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花木蘭》,我覺得中國故事不能給美國拍了

2020-09-12 溫乎


一、

《花木蘭》我去看了。

為了給神仙姐姐劉亦菲打榜,大中午專門跑去看的,但是說實話,能堅持看完也是衝著劉亦菲的神顏。

不是說演員的表現不行,其實劉亦菲的演技挺在線,表現也可圈可點,比以前進步不少。

尷尬在於美國人講中國故事的邏輯。

估計你們也不太會專門去看,我就劇透一點吧,反正上映前已經有高清版流出,前幾天網上就能下載了。

通過《花木蘭》這部電影,我們也能稍微明白一點,中國的文化輸出為什麼總是失敗,以及該怎麼挽救一下。

第一個尷尬的地方是家族。

電影裡到處都是類似的痕跡,什麼為了家族榮譽而戰、什麼你的工作是給家族帶來榮譽等等。

給人感覺國家永遠是不重要的,家族榮耀和前途才是一個人的奮鬥目標。

嗯,這個邏輯很歐美。

數千年來,中國人講究的都是家國天下,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忠君報國,只要踏出家門走入社會,國永遠排在家的前面。

你能想像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時候,嘴裡念叨「為了霍家的榮耀」嘛,肯定不是,霍去病風餐露宿北伐匈奴,目的是保衛大漢江山,爭的是大漢榮耀。

只有國家登上世界之巔,家才能跟著沾光。

這才是中國人的邏輯。

中國軍人要是敢說為了家族而戰,首先皇帝就不答應,不送一碗鶴頂紅是皇恩浩蕩,而且還被周圍同僚看不起,覺得這個人小氣沒出息。

而歐美傳統就不一樣了。

漫長的農業社會,歐洲一直是裂土分封的封建制度,國王給諸候分一塊土地,土地上的一切都是諸侯的,作為回報,諸候要承擔上貢和服兵役的義務,類似於中國商周時期的諸候封國。

直到大航海以後,國王才聯合新崛起的市民階層,把諸侯的權力收回來,這才有了強盛的歐洲列國。

不過歐洲的基因就不是大一統國家,資本主義起來以後,資本家取代了諸侯的地位,成為歐美國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把資本家和產業拼湊起來,一個國家才算完整,要是沒有資本家的資金和產業,這個國家就算散架了。

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家在國的前面沒問題。

可能歐美人覺得《花木蘭》沒問題,本來就應該如此嘛,但中國人水土不服。

第二個尷尬的地方是氣。

電影裡的花木蘭是一個有種族天賦的少女,體內藏著海量沒有覺醒的氣,花木蘭必須以女性身份示人,才能激發出體內的氣,完成打怪升級的逆襲之路。

看完這個設定,沒看過電影的也明白,這個花木蘭和鋼鐵俠、蜘蛛俠等美國大片角色沒什麼不同。

他們天賦異稟,生來和普通人不一樣,註定是要成大事的,唯一需要的只是一個機緣而已。

可中國的花木蘭不是這樣的。

我們在課本裡學過的花木蘭,完全是一個普通少女啊,她沒有過人的容貌,沒有天賦稟異的體力,更沒有超絕的智商。

她不過是為了完成替父從軍的任務而已。但就是這個普通少女「萬裡赴戎機」,通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血火磨練,成長為軍中的英雄。

就連天子都對花木蘭賞識不已,想讓花木蘭留在朝廷做官。

花木蘭不是天賦型選手的閃亮登場,而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上演了一場屌絲逆襲的史詩。

這種普通人的勵志故事,難道不比有種族天賦的精英視角,更加激動人心?

所以我說,中國故事讓美國人講殘了。

因為他們崇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和血統,而我們更有平民視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

電影最尷尬的地方是皇帝單挑。

柔然可汗攻入都城了,約李連杰演的皇帝決一死戰,皇帝想都沒想就帶著幾個人去了,說是要親手把敵人斬於刀下。

然後......皇帝被綁在樓頂,等著花木蘭來救。

這個簡直無力吐槽,拜託,堂堂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國皇帝,放著軍隊和官員百姓不用,自己出門單挑,是不是腦子瓦特了?

