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中國影院如期上映。不過,在中國大陸以外,這部電影9月4日就已經在Disney+上線,很多觀眾提前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全部內容。
雖說影片在9月11日才上映,不過這之前,國內很多觀眾就已經提前觀賞這部電影。之後對電影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批評的人說電影內容無邏輯,絲毫不懂中國文化,就是披著中國文化外殼的好萊塢電影……但是隨著影片在院線的上映,口碑開始迎來部分的好轉,誇讚的人則稱迪士尼在電影拍攝時很注重在細節中體現中國元素,是一部有心之作。
一部電影獲得如此多的爭議,本身就證明這是一部關注度很高的影片,至於這部電影是否扭曲了中國文化,還要從電影本身來分析。
花木蘭的故事取材中國自南北朝的民歌《木蘭辭》,迪士尼在1998年便把這一故事搬上了熒幕,只不過是以動畫電影的形式呈現的。這次的真人版電影,與其說是改編自木蘭從軍的故事,還不如說是從《花木蘭》那部動畫電影改編而來。
電影中基本延續了動畫中的故事情節,保留了雪山下戰爭和花木蘭與戰友的情誼,同時也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和內容。比如木蘭在騎馬時,並排奔跑的兩隻兔子,明顯在呼應木蘭辭中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再比如劇中士兵形容女性美麗的標準時說「Her fingers like the tender white roots of a green onion.」也呼應了《孔雀東南飛》中的「指如削蔥根」的內容。
從中可以看出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是很認真地對原文章和中國文化進行了學習,也時不時的想在劇中做一些展現。可遺憾的是,這些內容在外國人眼中可能是新鮮的異域風情,在中國文化面前卻顯得簡單且可笑。
就比如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作為北方人的花木蘭,卻住在了福建土樓裡。這是典型的文化符號的濫用。
鄭佩佩飾演的媒婆和花木蘭的妝容也被很多人吐槽「像鬼一樣」。其實這明顯能看出,導演是想仿照唐朝仕女圖中的妝容,卻弄得不倫不類,這也是粗暴的文化嫁接的結果。
另外,全劇充滿了西方人的思維習慣,鞏俐飾演的女巫,充滿了對自我出身的否定和女性意識的覺醒,你是否聽到了劇場之中莎劇人物為自己命運的感嘆?
為了堅守「忠」、「勇」、「真」的信條,發現花木蘭是女扮男裝後,異常堅決地要把她驅趕走。看似堅持原則,實則死板較真。他們很不了解,中國人是最不較真,最靈活處事的民族。
更不用提類似傅滿洲的皇帝形象和鑲了金邊的中國宮殿……
這些看似跟中國,其實很「老外」的設計其實表現了迪士尼一方面想討好中國,另一方面又不願做紮實的基本功,電影中到處都是對文化符號的濫用,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斷章取義的解讀。
然而,《花木蘭》作為20年迪士尼重點推出的電影,其著眼點當然不僅僅是中國市場,由於疫情原因,該片在Disney+上映,《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輸出的載體,被全世界網友所觀看,電影中呈現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也自然隨著網絡傳到了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雖然國人對電影中的各種中國文化非常之不懈,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人並沒有來到中國,也不了解中國文化,但是他們會看迪士尼的電影,他們會在網絡上或者別的渠道看到《花木蘭》。這樣的話,他們了解的中國文化,並不是原裝的,而是通過迪士尼解讀過的中國文化。即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而是我想讓你看到的。這便是強勢文化的話語霸權。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那些不了解中國的人,會把迪士尼和好萊塢文化輸出的中國認為是真正的中國,然後這其中的文藝工作者會把他們認知中本已偏差的「中國」再次進行加工,在其中不免會有或多或少的扭曲,如此往復下去,對中國文化的扭曲認知就隨著這些有意無意的推廣,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影響著更多的人。
不止中國,在面對強勢文化的輸出上,很多國家都會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何避免外界對中國文化的曲解,讓外國人能夠全面的、深入的、正確地了解中國文化呢,這還要從自身的努力做起。
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讓自身的文化變得強大,當中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文化內容的生產更加豐富且有更高的質量時,自然就會有更多的話語權。文藝作品是話語權爭奪戰的第一戰線。這當然離不離開文化工作者的努力,通過生產出更加優質,有品位、有趣味的作品,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市場,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中國文化。比如,登陸Netflix的《甄嬛傳》就讓更多美國人對中國影視作品有了新的認識。
另一方面就是在國家和民間層面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通過友好、和平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文化輸出,就比如這些年國家一直在努力開辦的孔子學院,正是通過官方形式進行的文化交流與輸出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向世界展現一個開放,包容,文化自信的中國。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中,自然是有很多地方帶有斷章取義似的中國文化符號。要做到不被別人誤解和扭曲,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做出更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能夠在國際上進行文化輸出,另外加強文化的交流也是避免誤解的重要方式。
我是娛樂挖礦工。關注我,帶你深度解讀娛樂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