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木蘭》成為異域故事 | 中國的女性,美國的英雄

2021-02-21 知著網
「嚴禁一切嚴禁,卻又妄圖以迴避擱置問題,也是一種傲慢。」>>>略顯糟糕的妝容、不符合歷史的服道化、中國故事的英文配音、將「氣」作為方法,口碑兩極分化的《花木蘭》似乎再也不能不能像原版一樣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評論雖有些武斷的個人色彩,但不能否認《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觀眾的口味大多類似,他們似乎失去了勇武的公主,換來的只是努力嫵媚卻又突然變身的女性主義者。看似如同「我們嚴禁一切嚴禁」的自由包容,似乎在模式化的甘蔗渣與無意義的文化堆砌中淪為了新的傲慢,許多影評人直言,「這根本不是反向的文化輸出,這只是單一的美國故事」,就像李安曾經的戲謔,「你要知道他們想看什麼」 。《花木蘭》刻板而強硬的「中國文化」似乎印證著傅滿洲的邪惡與上氣「英雄膚色大而全」的存在必要,在對空言說而跳脫的劇情中,中國人無法感受歷史,而西方人無法尋求回憶,實在卻又異域化的中國就此消散在「氣」中。圍繞著以「權力、平等、自由、英雄」為依託的美式造夢摧枯拉朽般佔據著消費主義溫床的上遊,傳統的電影格局與文化意蘊似乎很難成為衡量電影成功與否的核心,與嚴肅電影談流量,同流量電影講嚴肅的衝突一直存在,傳統的電影故事正在迅速碎裂為妄圖包裹一切的雜燴以避免任何可能的爭端。規避國名以擺脫歧視的嫌疑(原版的蒙古烤肉被刪去)、每個種族都要擁有超級英雄,主角們容不得一絲瑕疵,光明磊落地像個聖人,在刻意放大著主角內心神性與完人人格的同時,那些原本承載著性格、命運、努力與生命力的橋段都在避諱中慢慢消失不見,剩下的似乎只能是天選之子的虛偽痛苦,每個架空世界中的英雄人格的主人公們都長著相似的臉。而這也正是片中「反英雄人格」的女巫比花木蘭「更像是個女性主義者」的原因所在,你很難講出「氣」和「查克拉」和「原力」的區別,但後兩者明顯比「氣」更有說服力,極端男權社群中憑自身努力登上高位的鞏俐女巫自然也比「by your chi」的花木蘭更真實。英雄們通過努力覺醒自身帶領人民走向勝利沒有任何不妥,可省略過程直接賦予英雄天賜的力量卻很是奇怪,複製粘貼般的英雄模式成為了機械複製下的膚淺夢境,失去了「靈韻」的英雄化主角真的只是文化語境錯位下的失敗嘗試嗎,或者說,當完美的英雄童話就此謝幕,新的自由正在為何物而招魂?

「女巫似乎更值得敬佩」 

     反英雄與情感投射

對於向來需要明確正反的公主童話來說,花木蘭的正則必須擁有與之相對的惡,而在女性力量的要求下,將惡霸單于直接變為女巫似乎更容易接受,而鞏俐飾演的女巫似乎將高大全的花木蘭淪為了「真正的女性力量」的陪襯。