放眼中國歷史,皇帝親自上戰場的都很少,更不用說和敵人首領單挑了。項羽想和劉邦單挑定江山,結果被嘲諷了兩千年。

中國人講究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講究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們勝利的方式是調集資源下大棋,讓敵人走投無路舉手投降。

出門單挑是歐洲土城主的做派。

畢竟地盤不大,死了別人也搶不走,盡可以表現所謂的騎士精神。

《花木蘭》把歐洲城主的行為藝術,套在統治數千萬人口的中國皇帝身上,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可能有人會說,花木蘭原本就是迪士尼系列的片子,你前面說的完全是抬槓嘛。

但是我們要知道,花木蘭是中國故事。

我們沒有做好花木蘭的IP,反而被迪士尼拿走了,你拿走就拿走吧,做好也能提升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

可我們現在看到了,花木蘭的IP被迪士尼拿走了,卻沒有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根本沒有走出國門。

這不是一部電影的事情,而是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如何突圍的問題。

二、

《花木蘭》的種種尷尬之處,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在於中國和歐美完全不是一個文化體系。

2020年的世界疫情,就給我們上了一課。

疫情在中國爆發以後,政府一聲令下在家隔離,出門必須戴口罩,全國人民很自覺的遵守規定,說不出門就不出門,說戴口罩就戴口罩。

雖然偶爾冒出幾個刺頭,很快就被按下去了。

全國人民堅持幾個月,基本把疫情控制住,開開心心的復工生產了,以後幾個月有些地方反覆爆發,但是按照老規矩辦事,也沒有擴大範圍。

現在大半年過去,中國是全世界應對疫情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

再看歐美。

政府號召居家隔離和出門戴口罩,結果人家根本不聽,咣當咣當跑到街上遊行,說什麼要爭取自由和人權。

對於歐美國家的人來說,政府強制性命令就是侵犯人權,哪怕在街上瞎溜達感染病毒死了,那也是個人的自由,別人管不著。

我們看新聞,覺得這不是一幫神經病嘛,整個國家都感染了,個人再自由又怎樣,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可是他們不管,國家好壞關我屁事,個人權力才最重要。

前幾天和一朋友聊天,得出一個共識,中國和歐美完全處於兩個世界,底層作業系統就不一樣,進而讓國家和人民的表現也大相逕庭

2020年的魔幻之旅,其實在歷史上都能找到先例。

向前推500年。

那時候的大明是世界強國之一,如果考慮到荷蘭和西班牙都是小國,做的也是欺負老弱病殘的勾當,我們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但強盛的大明王朝,並沒有仗著強大欺負周圍小國,更不會派兵佔領東南亞和朝鮮的領土,反而列了幾十個不徵之國,儘可能和平相處。

鄭和的船隊夠強大吧,下西洋之後200年都沒有等量級的船隊,可鄭和在海外航行7次,從來沒有主動欺負過誰,除非有人挑釁,鄭和才不得已發起自衛反擊戰。

而歐洲的麥哲倫、哥倫布之類的冒險家,不論船隊到什麼地方,只要發現能打過土著,就要插一根旗杆,跟狗尿苔似的,宣布這裡是他們國家的地盤。

他們管這叫殖民地。

你能說這是偶然?

向前推1000年。

中國很早消滅了封建制度,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宋朝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明朝吳承恩借孫悟空之口,說出「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話。

我們從來不相信血統的傳承,更不在乎種族天賦的力量,我們要的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通過努力奮鬥成就事業的逆襲戰歌。

那時候歐洲遍地都是貴族,他們有封地有軍隊,往往可以世襲幾百年,而且貴族之間相互聯姻,實現利益和地位互相捆綁。

歐洲普通人幾乎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除非混到貴族身邊做僕人什麼的,幾代人下來才能積累點資源,給後代發展打下根基。

所以他們更講究貴族身份,以及血統傳承。

要是沒有厲害的祖宗,普通人的一輩子也就定型了,還奮鬥什麼勁呢。

向前推2500多年。

中國的諸子百家創造各種學術,孔子說要入世要學習,老子說世界有陰陽,韓非子說治國要用技巧,孫子說打仗也有辦法等等。

《易經》開篇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他們共同編織了一個世俗世界的輪廓,告訴中國人生活要靠自己,此後的哲人賢者,不過是在這個輪廓內修修補補,直到今天。

