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很多人就對《花木蘭》真人電影抱有期待,不談別的,就衝著劉亦菲飾演花木蘭,很多人也是想看的,再加上迪士尼擅長打造他們的「公主」,大家感覺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結果2020年《花木蘭》真人電影一出來,大家大跌眼鏡,這拍的個什麼玩意兒?既沒有大場面,又沒有高超特效,劇情老套,還是女巫、魔法、「真氣」、陰謀那些老黃曆,堂堂兩國大戰,拍成了村裡械鬥,甄子丹老師把詠春拳耍到了古代,所謂的「中國味道」,就是搞了一點曲藝、茶藝,感覺美國人拍東方電影,除了這些就啥都不會了,提起東方、亞洲,就是各種詭異、獵奇、神神怪怪的玩意兒。
怎麼描述呢?美國式中餐吃過嗎?「左宗棠雞」,就是那個味兒。
你說這是中國版「神奇女俠」也行,「女版黑豹」也罷,總之不是什麼花木蘭。披著「女權」的皮,拍的卻是封建時代價值觀......一千多年前的《木蘭辭》本身,都比這玩意兒更「女權」,更「現代化」。
永遠不要對美國式的「中國故事」抱有幻想。
「花木蘭」,和「上氣」、「黑豹」、「黑寡婦」之流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他們都是西方價值觀加持下的「異域英雄」,他們的敵人,要麼是「女巫」,要麼是「暴君」,要麼是「邪惡的爸爸傅滿洲」。嗯,你再看看李連杰在《花木蘭》中扮演的那個愚蠢的皇帝,中國哪朝皇帝長得像「傅滿洲」?當然,李連杰不是第一次在美國電影中演皇帝了,最令人髮指的,是《木乃伊3》中那頭秦始皇化作的「三頭魔龍」。
這種「白左」套路大家都看膩了,反正帝國集權者一定不是好東西,大義背後一定有見不得人的陰謀,但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愛一定會感化世界,女角開個掛,怎麼都能贏。
你不要責備人家拍得不好,因為不管換誰來拍,都是這個套路。
你也不要強求西方放下身段來正經「了解中國」,在近現代,在西方看來,咱們不是主流文明,咱們是世界邊緣的「蠻夷」,人家憑什麼要了解我們?不給你都弄個金錢鼠尾的髮型就不錯了。
真有本事,是日後掌握了話語權,咱們也把西方的故事拿出來拍電影、胡編戲說一下他們的文化,還能暢銷全球,那才叫「文化輸出」。
很多人拿98年迪士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做對比,認為動畫片的水平高多了,確實,動畫片的表達手法更討喜,但本質上並沒有不同,你說她是花木蘭可以,說她是「灰姑娘」未嘗不可。
你把花木蘭換掉,換成一個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大家可能就不覺得那麼違和了,因為這正是美國人擅長的「異域風情」表現手法。
也只有美帝如此傲慢,好萊塢拍遍全世界的「超級英雄」,迪士尼玩遍全世界的「公主」,他們所謂的「兼容並包」,實際上就是把印第安人的頭骨放在博物館展覽一樣,他們是「文明的收集者」。
美國這個國家從前是個文化荒漠,他們並沒有什麼本土的童話、神話,最初一群打打殺殺的紅脖子懂什麼文化藝術?隨著國力的增長,帝國霸權的建立,美國學會了剽竊其他國家、民族的文明成果,改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鼓吹他們的「自由」價值觀。《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來自於德國的格林童話,《阿拉丁神燈》,來自於阿拉伯童話,《木偶匹諾曹》是義大利童話,《小飛俠彼得潘》是蘇格蘭童話......《復仇者聯盟》中的雷神索爾、奧丁大神,來自於北歐神話......現代紅極一時的美國流行文化中的角色,很少是美國人自己原創的,因為美帝的霸權和影響力,他們可以把這些角色、這些故事,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經濟的霸權、軍事的霸權只能橫行一時,文化的霸權才是影響深遠,美國在成為「世界性帝國」之後,文化霸權的打造正是其全球霸權的重要舉措,美國電影、美國動畫,長期以來深入人心,以至於我們提起「白雪公主」,「小飛俠」、「索爾」、「奧丁」、「匹諾曹」、「花木蘭」,就只會想起美國電影。
我們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美國的邏輯不同,美國的邏輯是「世界的,都是美國的」,各國的童話、神話、傳說,都該由美式價值觀來詮釋。所以,他們要在電影中加入各種「異域文明」。比如說,黑豹是個非洲人,阿拉丁神燈來自阿拉伯,冰雪奇緣的艾莎來自於北歐,黑寡婦娜塔莎來自前蘇聯......但他們本質上都已經是「美國味兒」了。
為什麼拍《黑豹》、《黑寡婦》、《阿拉丁》、《冰雪奇緣》你不覺得違和?
因為反正你也不是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瓦坎達人、阿斯加德人……那些地方到底是什麼樣子,你不知道,所以拍成什麼樣子,你都不覺得違和。
但花木蘭是什麼樣子,中國女子是什麼樣子,中國男子是什麼樣子,中國封建帝國是什麼樣子,北魏打柔然大概是個什麼情況,你心裡大約是有點數的。
你起碼也是背誦過《木蘭辭》的,你好歹也是學過中國古代史的,起碼也是個中國人,了解中國家庭、父子、兄弟之間是什麼樣的,知道中國的國家機器、政治體系是怎麼運作的……這時候你再看什么女巫、什麼魔法、什麼「氣」,你都會不屑一顧。
這部電影除了名字叫「花木蘭」,其他和花木蘭有什麼關係?不就是一部西方女騎士童話嗎?和那個冰雪奇緣的艾莎有啥區別?艾莎還有點特效、會唱歌、有點「異域風情」可以獵奇……這個花木蘭有什麼?
你以為他會拍出「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悲壯,結果他給你拍草原上小流氓打群架;你以為他會拍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英姿颯爽,結果他讓你看中世紀莊園主騎士巫婆神棍們的把戲。
你就算完全玩迪士尼那一套,唱唱歌、談談戀愛,拍成個劉亦菲MV也好啊,非要不懂裝懂、自以為是、假裝成個中國通的模樣,糟蹋大家的共同記憶。
從《上氣》到《花木蘭》,從漫威到迪士尼,美國人覺得他們搞幾個黃種人角色、拍幾個「中國故事」,在「討好中國市場」。
原來「餵中國觀眾吃翔」,踏馬的就叫「討好中國市場」?
唉,要不是因為劉亦菲,大伙兒誰踏馬吃這奧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