「我覺得女巫似乎更值得欽佩。」

這種奇特而倒置的反派流行似乎成為了社會現實下的複雜症候,從不安分的李雲龍到碎嘴的死侍,不像英雄的英雄似乎更受歡迎,在英雄光芒的餘蔭下,離經叛道的反派元素成為了複雜而曖昧的不可言說。 花木蘭與女巫,構成了英雄敘事與龍的隱喻,女巫在無盡的壓迫中成為了男性的領導者,但似乎永遠逃避不出被木蘭所代表的英雄擊敗的命運,就像所有人笑稱《火影忍者》中的最強忍術是嘴遁,再強的忍者也逃避不了被大道理擊敗的命運。相比於天賜光環,只要靠著自己對性別認同就能覺醒「氣」的木蘭,越來越多的人將女巫,這一失敗的反派視作真正的女性。相比於永遠正確光明的英雄,女巫似乎寄託著女性主義所有的失落與憤怒,「如果只能覺醒氣才能被尊重,那不能覺醒氣的女性是什麼?」對既有世界觀與規訓的不滿,讓更多的目光再次集中於被撕裂的現實危機上,「如果這樣的女性仍不夠被尊重,那能夠期待所有人都是被上天選中的主角嗎?」 動畫版花木蘭中,單于的形象僅僅只是狡詐的異國首領,在勇武機智的花木蘭與李翔面前,臉譜化的匈奴單于承擔了更多的道德教化功能,無禮、跋扈,動畫版對立著單于的「惡」使其承擔了更多的批判功能,王國的敵人,殺戮士兵的惡魔,而單于的惡也僅僅在於生存,對其解釋的缺失換來的是觀影者的道德厭棄,而在轉換性別後,對女性角色的理解使得觀影者更願意依照自己的理解補全反派女巫的生活軌跡。 草原民族,女性壓迫,一位女性在如此情況下成為了男性的首領,被隱去的世界觀被重新賦予,單于成為了女巫,女巫不再是一個僅存在於敘事中的,沒有過去的女性,觀影者腦補了女巫的誕生。在現代女性主義的框架下消解了英雄的對立面,重塑著反派女巫的正當性,在女性主義的認知框架中重新理解整個故事,在社會結構性壓迫下誕生的新女性,往往比高舉口號的天選之子更具有普世的價值與自我的代入感,也更能明確自我的情感投射。 似乎傳統的英雄已然失去了吸引觀眾的可能,單一的英雄模板似乎似乎迎合著反英雄的誕生,「英雄電影獨特的疲憊感」使得反派被觀影者重新在現實中加以詮釋,逆反與拷問呼喚著改變的一切可能。

中國式的武俠與懷揣美國夢的牛仔似乎在結局上有著相似的價值取向,歸隱山林或做個簡單的農場主,亦或是繼續遠遊行俠仗義,其作為社會良心的守成者與至高武力擁有者,在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前平靜地接受著自己遠行甚至是消失的命運。