而那個時候的歐洲有《聖經》,創世紀篇裡講了一個諾亞方舟的故事,還有一個民族是如何被上帝選中的。

再後來,他們有了信奉上帝的基督教。

歐洲人要向上帝懺悔、祈求上帝保佑......好像沒有上帝,他們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一樣。

中國人拜神仙也挺起勁,土地要拜、觀音要拜、太上老君也要求一下,總之有棗沒棗打兩桿再說。

但是真要說信誰的話,其實也不見得,因為中國人信的神仙其實是自己。

所以說,中國和歐美完全是兩套體系,從根子上就不一樣。

雖然說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吃飯的目的都是吃飽,但是吃漢堡或者紅燒肉,還是有區別的嘛。

2020年的疫情表現不同,《花木蘭》的審美口味尷尬,其實都是文化體系衝突激起的小水花。

三、

那中國和歐美的文化,到底能不能互相兼容一下呢?

以前也有人這麼想過。

早年間中國和歐美國家差距懸殊,導致中國人拼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什麼劣根性之類的玩意都出來了。

其實要說劣根性,哪個國家沒有呢,老外來中國闖紅燈也挺起勁的,怎麼就不說劣根性?

不過窮弱是萬惡之源,既然中國是一個窮弱之國,也就沒有什麼話語權,只能躺平任由外國擺布。

在中國沒有話語權的年代,做過最大的努力是求歐美國家認同

不是說中國人有劣根性嘛,那就向歐美國家學習,一舉一動都模仿歐美國家,不管好的壞的都學過來了。

那時候的政治正確是民主自由和一人一票,誰要是敢反對這個,差不多要沒朋友了,因為在很多人眼中,你要是不認同歐美的政治制度,就是個落後的愚民。

如果敢說民主集中制的好話,你猜會怎麼著?

軍事愛好者言必稱巴頓,要麼就是蒙哥馬利和艾森豪,中國軍事家是一錢不值的,不過是群土炮而已。

至於傳統文化,那是什麼玩意?

我們以前總說,國力窮弱的時候,中國人崇洋媚外,但是反過來看,崇洋媚外的另一個意思是求認同。

意思就是,我都和你一樣了,你總不會看不起我了吧,我們應該可以做一家人了吧。

在這股風潮吹蕩下,中國明星紛紛闖蕩好萊塢。

周潤發、成龍、李連杰,到鞏俐、章子怡、李冰冰,紛紛放下中國如日中天的事業,跑到好萊塢打醬油。

但是闖蕩的人多,成功的極少,能留下優秀作品的更沒有幾個。

因為美國人根本不認可他們,請他們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固定刻板的,即便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揣摩角色,美國人也不認可,說他們分析的不對。

這樣一來就只能露一張中國臉,還談什麼作品。

隨著闖蕩好萊塢沒希望成功,中國明星們都回國發展,結果因為在好萊塢混了一圈,反而身價倍增,也挺魔幻的。

這還是中國明星希望得到好萊塢認同嘛。

幾十年來,中國各界都在求歐美國家認同,但是效果怎麼樣,人家認同接納了嗎?

沒有吧。

歐美印象裡的中國,依然是落後愚昧的舊中國,張口閉口就是你們的制度如何如何,法律如何如何......影視劇裡萬年不變的傅滿洲,才是歐美人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中國人民多年求認同的努力,其實並沒起到什麼效果。

回到《花木蘭》。

迪士尼拿到花木蘭的IP以後,明知道這是來自中國的故事,但是那又如何,他們根本不在乎真實的中國故事是什麼樣。

他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中國的故事和人物整體搬過來,然後用自己的邏輯改的面目全非。

至於中國故事裡的精神世界,對他們來說,重要嗎?

再細說一點,他們真的願意去理解嗎?

就算他們願意研究中國故事,由於不同文化體系的跨界隔閡,他們又能理解多少?

做出來的東西,還是驢唇不對馬嘴。

當然,迪士尼的目標是賺錢。

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歐美文化體系,再不濟也是受其薰陶過的,他們按照歐美文化的邏輯改編劇情,可以做到傳播最大化。

但我們關心的不是這個。

而是中國故事在歐美文化體系裡,根本不可能出圈,也不可能讓世界人民真正理解中國文化

四、

既然得不到歐美的認可,那麼想講好中國故事,只能我們自己動手。

問題是,中國也不會講故事啊。

原因在哪裡?

