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報》塞風:一個紮根大地的吟唱詩人

2021-02-28 漂泊的鋼琴

《生活日報》2018/4/30    歷下名人故事

 

塞風:一個紮根大地的吟唱詩人

陳忠

 

塞風,原名李景元,筆名李根紅,著名詩人。

1921年,塞風出生在河南省靈寶市大王鎮沙坡村一個貧苦的家庭。 5歲讀私塾,11歲在夏丐尊主編的《中學生》雜誌上發表處女作。隨後,讀完了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和曹靖華的譯作《第四十一個》《毀滅》《鐵流》等小說。1937年,剛剛進入開封師範專科學校的塞風,得知盧溝橋事件發生後,年僅16歲的他,寫出了那首著名的短詩《弓》:「面對東北角/早已義憤填膺 //我拉圓/大地的弓」。

1940年,19歲的塞風奔赴革命聖地延安,成了陝北公學藝術工作隊文學組的一名學員,成了蕭軍的嫡傳弟子。

1942年夏,主編《行都日報》《大地》副刊,兼編《大同報》副刊,以刊登抗戰題材新詩為主。洛陽淪陷後,他懷著強烈的民族之心寫出散文詩《北方的歌》,並以「柳散」為筆名給重慶《新華日報》寄發戰地報導,隨後,經曹靖華先生介紹,輾轉到重慶。抗戰勝利後,塞風先後到漢口、重慶、上海等地參加革命工作,並將原來的筆名「塞風」改為「李根紅」,發表了他的長詩《黃水謠百首》,與孔另境一起編輯出版了茅盾的小說《霜葉紅於二月花》。

1948年秋,濟南解放。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找到塞風,告訴他山東分局青工委的書記劉導生指名要他去濟南共同創辦《山東青年報》。至此,他與千年詩城濟南結下了終身詩緣。

1949年,塞風任山東省文聯籌委會委員,當時主任是山東大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後來當選為山東省文聯第一任主席的王統照先生。塞風與陶鈍一起創辦《山東文藝》,其間,他以飽滿的激情和湧泉似的靈感,創作了大量歌頌新生活、讚美泉城的詩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集《人民的聲音》。1950年2月,與李楓結為伉儷。194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人民的聲音》和兒童文學集《文化小姑娘》、《一個車夫的孩子》。1951年創作出版中篇小說《共同上升》、短篇小說集《新媳婦收麥》。1953年所寫長篇小說《平山記》中的兩個章節,發表於上海《小說》月刊。1954年創作出版短篇小說集《種子》。1955年夏,錯劃成右派,被遣送到黃泛區的一個勞改農場。

1977年11月11日,位於解放閣西北角的歷下區文化館,開設了《寫作知識學習班》,塞風在濟南市第一個文學創作培訓班裡,負責給歷下區和其他區各行各業的基層文學青年教授詩歌創作。其間,他用自己寫詩的經驗來講述詩歌理論和寫詩技巧,常常會得到大家們的熱烈掌聲。同時,他還夜以繼日地批閱學員們的作品,並將其詩作積極推薦給文學報刊發表。他常說;文學創作需要一些墊腳石,我願為濟南文學做這塊墊腳石。後來,他的許多學生,都陸續成了詩人和作家,但他依然要求他們晨兢夕厲,並教育他們對別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千萬不要狂傲自大,這是寫作的大忌。

塞風對他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也是嚴於律己。1978年的一天,當得知一個學生去北京出差,他就囑咐學生如果方便的話,可幫他買一套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幾天後,學生從北京回到濟南,將書帶給他,他看了看定價,就拿出書款遞給他的學生,學生死活不收,說是送給先生的,不要錢。塞風很認真地說:說好是給我捎一套,不是讓你送一套,這錢,你必須收下。你要不收,就不要做我的學生了。

塞風去世的前幾天,還帶病堅持給一位青年詩人的詩集寫序文,修改詩稿,夫人李楓勸他休息一下,病好後再寫也不晚。他說,答應人家這幾天寫出來,再拖後就不講信譽了。塞風就是這樣一個詩品、人品都深受文學界讚譽的詩人,

