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24日,是秋分的第二天,也是菲茨傑拉德的生日。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章,藉此機會,再發一遍。讀過之後,你會發現,這並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
-
從廣州回來的火車上,讀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
像許多聲譽正隆的作品一樣,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讀了它,而是因為我總是聽到它。
它出現在課本裡,出現在其他人的談話中,出現在別的書本裡,出現在電影院……它一出場總是星光熠熠,讓人不想靠近。但是,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噢,原來它確實了不起。
我後來知道,名聲並不重要,不論是好的名聲,還是壞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亦或是一個人,總要靠自己去看,去接觸,去發現,才能下定論(或者永遠不能)。
眾聲喧譁的時代,鍛鍊自己的品味,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尤為重要。
回到《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本篇幅不長的小說,菲茨傑拉德在1925年寫完這本書,那時候一戰已經結束,二戰還未發生,全美國都處於一種喧鬧的繁榮之中,後來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美國夢」。用自己的奮鬥去獲得金錢和成功,並且這一切都是可能的,這就是美國夢。
《了不起的蓋茨比》很好的用小說的方式存檔了那個時代。在這本書裡,作者創造了一個普通的中西部美國年輕人和他的夢,以及夢的破碎。
這個年輕人叫做蓋茨比,他愛上了一個上流社會的姑娘黛西,社會階層的差距,讓他無法和她在一起。
於是他努力奮鬥,終於成了富豪,凱旋而歸,渴望找回黛西和他的愛情。
可惜這個時候黛西已經嫁人,嫁了一個屬於她的階層的人物,蓋茨比試圖奪回她,但是沒有成功,女孩並不僅僅是她夢裡的那個女孩,現實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酷。
一個諷刺性的事件讓蓋茨比死於非命,他被誤殺了,一切都結束了,女孩繼續過著她的生活,而這一切,都如同一個夢,一個反射著五彩光暈的泡沫,現在,它碎了。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結束之後,才發現,它講的和愛情無關,而是一種人生根本性的難題,亦即,人生的徒勞感。
從現實主義的層面上來看,《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生動並且精煉的描寫,構築了一個水晶球,水晶球裡上演著一齣悲劇,這悲劇是個人性質的,同時也包含著時代的內涵,這或許是評論家所以看重這本書的原因,因為它精緻,形式上完美,並且可以代表一個時代,而文學史,總是需要一個個可以代表時代的人物。
菲茨傑拉德因此被選中了。
但是,普通讀者所以深愛這本書,與文學史無關。他不在乎一本書的標本意義;不在乎那些精煉的場景捕捉到的那個時代的特徵:誇大、無聊和乏味。
事實上,一本書在多年之後仍然擁有廣泛的讀者,光靠評論家是不行的,歷史地位是一回事,被人閱讀是另一回事。
在我看來,《了不起的蓋茨比》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它道出了許多人的焦慮。它讓人看到出人頭地是可能的,也讓人看到出人頭地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那道綠光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一種依靠和慰勞,得到它,就好像是有一個人拍拍你的肩對你說,「你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蓋茨比以為得到黛西便可以找到這份價值,但是不能,故事的結尾是蓋茨比被誤殺,如果故事不這麼寫,蓋茨比真的找回了黛西,結局又會怎樣呢?他的那道綠光,未必就能把握在手中,它還是會在彼岸。
我們許許多多的人,都走在這場旅途中。所以這個故事才如此吸引人,在一個愛情故事的外殼之下,是我們所有人不知所措的內心。
菲茨傑拉德自己的人生,與這個故事有著奇妙的聯繫,毫無疑問,他也像蓋茨比一樣,追尋著自己的夢,但最後,他也沒能保存住它。
菲茨傑拉德出生於1896年,家庭不算巨富,也不很窮,他熱愛幻想,自尊心強,渴望長大後成為足球明星,或者大作家。
1913年,他入學普林斯頓大學,但是成績並不怎麼好,最後未能完成學業,在戰爭打響後,應徵入伍,和蓋茨比一樣,他在這時愛上了富家女珊爾達。
他的第一部小說出版並不順利,以至於他們的婚約未能如期履行。
1919年,菲茨傑拉德終於出版了第一本書《人間天堂》,這是一本青春主題的小說,以他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歷為藍本。這本書賣得很好,兩年間再版12次。菲茨傑拉德因此順利娶到了珊爾達。
關於菲茨傑拉德和珊爾達的故事,深受文藝青年的喜愛,因為這是一對互相毀滅型的戀人。
菲茨傑拉德為了應付高昂的生活開銷,不停地寫稿,寫他自己都看不上的短篇小說,去好萊塢做編劇。珊爾達在1930年精神崩潰,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此後並未好轉。
菲茨傑拉德得到了他想要的,名聲、讀者和他愛的女人,但是,他並不幸福。如果蓋茨比得到了黛西,他會幸福嗎?我們無法知道這個答案,因為在菲茨傑拉德筆下,蓋茨比已經死去了,帶著他的夢,一起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