就此江湖只有傳說,或許是其對「屠龍者終究成為惡龍」的畏懼,在民眾對神的畏懼中成為被敬仰的對象,以此形成對惡的震懾。

這是近期超級英雄電影的套路,世界怎樣與我無關,「我」只是仲裁者而不知天地安危,而脫胎於迪士尼公主故事的《花木蘭》則有著更大的野心。花木蘭的結局則在成為英雄時戛然而止,就像古早童話的那樣,「她和她的家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木蘭辭》中則以「安能辨我是雌雄」收尾,一個女子想要憑藉自我的忠誠與勇武對抗社會的偏見本身構成了一種悲壯感,對個體尊嚴與命運的不屈成為了《花木蘭》本身最被寄以厚望的錨點,而也正是這種至今無法解決的性別問題與「將木蘭作為方法」的儀式性匯聚,讓所有人都對其報以超脫電影本身的期待。「令人困惑的事實是,六世紀那首中國民謠都比這部電影更具有女權主義」「鳳凰是木蘭一家的守護神",相信JK羅琳下一條推特會寫:花木蘭其實是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校長。」可以說,花木蘭的期待從根源上來自於對個體尊嚴的強調與社會壓力下的自矜,女性拯救王國,女性拯救世界,迪士尼的導演選擇了「自以為的中國文化」-忠、孝、勇去附庸這一樸素的人本表達,或許其在對中國文化止步於左宗棠雞的西方人看來已然足夠「異域」,可在國人看來這本身並不是大道理,而是儒家文化倫理的底層視角所帶來的膚淺共鳴。可「忠孝勇」的表達在完人人格下也失去了足夠的表達空間,不罵人的李雲龍不是李雲龍,不離經叛道的死侍也似乎少了內味,與動畫版相比,相關情節的缺失與替換(蒙古烤肉、李翔、木須龍、惡霸單于)在迴避爭端的同時也逐漸磨平了原生木蘭的戲劇性,以消極迴避妄圖淡化可能存在爭端的迪士尼只能將木蘭塑造為道德榜樣般的公主。「她天生如此。」這也正是許多家長樂於讓孩子觀影的原因,因為很安全,沒有飆血,沒有髒話,沒有性暗示,只有好人與跳反的壞人女巫。
對中國文化的淺嘗與「忠、孝、勇」的拿來主義使得《花木蘭》在講述世界觀的同時仍是西方對東亞的俯瞰姿態,仍是左宗棠雞那一套的舊價值與新解讀。而這一切也重新回到了西方價值觀最為推崇的個人主義與自由精神,在講述一個女性的成長時,迪士尼仍能以極具浪漫的語調將忠孝節義化作女性的美德,依仗著女性的性別魅力完成動畫版的公主故事。可一旦跳出花木蘭本身,回歸電影承載的史詩敘事、女性力量、文明衝突等宏大議題,這一不成體系的中國文化則顯得處處掣肘,不得不在說教中獲得上天恩賜與氣的覺醒的木蘭被迫承擔著西方價值與「神秘的東方力量」的融合宿命。如果融合不了,那木蘭的命運將會如何?那就回家。戴錦華曾引申解讀過好萊塢故事,「很好的好萊塢故事幾乎是美國社會的核心價值,也是支撐所有大眾文化敘事的關鍵,叫做回家的故事。」在英雄主義規劃的統攝下,男性權利在敘事中主體位置的重獲將木蘭所證明的、整部電影所承擔的「女性力量」再次軟性驅逐出了話語場,男性通過負疚或罪責的方式重構自我,而女性則在塵埃落定時回歸家庭,男性與女性在大戰結束後的交流方式再次變成了羞澀的婚嫁關係。想要靠個人英雄主義敘述王國史詩的迪士尼在對動畫版的最大還原中陷入了糾結,想要靠公主童話丈量社會議題變得困難重重,而對宏大敘事中敏感議題的「一碗水端平」讓迪士尼就此失去了探尋的可能,成年人的英雄與孩子們的英雄被無奈劃上等號,無奈的英雄們一起等待著錯過的大雨。

