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想在中國賺一波電影票錢的計劃正在經受市場的檢驗。
剛剛過去的周末,由迪士尼出資2億美元拍攝的《花木蘭》終於在國內上映了,但該片初映票房沒有達到預期。上映三天,票房僅為1.5億元;豆瓣開局評分僅獲得5.9分,最低時下跌至4.7分。
受累於該片的表現,上周全國總票房僅為6.2億元左右,相比全國復工第六周,《八佰》公映首周的17億元多的票房,市場下跌明顯。
《花木蘭》在海外的口碑也不容樂觀。雖然它的「爛番茄影評人新鮮度」達到了75%,高於同期的《信條》,獲得了媒體的認可,但《花木蘭》並未贏得海外大眾的心,近8000的爛番茄普通用戶為它打出平均分51,而《信條》的大眾評分是78。
故事和情節:「兩不沾」的還原
花木蘭故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傳統傳奇故事。最早源於宋人郭茂倩編輯的漢魏樂府歌詞集。想必很多人就算不能熟背《木蘭辭》全文,也能隨口背出個十句八句。
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原本十分簡單:木蘭沒有兄長,父親年事已高,面對可汗徵兵,木蘭替父從軍,當兵十二年,最終拒絕做官,衣錦還鄉。
然而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被改得面目全非。
努力從軍十二載的花木蘭被塑造成擁有「氣」的天選之子,本該為人稱讚的「巾幗不讓鬚眉」被歸功於超能力。
更讓人覺得怪異的是,電影裡的花木蘭還會雜技。這看上去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
而柔然人(電影中的反派)侵入中原一路順暢是因為有強大的女巫加持,這再次為電影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
隨著影片推進,此類迷惑劇情層出不窮,通篇和原著能合上的可能只剩「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殼」了。
如果說吸引國內觀眾的是為人熟知的《木蘭辭》,那麼國外觀眾會對花木蘭感興趣就得歸功22年前的動畫版了。
雖然同樣是對花木蘭這個故事進行了大改,但這部動畫在過去卻得到了許多認可。木須龍等動物角色陪伴花木蘭成長,很好的融入了迪士尼的童真特色。
可現在這部電影沒有還原出中國傳統故事中的精神內核,也沒有吸取到動畫中「四兩撥千斤」的精髓,成了個「兩不沾」。如果要說還原的話,可能與動畫極其相似但不太符合歷史的服裝可以算得上。
剛從電影院出來的小王評價道:「我覺得魔改其實也沒什麼,但關鍵問題是故事線單薄、情節平淡,從頭到尾缺少起伏感。真的感覺自己看了個寂寞!」
其實即使是拋開《木蘭辭》和原版動畫,作為一個中國題材的獨立電影,這版花木蘭在人物設定上存在一定的「硬傷」。
客觀說迪士尼對於這次的選角十分認真,不但給花木蘭找來了鞏俐、甄子丹、李連杰等影視劇著名大腕做配角,主角劉亦菲對各種打鬥訓練也不含糊。沒什麼所謂女神包袱,該髒髒、該醜醜,相當用力。這也是最開始大家對花木蘭期待非常高的原因。
電影為了豐富花木蘭的形象,增加了許多細節,但增添的細節和感情戲看上去是為了編造而編造。情感推進感覺立不住,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觀眾無法產生共情。
而取消了動畫中花木蘭不斷成長的情節,通過正視自己所擁有的「氣」和承認自己的性別來作為轉變,這和美國電影公司漫威和DC生產的眾多超能力英雄的劇情相似。
中國文化中沒有「元氣」這樣的概念,它更像是《星球大戰》裡面的「原力」。這看上去是一個披著中國故事外衣的西方超級英雄故事——迪士尼版「神奇女俠」。
主角這樣,配角就更不用說了,出色的配角陣容也沒能給電影增色多少。
甄子丹的將軍、李連杰的皇帝就是兩個「工具人」,看完電影後沒讓人留下多少印象。
被詬病最多的則是鞏俐的女巫角色。明明戰力極高,一個人能把一支軍隊打到不敢還手。但卻被可汗控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尋找認同?並且救女主花木蘭的動機也非常突兀,為女主而死更是違背了她的人設。
氣得觀眾只能勸自己:「她一定是被可汗PUA(控制)了!」
在人物上無法塑造引發共鳴的情感,這或是大家給出差評的最主要原因。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成了十萬個為什麼,大部分人物動機都過於勉強,能找出來的人物言行矛盾太多了。所以看著她登上山頂,看著她放下長發,我內心毫無波瀾。更別說隨劇情產生緊張感了。」某影評人這樣點評花木蘭中人物的呈現。
文化與內核:只念口號的「忠勇真孝」
這版花木蘭中有許多零零散散的中國元素,包括但不限於鬥雞、耍棍子、茶藝、頂缸、雜技、門神、四兩撥千斤、在祠堂裡掛紅燈籠(這是錯的)。
但這個故事顯然並不合適將來自於不同時空的東西一股腦放進來。
這讓《花木蘭》變得像是一副具有中國風的拼貼畫,底色是西方主義的,是用女巫、騎士和黑魔法變出來的,是西方人眼裡的東方。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由於文化壁壘導致的,不能過多苛責,但其中精神內核的傳達也並不成功。
「忠勇真孝」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精神。乍一看這四個字還是將故事中的精髓提煉的很好。但在實際電影播放的過程中,這四個字卻沒有發揮出實際的作用,更多的像是在蒼白地念口號。
「因為在女巫面前無法承認自己的真實性別,所以無法發揮自己的全部能力。表面上看是體現了忠勇真孝中的真,但這樣安排下來更像是這些品質在為她的『氣』所服務。」 一位資深影迷小黃告訴小蜀。雖然文化鴻溝無法完全消除,但其實可以通過表現形式去減弱其衝突。比如珠玉在前的《末代皇帝》與《功夫熊貓》。
《末代皇帝》導演眼中的中國不可避免還是比較西化的,但他巧妙的用溥儀的命運承載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的變遷。拋卻了典型的中國符號,而是講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一生。
《功夫熊貓》則以美國價值觀為基礎將中國元素推向世界。該片通過架空的動畫世界,規避了年代等特定歷史背景可能產生的認知矛盾,回歸到對「阿寶」這個憨厚可愛個體形象進行豐富塑造,從另一個方面成全了中國式「個人英雄主義」。
對比下來《花木蘭》的缺陷就是想拍史詩也想拍合家歡,折中的後果是既沒達到文化內核自然表達的層次,外殼的故事也沒表達好。
《花木蘭》是今年迪士尼成本最高的電影,製作費用高達2億美元,再加上影片的宣發費用,總成本將高達3億美元。
看完這部「大片」,走出電影院的觀眾小王評價道:「劉亦菲好美」。
(本文作者冷宏偉、胡玥,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