因為經過100多年的挨打歲月,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狠心把數千年傳統全都拋棄了。

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輕裝上陣,重建起一套國家制度,快速實現工業化,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

但是代價就是,中國文化成為散亂的、不成體系的碎片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就算有些人想講好故事,恐怕也不知道故事裡到底說了些什麼,那種精神韻味該如何去表達。

雖然現在爽文爽劇和瑪麗蘇太多了,可真要搞出好東西來,觀眾還是可以辨別的。

比如去年的《長安十二時辰》,沒有任何爽感,照樣口碑炸裂。

比如前幾年廖凡演的《師傅》,剛出來的時候撲街了,豆瓣評分低的要死,結果這幾年的口碑越來越好,大有封神的趨勢。

說明觀眾的眼睛不瞎,能分得清好壞。

唯一的要求是,做內容的能端出好東西來。

可要是沒有一個文化體系的長久薰陶,怎麼可能做出好內容,怎麼可能出海和歐美文化爭鋒。

所以我覺得,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重新整理國故,把散亂的中國文化體系拼湊起來,然後和現代工業結合在一起推陳出新。

這件事做好了,講出來的故事才有人信。

唯有真實的才最動人。

要是做內容的都不知道做什麼,那就成了月薪3000的編劇,幻想月薪50萬的土豪生活,寫出來的劇本和拍出來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塑料感,觀眾看的也很出戲。

原因無他,編劇根本沒有土豪的生活,怎麼可能講好土豪的故事。

五、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完成工業化,所以數十年重理輕文,專注於培養工業化需要的理科人才。

經過7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說,理科人才已經完成歷史使命,以後的任務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

可70年來,文藝界做了什麼?

