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最近被罵慘了,迪士尼想重新拍這個經典故事沒問題,問題是跟時代脫節了。
不只是經典故事可能會更新,人長大了對經典的理解也會變。
我最近看小時候看過的故事,理解完全變了。應該不是它變了,是我變了。
誰都沒有料到,迪士尼今年最受期待的《花木蘭》,上線之後被罵得這麼慘。
一邊說它不尊重中國歷史;另一邊,又在指責迪士尼在電影裡太討好中國了。
好像每個人都能從它身上找到槽點。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是怎麼回事?
花木蘭,一部想討好所有人的電影
幾個月前,《花木蘭》的預告片,就因為出現了福建土樓和媒婆門口的詩,上了熱搜。
歷史上,花木蘭老家的說法很多,有河南虞城、河南商丘、安徽毫州、湖北黃陂[1];不過,不管哪種,都跟東南沿海的福建,沒有半毛錢關係。
至於媒婆對聯上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則出自元代雜劇《西廂記》。
《木蘭辭》出現在公元4-6世紀,福建土樓則是從宋元才開始出現,直到明清才成熟,不管怎麼看都跟花木蘭沒有關係。
不過,這一點也許還說得過去。
「福建土樓」早在2008年7月,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把它放到這部電影裡,考慮的可能是影響力。
《花木蘭》之前的《功夫熊貓》,用福建土樓也有爭議,只不過《功夫熊貓》是原創故事,爭議沒這麼大
不過,看了電影之後我才發現,電影裡有比預告片更大的槽點。
一個是電影裡軍隊的造型,快要認不出來的李連杰,造型非常像傅滿洲。
在宮裡打著傘走來走去的宮妃:
一場戰爭看著就幾十個士兵:
這些場景讓人誤以為,故事應該發生在歐洲中世紀某個小國。
國產劇編劇經常被嘲,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寫有錢人全靠編;看完《花木蘭》,我懷疑歷史也限制了編劇的想像力。
我們看著不滿意,老外就滿意了嗎?
也沒有。
上面這些爭議,國外的觀眾估計不清楚也不關心怎麼回事;他們之前看的是動畫版《花木蘭》,對於他們來說,那可能才是《花木蘭》的「原著」。
於是,預告片出來之後,就有人問:「木須龍怎麼不見了?」
木須龍是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裡新加的角色,憑藉搞怪耍寶的形象獲得了很高的人氣,早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經典角色了。
但是,真人版《花木蘭》裡,木須龍這個角色被拿掉了,換成了鳳凰。
拿掉木須龍的原因,說起來有點搞笑了:一個是因為「龍」,在中國傳統裡很特別,而木須龍太小,他們擔心「冒犯」中國人;另一個,是《花木蘭》這一次的定位是戰爭史詩片,耍寶搞怪的木須龍在裡面看著不合適。
不管是哪一條,拿掉木須龍和蟋蟀換成鳳凰,結果是故事變得更無聊了;所謂的史詩感,也沒看出來。
而且,據報導,在某次試映會之後,電影裡的一場吻戲也被拿掉了。於是,花木蘭可能成了迪士尼公主裡,第一位沒有感情線的公主。
迪士尼本來想拍一部讓所有人滿意的電影,結果卻是,誰都不滿意。
迪士尼的套路,這一次失靈了
迪士尼的套路這一次可能真的失靈了。
這幾年,迪士尼在大量翻拍動畫真人電影,《花木蘭》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目前投資最大的一部。
在《花木蘭》之前,已經上映的動畫真人電影中,《灰姑娘:仙履奇緣》、《睡美人:沉睡魔咒》、《美女與野獸》和《花木蘭》同屬「迪士尼公主」系列。
迪士尼有一系列公主電影,但」迪士尼公主「專指2000年之後,迪士尼將之前的動畫電影中,最有名的八位公主,集結到一起,申請了「迪士尼公主」商標。後來陸續有新成員加入這個商標。
「迪士尼公主」的初始成員包括《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的仙蒂、《睡美人》的愛洛、《小美人魚》的愛麗兒、《美女與野獸》的貝兒、花木蘭、《阿拉丁》的茉莉、《風中奇緣》的寶嘉康蒂。
這些電影曾經都非常成功。
比如1989年的《小美人魚》之後,迪士尼就製作了一系列經典的動畫電影:1998年的經典動畫《花木蘭》更是有超過3億美元的票房。
已經快80歲的迪士尼,這麼多年能夠一直屹立不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一定是——他們總是能敏銳捕捉到,不同的時代,大家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哪裡是雷區,什麼又是所有人永遠喜歡的。尤其是經典童話故事。
這幾年迪士尼新出的公主電影,對角色做了非常大的改動,女主角變得更勇敢,反派角色也變得更複雜。
比如2015年的《仙履奇緣》,給灰姑娘的後媽加了戲份。「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對觀眾講了一個,嫁給了心上人但是沒有happy ending的故事。