相關焦點

  • 《花木蘭》一部美國製造的中國英雄電影!名存實亡的女性英雄
    花木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如今從動畫到電影,似乎都被迪士尼承包,這不得不說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事情,在更早一點之前中國翻拍的《花木蘭》還要說是在09年時期。馬楚成拍攝,趙薇參演的《花木蘭》,但是這部電影其實票房不佳,因為花木蘭最核心的內核是替父從軍,但是這部花木蘭卻更多地把故事線放在了男女感情中。作為一直以來靠著一千零一夜中的各種公主來掙錢的迪士尼,在98年拍攝了《花木蘭》的動畫,如今更是直接拿出來拍攝成了電影,有時候都會讓人分不清,這到底是文化輸出,還是文化輸入。
  • 《花木蘭》的故事發源於中國,弘揚於美國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的人物,這點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因為擔心被韓國人搶去註冊一個什麼歷史文化遺產。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 迪士尼的英雄電影《花木蘭》為啥在中國折戟沉沙?
    究竟是什麼,讓《花木蘭》這一中國英雄在以影像之姿回歸故裡時,惹的中國觀眾不開心,不賣帳,甚至是口誅筆伐?一切,都要從三年前開始說起。2017年,美國電影大廠——華特迪士尼宣布即將耗資2億美元拍攝真人版中國女英雄電影《花木蘭》,並將在全球選角,消息一出,引全球矚目,尤其是地球另一端的木蘭的父老鄉親們。
  • 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故事——花木蘭 (2020年電影)
    該片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資製作,為1998年同名動畫電影的真人翻拍版,其內容改編自中國民間傳說,主要描述一位名為花木蘭的女子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故事。主角花木蘭由華人演員劉亦菲飾演,其他演員包括甄子丹、李截、安柚鑫、鞏俐和李連杰。
  • 花木蘭的英雄之旅
    《花木蘭》的編劇導演及製作團隊都是老外,外國人講中國故事,而且是講給全世界的,自然有特別之處。中國人觀看的時候自然會想起《木蘭詩》,當看不到「木蘭當戶織、東市買駿馬、磨刀霍霍向豬羊」這樣帶有強烈畫面感的鏡頭的時候,會大呼小叫地說違背了原文。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千百年來,花木蘭傳奇被廣為傳唱。《木蘭辭》塑造了一個不朽的女性形象,她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機敏嬌美的女兒,忠君愛國也熱愛親人,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自由的生活。花木蘭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木蘭辭》之後,花木蘭的形象歷經多種藝術形式的改編與再造。
  • 《花木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輸出
    2020年,華特·迪士尼推出了真人版劇情片《花木蘭》,該片根據迪士尼1998年出品的同名動畫片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勇戰柔然的故事,但是票房和口碑在國內市場卻慘遭滑鐵盧。縱觀兩個版本的《花木蘭》,真人版看上去更添一抹女權意味,但究其深意實則是在隱晦地擁抱封建父權制度。濃鬱錯位的東方視覺奇觀多遭到國人詬病,但也無法掩蓋它成為一例優秀的文化輸出範本的事實。
  •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它是不是一個中國故事?
    因此我們無需對外國人喜歡把中國元素堆砌在一起的問題感到過於憂慮和警惕,不妨看到其中有利的一面。除了影片中的細節,也有人質疑迪士尼的《花木蘭》是否能夠講好故事本身。澎湃評論的文章《講好「花木蘭」的故事不能指望迪士尼》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能流傳千古,是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和愛國主義。「可以想見,這些都不會成為真人版《花木蘭》的敘事重點。」
  • 美國花木蘭撲街 老外講不好中國人故事?
    「忠、勇、真」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氣」聽起來確實也極為中國化。但仔細品一品,就會發現,套著「忠勇真」外衣的花木蘭,其實只是一個「偽中國化」的軀殼,她的靈魂仍然是按照西方人的那一套「超級英雄」的模式來注入的。「氣」這種與生俱來的超能力,本質上和美國隊長的盾牌、蝙蝠俠的頭盔一樣,屬於一種超脫現實的魔幻的道具。不需要什麼合情合理的來由,只要在需要的時候,能拿出來打擊邪惡,就足夠了。
  • 美國花木蘭撲街 老外講不好中國人故事?