幾乎沒出什麼成績。

偶爾有幾個文化人成名,還是靠挖中國黑歷史向歐美求來的,指望這些人完成歷史使命,想都不要想。

未來的中國崛起之路,年輕的文科生要加油啊。

整理中國文化,以中國的邏輯講好中國故事,出海和歐美文化爭鋒。

還要把我們的花木蘭贏回來。

相關焦點

  • 看完《花木蘭》,我覺得中國故事不能給美國拍了
    尷尬在於美國人講中國故事的邏輯。估計你們也不太會專門去看,我就劇透一點吧,反正上映前已經有高清版流出,前幾天網上就能下載了。通過《花木蘭》這部電影,我們也能稍微明白一點,中國的文化輸出為什麼總是失敗,以及該怎麼挽救一下。第一個尷尬的地方是家族。
  • 劉亦菲《花木蘭》花絮放出,中國故事拍出「西幻」味兒
    前些日子,備受矚目的,由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宣布其在美國將於流媒體平臺上映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惹得很多影院老闆怒砸海報,隨後,官方又宣布《花木蘭》將在中國依舊於影院上映小編看了看《花木蘭》釋出的片花和花絮,雖然是中國的傳統故事,但迪士尼真的把這部劇拍出了「西幻」的味道。
  • 《花木蘭》的故事發源於中國,弘揚於美國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的人物,這點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因為擔心被韓國人搶去註冊一個什麼歷史文化遺產。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 劉亦菲版《花木蘭》,中國人的故事美國人拍的電影,口碑撲街了
    看盜版都覺得浪費時間,不可能再去影院看了。如此看來,這電影沒上映已經在國內的口碑撲街了。首先,從主創和演員陣容上,這是美國人拍的電影,製作團隊幾乎都是美國的,因此在劇情上肯定有美式的想法。這也就難怪網友一直抵制了,中國人的故事美國人拍美國人演,跟我們有半毛錢關係啊。
  • 劉亦菲版《花木蘭》,中國人的故事美國人拍的電影,口碑撲街了
    離劉亦菲版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還有幾天時間,但網上的盜版高清資源已經流出,甚至還出現有的盜版網站為了爭奪流量,還認真校對了一些中文字幕。不過,看過《花木蘭》的網友都已經紛紛吐槽了:幸好不是中國人拍的,不然被罵死。沒文化,沒場面,沒演技。
  • 看完《花木蘭》,我想向《長城》道歉
    《花木蘭》最近被罵慘了,迪士尼想重新拍這個經典故事沒問題,問題是跟時代脫節了。不只是經典故事可能會更新,人長大了對經典的理解也會變。我最近看小時候看過的故事,理解完全變了。應該不是它變了,是我變了。 國產劇編劇經常被嘲,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寫有錢人全靠編;看完《花木蘭》,我懷疑歷史也限制了編劇的想像力。 我們看著不滿意,老外就滿意了嗎? 也沒有。 上面這些爭議,國外的觀眾估計不清楚也不關心怎麼回事;他們之前看的是動畫版《花木蘭》,對於他們來說,那可能才是《花木蘭》的「原著」。
  • 如何用《花木蘭》的方式拍《美國隊長》?
    《花木蘭》回來,跟我瘋狂吐槽這個片子。然後,她還專門加班寫了篇影評文章:「我給《花木蘭》打3星,其中4星是給劉亦菲的」。能讓蛋蛋姐主動加班都要吐槽的片子,到底是啥樣呢?烏鴉忍不住也去看了看,我給《花木蘭》也打3星,其中9星是給劉亦菲的。這部片子裡面,劉亦菲要打的大Boss,是這位煙燻妝的大叔:
  • 如何用《花木蘭》的方式拍《美國隊長》?
    昨天,我的小夥伴蛋蛋姐看完《花木蘭》回來,跟我瘋狂吐槽這個片子。然後,她還專門加班寫了篇影評文章:「我給《花木蘭》打3星,其中4星是給劉亦菲的」。烏鴉忍不住也去看了看,我給《花木蘭》也打3星,其中9星是給劉亦菲的。
  • 當《花木蘭》成為異域故事 | 中國的女性,美國的英雄
    >>>略顯糟糕的妝容、不符合歷史的服道化、中國故事的英文配音、將「氣」作為方法,口碑兩極分化的《花木蘭》似乎再也不能不能像原版一樣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評論雖有些武斷的個人色彩,但不能否認《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觀眾的口味大多類似,他們似乎失去了勇武的公主,換來的只是努力嫵媚卻又突然變身的女性主義者。
  • 劉亦菲版《花木蘭》:美國導演想像出的中國古代故事
    劉亦菲版《花木蘭》上映的第二天,濤哥就有幸到影院觀看了全片。濤哥與現場觀影過的大部分觀眾一樣,心裡可以說是槽點多多。這版《花木蘭》源於迪士尼1998年所拍攝的動畫版《花木蘭》,可以說此版本只不過是迪士尼動畫片的真人版而已。
  • 《花木蘭》:中國故事下的西方英雄主義
    故事和情節:「兩不沾」的還原花木蘭故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傳統傳奇故事。最早源於宋人郭茂倩編輯的漢魏樂府歌詞集。想必很多人就算不能熟背《木蘭辭》全文,也能隨口背出個十句八句。 更讓人覺得怪異的是,電影裡的花木蘭還會雜技。這看上去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 而柔然人(電影中的反派)侵入中原一路順暢是因為有強大的女巫加持,這再次為電影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 隨著影片推進,此類迷惑劇情層出不窮,通篇和原著能合上的可能只剩「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殼」了。
