還會雜技。這太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了,我在國外讀書時也經常被問,會不會中國功夫或者雜技。」 影迷惠婷告訴刺蝟公社, 真人版《花木蘭》並不像一部迪士尼公主電影,它一方面去除了迪士尼電影特有的音樂元素,另一方面大幅刪減了輕鬆搞笑的情節,人物的情感流露也變得內斂很多。
  • 「藝術」盛宴下的民族文化、價值選擇的衝突-《花木蘭》觀後感
    眾所周知,西方的文化偏愛個人英雄主義、女權主義或女性價值等理念,在電影中的表現特別如此。疫情之下,這種由來已久的東西方民主文化衝突凸顯。中國文化中花木蘭保家衛國、替父從軍,把「忠、孝」放在價值的首位,而西方人眼中的花木蘭,突出了女權主義自覺和醒悟的「真」,也放在了首位,從迷失自我,被壓制住的氣,到被點撥,遭遇女巫,徹底覺醒,受到重用,這一系列改變,讓木蘭女性力量崛起。
  • 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擔當——從好萊塢電影《花木蘭》說開去
    □峻 冰好萊塢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2020年出品,由紐西蘭導演妮基·卡羅執導的真人版古裝歷史片《花木蘭》(Mulan),儘管改編自該公司1998年攝製的動畫片《花木蘭》,但其故事根本還是取材於中國古代傳說,即關於南北朝時期一位名為「花木蘭」的巾幗英雄的史詩傳奇。
  • 觀眾為什麼對《花木蘭》不買帳?仍是西方傲慢視野下「傅滿州」
    各種兩極勢力拉扯下的《花木蘭》出現廣大爭議的同時也創造巨大的流量。在電影宣傳期間,迪士尼聲稱深刻研究中國文化歷史,花費心力打造出「真實」的花木蘭,以符合華人觀眾的喜好。儘管《花木蘭》導演妮基·卡羅(Niki Caro)感性地稱《花木蘭》為「送給中國的情書」,且劇中運用不少中國古典詩詞,如《木蘭辭》的詩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但華人依然不買帳,除了故事架構本身就有問題外,還與宛如鴻溝的文化刻板印象所造成的視覺效果有密切關係。
  • 《花木蘭》,中國面孔下的西方公主,講述了兩個部落之間的鬥爭
    總的一句話,這是一部皮為中國的故事,骨為講述西方文化的電影。把木蘭這個人物換成西方任何一個女性英雄人物,可能會更好看。> 在中國,花木蘭的故事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幾乎每個上過學的人都學過《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 《花木蘭》取景地.中方故事,西方陳述,情節不合理
    在導演心裡,中國的福建土樓,有種夢一樣的神秘感!這次《花木蘭》將取景地放在這裡,然後將中國的故事和中國美景,一起推向世界。03中方故事,西方陳述,情節不合理比如說那個守護神鳳凰,為何一直存在,為何突然出現,為何始終都讓花木蘭沒事,這種結構敘事不合理,都是平等的士兵,難道花木蘭是神話故事,非常不夠接地氣。這也是造成#花木蘭評分#不高,口碑兩極分化的真正原因。
  • 《花木蘭》取景地.中方故事,西方陳述,情節不合理
    這次《花木蘭》將取景地放在這裡,然後將中國的故事和中國美景,一起推向世界。,為何突然出現,為何始終都讓花木蘭沒事,這種結構敘事不合理,都是平等的士兵,難道花木蘭是神話故事,非常不夠接地氣。坦白講真人版《花木蘭》是商業電影,是為大銀幕而拍,國外評價誇讚其視覺呈現這真的沒啥,本來好萊塢電影就是世界一流。中國故事的西方講述,我們不抵制,如果成功,那客觀上會起到宣傳中國文化的作用。若不成功,只要無惡意,也無傷大雅。總體來說電影《花木蘭》還是遵循了《木蘭辭》及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實質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