這個角色由此更加飽滿,也更能獲得共情。
這幾年原始的《睡美人》故事在國外爭議非常大。甚至有人向學校提出這個故事不應該放到兒童讀物裡。
爭議本身也許沒有對錯,但是從善如流的迪士尼在2014年的《睡美人:沉睡魔咒》中,改變了故事視角,故事的重心從公主愛洛,變成了女巫瑪琳菲森。
而且在故事最後重新定義了「深愛之吻」。
順著這兩部電影,也許能解釋為什麼這一部《花木蘭》會出現「仙娘」這個角色。
「有故事的女反派+單純的女主角」這樣的人物關係,在《仙履奇緣》和《沉睡魔咒》裡的改編很成功。
凱特·布蘭切特和安吉麗娜·朱莉,在電影裡風頭甚至蓋過了女主角。於是這一次,就想把這樣的人物關係,複製到《花木蘭》裡。而且同樣請了一線大牌女明星。
問題在於,《灰姑娘》和《睡美人》裡本來就有這個角色,只需要往下繼續挖掘,就能寫出人物弧度。
但是《花木蘭》裡沒有,如果要新加一個角色,還是一個這麼重要的角色,需要更多人物信息來填充,看起來才合理。
但是成片的電影裡,只是在用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說她和木蘭一樣,因為有「氣」(姑且把它理解原力,而且在當時女人不能有),被家鄉驅逐,四處遊蕩。而且因為自我認知不清晰,被反派利用,最後還為了救女主角死了(按照電影裡的設定,那一箭她就不可能死)。
對不起,到這裡我真的吐槽不下去了。這明顯是一個中世紀witch-hunt(獵殺女巫)的故事。
鞏皇在這裡面演的是個工具人,其它角色也基本都是工具人,完全不成型。
電影好不好看,首要的是內容。世界觀、故事結構確實重要,它是電影的骨架,但是有了骨架還需要血肉填充。
《花木蘭》只有一個空架子。
《花木蘭》真的太擰巴了
我看《花木蘭》的時候,腦子裡閃過很多電影:有《英雄》(因為有甄子丹和李連杰);有《臥虎藏龍》(因為有鄭佩佩)。神奇的是, 真的有人和我一樣,覺得這電影有點像《英雄》[4]。
但是我最後發現,它可能更接近幾年前一部被罵得非常厲害的電影——《長城》。
《長城》幾年前被罵得有多慘呢?當時差點把豆瓣評論區都拖下水了。
這兩部電影故事肯定不一樣。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電影的「概念」和「元素」都非常清晰,但是故事非常模糊。人物都是工具人基本找不到記憶點,「左宗棠雞」味,非常濃。
《長城》這個電影有萬裡長城、有「饕餮」、有孔明燈、有秦腔;除了馬特·達蒙和另外幾個配角,其他都是中國演員。
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些組裝到一起,電影就是不好看。
《花木蘭》也是這樣。我不太清楚主創到底是怎麼考慮的,讓他們一定要把女性獨立、女性覺醒這些非常現代的概念,和中國古代傳統裡的「忠孝仁義」湊到一起去。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女性覺醒,但是那一定非常微妙。
不可能像這部電影裡,花木蘭對仙娘說的那樣「我要為君王而戰,所以我和你不一樣」。到這裡,這一版的木蘭,和《權力的遊戲》裡的美人布蕾妮一樣,就差宣誓效忠了。
這兩種概念就是油和水,完全融不到一塊,甚至在打架。
其實我對《長城》是有點PTSD的,我的畢業論文選題和它直接相關。所以我不得不,把這部評分4.9的電影,一遍一遍地拉片看完。
但是《花木蘭》之後,我的PTSD好了,張藝謀導演起碼戰爭場面拍得有氣勢,孔明燈也真的好看。
在我看過的電影主創的各種訪談中,一直在強調女性力量之類的話題。我能理解一部投資兩億美金的電影很想把一碗水端平,減少商業風險。
之前迪士尼都處理得很好。
2013年聖誕上映的《冰雪奇緣》,王子是一個壞人,最後是公主救了公主,重新定義「真愛之吻」。
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給迪士尼公主電影帶來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冰雪奇緣」後來成為「全球最賺錢的五十大IP「中,最年輕的IP。
《冰雪奇緣》的收益絕不僅僅是票房,它幾乎是重新奠定了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基調/《冰雪奇緣》
後來拍《灰姑娘》,迪士尼邀請艾瑪·沃森主演,被婉拒了。後來她拍了《美女與野獸》反饋也不錯。
但是這一部,《花木蘭》真的過了。電影上映之前,出現各種么蛾子。1998年版本和花木蘭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李翔,因為不符合最近好萊塢「me too&39;S MULAN REMAKE GOT RID OF MUSHU.
[3] The New Times.(2007).The Line Between Homage and Parody
[4] Vulture.(2020).Mulan Is a Dour Drag of a Movie (But a Fascinating Cultural 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