  • 看完《花木蘭》,請記得重溫一遍《木蘭辭》,尤其是孩子
    從本質上講,它叫《花木蘭》,但不是在講中國故事。它只是拿中國故事的殼子拍了一部裝著外國靈魂的電影。迪士尼首位中國公主,打出這個旗號,其實只是個吸引人眼球的幌子,目的也只是為了圈錢。我們不可能指望迪士尼或者任何外國電影公司去拍一部完全符合中國審美的中國故事!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也不是簡單了解就能夠呈現的!
  • 美國花木蘭撲街 老外講不好中國人故事?
    自從宣布開拍以來,《花木蘭》光是微博熱搜就上了170多次。只可惜再美的理想也很難照進現實,在口碑和票房同步撲街的殘酷現狀映照下,《花木蘭》之前所有宣傳炒作的噱頭,都成了陽光下的肥皂泡,看似美麗,卻無法經受外力的考驗。 01花木蘭的故事,起源於北朝民歌《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徵戰沙場,履歷功勳,回朝受封,衣錦還鄉的故事。
  • 美國花木蘭撲街 老外講不好中國人故事?
    只可惜再美的理想也很難照進現實,在口碑和票房同步撲街的殘酷現狀映照下,《花木蘭》之前所有宣傳炒作的噱頭,都成了陽光下的肥皂泡,看似美麗,卻無法經受外力的考驗。 01花木蘭的故事,起源於北朝民歌《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徵戰沙場,履歷功勳,回朝受封,衣錦還鄉的故事。故事本身的內容無從考證是否真實,但因其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
  • 《花木蘭》豆瓣評分4.7,美國人拍的《花木蘭》爛在哪裡?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讀來朗朗上口,所以入選小學課本。「木蘭從軍」的故事是從《木蘭詩》中衍生而來。從此,花木蘭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在電影中,花木蘭居住在一種圓形夯土建築中,這是福建民居的代表土樓。要知道,福建最古老的土樓&34;的歷史也不過700年,而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公元450年左右的南北朝,之間至少相差了1000年。
  • 劉亦菲的花木蘭,是美國人的花木蘭
    他們會覺得迪士尼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了,終於找了個內地認可的成名演員來演中國歷史上的女英雄了。他們甚至覺得劉亦菲能登上國際舞臺,飾演花木蘭是她的努力,也是她的榮幸。《花木蘭》。《花木蘭》裡的人物會說著熟練的英語,住在「東方奇觀」土樓裡,被徵兵打仗,代父從軍,戰士為榮譽而戰,還有莫名其妙的「氣」。「氣」只有男人才能使用,女兒能不能擅自使用,否則會被污衊為巫婆,會被趕出村莊。
  • 美國的《花木蘭》上映,為何帶著偏見來中國圈錢?
    比如說我自己特別喜歡、覺得特別有感覺的《大魚海棠》,這裡面的中國風文化就融合非常好,雖然有很多人也說這部動畫片是借鑑了宮崎駿的很多創意,但是在中國文化這塊,我覺得算是很好拿來借鑑的!這裡我就要拿出來一部2009年國內拍的電影《花木蘭》做對比了,這裡面的花木蘭是趙薇主角,雖然我到現在也一直說趙薇沒有這種花木蘭的氣質,但是看完迪士尼的之後,我驚訝了:劉亦菲咋地被打扮成這樣了……
  • ...花木蘭》首映禮:女兒讓我拍《花木蘭》,兒子讓我拍《星球大戰》
    北京時間3月10日,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世界首映禮,主演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安佑森等現身紅毯儀式。在片中飾演唐將軍的甄子丹一身西裝配墨鏡帥氣亮相。甄子丹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是女兒讓他接下了《花木蘭》中唐將軍的角色,而當初拍《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則是聽了兒子的建議。甄子丹在紅毯上甄子丹提到,在他的女兒還是小寶寶時,就陪著他一起看動畫版的《花木蘭》,已經看過超100次,他們還會一起唱片中的經典歌曲。
  • 劉亦菲《花木蘭》中國古人說著一口拗口的英語,你覺得是否違和?
    我個人覺得,迪士尼《花木蘭》只是一部「披著中國故事」外衣的美國電影,本質上就是給美國觀眾帶來的視覺盛宴,只是根據動畫片形象,恰好選了一個美籍華裔的劉亦菲來扮演花木蘭罷了。要是換成安吉麗娜·朱莉扮演花木蘭,大家也就沒這麼多想法了。
  • 花木蘭毀譽參半三體被Netflix買斷,外國人能否拍中國故事
    而今年最重要的一部,當屬《花木蘭》。這部《花木蘭》很特殊,因為它雖然有著好萊塢的外殼,但其內核卻是中國經典的民間傳說故事。因此這部真人版&34;自立項之初就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目光。在選角方面,迪士尼更是啟用了首位華人公主,也就是中國小花劉亦菲,並且李連杰、鞏俐、甄子丹等等華人頂級影星也加盟到了主演陣容之中。這樣的陣容讓這部《花木蘭》在中國觀眾心中的地位變得更加特殊了,影片在全球也引起了熱烈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