    「忠、勇、真」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氣」聽起來確實也極為中國化。但仔細品一品,就會發現,套著「忠勇真」外衣的花木蘭,其實只是一個「偽中國化」的軀殼,她的靈魂仍然是按照西方人的那一套「超級英雄」的模式來注入的。「氣」這種與生俱來的超能力,本質上和美國隊長的盾牌、蝙蝠俠的頭盔一樣,屬於一種超脫現實的魔幻的道具。不需要什麼合情合理的來由,只要在需要的時候,能拿出來打擊邪惡,就足夠了。
  • 花木蘭不是美國公主,她是中國英雄
    三.年代設定史書上並沒有關於花木蘭姓氏、籍貫等這些確切資料的記載,但是她的英勇故事最早出現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木蘭辭》當中,講述了花木蘭是生在在北魏時期的。他們真心覺得平凡的女孩子不可能成功,必須依靠某種天賦異稟才能出人頭地,成為傳奇?
  • 這是花木蘭?
    「中國故事」抱有幻想。「花木蘭」,和「上氣」、「黑豹」、「黑寡婦」之流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他們都是西方價值觀加持下的「異域英雄」,他們的敵人,要麼是「女巫」,要麼是「暴君」,要麼是「邪惡的爸爸傅滿洲」。「世界性帝國」之後,文化霸權的打造正是其全球霸權的重要舉措,美國電影、美國動畫,長期以來深入人心,以至於我們提起「白雪公主」,「小飛俠」、「索爾」、「奧丁」、「匹諾曹」、「花木蘭」,就只會想起美國電影。
  • 劉亦菲的花木蘭,是美國人的花木蘭
    他們會覺得迪士尼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了,終於找了個內地認可的成名演員來演中國歷史上的女英雄了。他們甚至覺得劉亦菲能登上國際舞臺,飾演花木蘭是她的努力,也是她的榮幸。《花木蘭》其實也是迪士尼公主電影的真人版。它與《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與野獸》一脈相承,只不過是東方面孔的美國公主而已。
  • 《花木蘭》票房敗北,高估了迪士尼影響力,也低估了中國觀眾審美
    還沒播出,《花木蘭》就因為造型問題,被廣大網友瘋狂吐槽:「辣眼睛」、「醜得離奇」、「異域風情」、「過於呆板,沒啥新意」......我們從小是讀著「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樣的詩詞長大的,可以說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君愛國的英雄形象,紮根在廣大中國觀眾的心中。但是這部電影在情節的處理上,卻和故事本身出入非常大,或者說有點南轅北轍。
  • 這是花木蘭嗎
    「中國故事」抱有幻想。「花木蘭」,和「上氣」、「黑豹」、「黑寡婦」之流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他們都是西方價值觀加持下的「異域英雄」,他們的敵人,要麼是「女巫」,要麼是「暴君」,要麼是「邪惡的爸爸傅滿洲」。「世界性帝國」之後,文化霸權的打造正是其全球霸權的重要舉措,美國電影、美國動畫,長期以來深入人心,以至於我們提起「白雪公主」,「小飛俠」、「索爾」、「奧丁」、「匹諾曹」、「花木蘭」,就只會想起美國電影。
  • 看完《花木蘭》,我覺得中國故事不能給美國拍了
    尷尬在於美國人講中國故事的邏輯。估計你們也不太會專門去看,我就劇透一點吧,反正上映前已經有高清版流出,前幾天網上就能下載了。通過《花木蘭》這部電影,我們也能稍微明白一點,中國的文化輸出為什麼總是失敗,以及該怎麼挽救一下。第一個尷尬的地方是家族。
  • 看完《花木蘭》,我覺得中國故事不能給美國拍了
    電影裡的花木蘭是一個有種族天賦的少女,體內藏著海量沒有覺醒的氣,花木蘭必須以女性身份示人,才能激發出體內的氣,完成打怪升級的逆襲之路。所以我說,中國故事讓美國人講殘了。但是我們要知道,花木蘭是中國故事。
  • 美國人誤解了花木蘭
    當全片各朝代物件混搭的場景屢屢出現,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能看出異樣、荒謬到想發笑的時候,如何能不出戲地沉浸在故事中呢?在《花木蘭》中,美國人看待中國和中國人的所有刻板偏見、誤解都暴露了出來。中國城裡家家掛大紅燈籠,中國男人皆是「鼠尾辮、八字鬍」,中國女人全都濃妝豔抹,中國人「人人身懷武功」,這與美國人只從「唐人街、香港電影、李小龍」這三板斧來認知中國有關。
  • 《花木蘭》,一部關注女性成長的奇幻英雄片,其實並不爛!
    迪士尼版《花木蘭》網上剛一開播,便引起了一大批中國觀眾吐槽,豆瓣評分更是低至不及格。但此片真有那麼爛嗎?其實不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版花木蘭是真正從女性視角講述了一個女英雄的成長故事,其中也有不少改編的亮點。
  • 《花木蘭》,一部關注女性成長的奇幻英雄片,其實並不爛
    迪士尼版《花木蘭》網上剛一開播,便引起了一大批中國觀眾吐槽,豆瓣評分更是低至不及格。但此片真有那麼爛嗎?其實不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版花木蘭是真正從女性視角講述了一個女英雄的成長故事,其中也有不少改編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