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裡是「莫選好片」,我是蘇莫。
2020年因為前所未有的疫情,全球電影業遭受了巨大的衝擊。隨著中國在內的疫區的快速恢復,越來越多的延期電影陸續上映。
但說句實話,今年出的新電影沒什麼太亮眼的成績,除了《信條》的諾蘭穩定發揮,仍舊讓蘇莫心甘情願獻上膝蓋,其他許多電影都是令人失望的。
熱門殭屍片續集《釜山行:半島》如此,20世紀福斯被收購前的庫存《新變種人》如此,最新的這部迪士尼真人公主大片《花木蘭》也是如此。
我甚至都不想提及這部電影的中國背景,儘管看片之前我再三提醒自己,這貨不是中國的「花木蘭」,可看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的渾身不爽。
看到村民們高飽和度的服飾時,蘇莫恍惚覺得我看的是《阿拉丁》。然後我就想,阿拉伯人看《阿拉丁》的時候,會不會也暗罵,「這是什麼鬼東西?」
其實好萊塢一直沒有變,《花木蘭》也不是什麼「發揮失常」。他們只是曲解別國文化,借用你的殼子,本質上還是迪士尼的公主故事,是我們自作多情了而已。
《花木蘭》講了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異族柔然,藉助女巫仙娘的魔力,不斷侵犯和騷擾中國的領土。
皇帝對黑魔法十分不齒,下令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每戶家庭都要貢獻一名男丁參軍,抵抗柔然的進攻。
偏遠小村的華洲是光榮的退伍老兵,無奈膝下無子,只能再戰沙場。華洲大女兒花木蘭不愛紅妝愛武裝,從小獨立堅強,與淑女完全不搭邊。
她見父親年老體弱,又在戰爭中落下了殘疾,於是化名華君替父從軍。在軍營裡,唐將軍教會了花木蘭「四盎司撥千磅」的戰鬥技巧,釋放出體內的「氣」成為武術高手。
她又與陳宏輝等戰友並肩訓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然而戰爭如期而至,花木蘭雖建立了戰功,但因為女扮男裝被軍隊開除。
此時柔然的首領伯裡汗聲東擊西,帶領一隊死士偷襲首都,要殺死皇帝。發現陰謀的木蘭,說服了舊時的戰友,終於憑藉自己的勇氣拯救了王朝。
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1998年的迪士尼同名動畫片,那版動畫雖然在故事上也做了較大改編,但口碑不錯,好片值達到78分。
22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好萊塢女權運動風起雲湧,迪士尼自家經典動畫的真人改編項目,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成功。
《花木蘭》的推出並不叫人意外,但過了這麼多年,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竟然還處於幼兒園階段,這點才是叫蘇莫最驚訝的。
先說說影片的優點吧,一是劉亦菲的選角很成功,如果要我說一個飾演花木蘭的最佳人選,八成我也會傾向於劉亦菲,而且是大比分領先的那種。
這個選角當然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但蘇莫覺得這已經是影片為數不多的優點了,她女裝的那幾場戲裡還是很美的,不至於看不下去電影。
優點之二是畫面精美,既然布景經不起推敲,我們就不要推敲了,至少看起來還像那麼回事。雪山、沙漠、皇城……幾大場景十分漂亮。
劉亦菲的動作戲也很精彩,多年古裝武俠劇的磨鍊沒有白費,不管故事多沒邏輯,只要一動起手來,還是能成功吸引我的注意力。
而最精美的,還要數片尾字幕那段的剪影處理,配合著渾厚的「忠勇真孝」漢字,至少老外看了應該會非常喜歡,2億美金花得物有所值。
優點之三是砍掉了木須等幾個非現實角色,去掉了歌舞的部分,讓電影至少第一眼看起來,沒那麼違和。
優點之四是電影與時俱進的女權觀,木蘭在影片中說,她眼中理想的女性是勇敢、風趣、聰明的,長相反而無關緊要。
木蘭的女權觀完全是現代的,我們甚至可以把她想像成一位穿越回古代的現代女性,劇情都不用做任何修改。
正因為上邊這些原因,說《花木蘭》是今年最受期待的電影之一也不為過。說完了優點,我們再看看影片的缺點。
一是劇情的全面崩塌。說起來這點也不能太苛責《花木蘭》,因為我們對這個故事太熟悉,所以才期待看到一個完全中國的故事。
可迪士尼的《花木蘭》是改編自1998年版的動畫電影,除了一個東方背景外,與我們的《木蘭辭》已經沒什麼直接關係了,所以故事上的不足可能是我預期的偏差。
二是喜劇元素的縮水。前邊蘇莫把砍掉木須龍作為優點,但這個角色同時承擔了動畫版《花木蘭》的大部分笑料。
總的來說,拿掉這條龍是利大於弊的,可怎麼樣補齊片中的喜劇效果,則是電影主創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
遺憾的是,新版《花木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但木須的喜劇元素無人繼承,連幾個搞笑的士兵也不那麼搞笑了。
蘇莫當然知道,動畫片中放些誇張的內容沒人在意,真人版這麼處理則非常出戲。可好萊塢商業片加點喜劇段子,算不得什麼高難度操作。
《花木蘭》無疑是放棄了這種嘗試,回顧整部影片,蘇莫想不到任何好玩兒的橋段。要知道幽默感可是98版原作的精髓之一,竟被這麼隨意的拋棄掉了。
三是女巫角色的加入。誠然加入鞏俐飾演的女巫,給電影視覺效果增加了不少可能性,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損害影片真實性為代價的。
既然不搞笑了,既然不搞木須龍了,也不載歌載舞了,何不摒棄所有「不真實」的元素,用這個框架,拍一部嚴肅的戰爭史詩片?
女巫角色的引入,體現了迪士尼對這版翻拍的策略,從一開始就是飄忽不定的,最後即沒尊重原版,也沒弄出什麼創新。
當然我理解編劇對女巫這個角色寄予的厚望,她就像是舊時代的獨立女性,儘管努力抗爭,卻不被同時代的人理解。
可正因為她們的抗爭,花木蘭這屆新女性,才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電影裡幾次說他們很像,又很不像,探討的無非就是獨立女性與時代的關係。
但仙娘法力無邊,加入這個角色,是對電影平衡的毀滅性打擊,後期無論怎麼處理女巫,都會帶來結構性硬傷。
四是人物成長處理得浮皮潦草。動畫版《花木蘭》裡,除了木蘭,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可他們到了真人版裡,就都降級成工具人了。
即使鏡頭始終對準的木蘭,成長曆程也很模式化。很多觀眾應該都跟我一樣,看過動畫版電影,當故事本身不再是秘密的時候,那講述方法就變得至關重要。
可電影處理得不太成功,即使以動畫電影的標準,人物行為邏輯和成長軌跡也太草率了。對於一部耗資2億美元的電影,如此渙散的劇本讓人震驚。
總結一下,真人版《花木蘭》的畫面精美,劉亦菲的選角不錯,用一種比較契合現代價值觀的方式,講了一個有普適性的西方故事,好片值57分。
但看電影的時候,我多次想到了張藝謀的《長城》,每次好萊塢試著用自己的邏輯理解中國文化,結果都不太圓滿。
只要好萊塢一天不放下固有思維,更多「長城」式的作品就會層出不窮,《花木蘭》只是最新的代言人罷了。寫到這裡,我突然擔心起Netflix的《三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