1995年6月16日,濟南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共同舉辦「詩人塞風詩歌作品研討會」, 原文化部代部長、著名詩人賀敬之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會議。著名詩人、作家臧克家、季瑛、蘇金傘、嚴陣、李蕤、張煒等發來了賀詞、賀電、賀信或賀畫。省市有關部門領導、文藝界專家、學者、作家、詩人共60餘人出席,並以此祝賀他從事詩歌創作50周年。    

2004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 62周年,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作協聯合舉辦「塞風詩歌研討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吉狄馬加專程赴濟南參加研討。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王鳳勝,省作協黨組書記盧德志,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徐長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良,市政協副主席、市文聯主席吳澤浩和省市文藝界專家80 多人參加研討會。著名詩人賀敬之和夫人柯巖特意為研討會發來一封熱情洋溢的長信,盛讚塞風的詩歌是「時代之音、民族之音、人民之音」。

    2004年6月19日晚10點30分,一個彈唱人生的詩人,一個一輩子不斷與命運做著抗爭的詩人——塞風,在濟南與世長辭。

山東師範大學宋遂良教授在塞風追悼會結束後的採訪中說道:「塞風走了,我們這個城市也失去了一位真正的詩人。他跟我們的祖國一起受難、拼搏、奮鬥,他的詩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演變。塞風一直保持著詩人的氣質——開朗、樂觀、有激情,對待新事物總是那麼敏銳。『黃河、長江/我兩行混濁的眼淚』,這使人震撼的詩句,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

陳忠,字明謙。筆名:姬枬,男,1960年出生於濟南,祖籍河北,山東師範大學專科畢業,2007年就讀山東大學作家研究班。九三社員。曾在《金融導報》、《中國婦女報》做過記者、編輯,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散文學會副會長、濟南作協主席團成員、濟南市作協副秘書長。出版個人詩文集《在夜的曠野上》、《讓面孔呈現面孔》(與人合集)、《空中之巢》(與人合集)《二重奏:羽毛一樣輕舞》(兩人集)《漂泊的鋼琴》(獲濟南市政府首屆「泉城文藝獎」文學創作獎)《青苔上的月光》《徐志摩與濟南》《四重奏:濟南的迴響》(四人合集)《濟南往事》(與魏新合著),並在《人民文學》《文藝報》《星星》詩刊《詩選刊》等幾十家國內外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

—————————— 




歡我就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吟唱詩人Daniel Powter
    Daniel Powter,這位總是戴著一頂帽子的吟唱詩人,集所有特殊風格、才華和詩性於一身。聽Daniel Powter感性、詩意、動人的音樂,就像在聽一位總是「在路上」的詩人吟唱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歌總是在敘述著生活、揭示著人生。
  • 春天的詩歌與老人,「大地的詩人永遠不會寂靜無聲。」文/徐招治
    我這個老太婆也接近兩個月都沒有去公園走走了,從餐桌到大門,從大門到餐桌,相信全國許多老人跟我一樣宅居生活只有三步。直到全國許多城市防控形勢向好,奔跑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嫩綠的樹林中,啼血的杜鵑也開始綻放在鮮紅的迎春花中,讓這個非常時期的春光充滿溫度和力感,樹的綠意和花事在天地間閃耀著。手機微信朋友圈親朋好友瘋狂刷屏,讓我這位老人也忍不住想去公園看看。
  • 綿陽詩人舉行清明讀詩會
    詩人朗誦詩歌「田埂上老牛還和我說話——你看/塘裡魚蝦鮮活著呢/我的村莊怎麼老了?」近50位綿陽詩人登臺,朗誦了自己創作或綿陽詩友關於鄉村、春天、清明的詩作。吟唱春天 感悟生活「如果我可以選擇,我將悄然而落。不撕裂枝頭,不觸痛大地。」女詩人楊海燕的《落葉之歌》拉開了讀詩會的序幕。讀詩會分為兩個篇章,一是素色鄉村·女詩人16家,二是青蓮行·男詩人26家。16家女詩人的作品均選自《詩歌月刊》。
  • 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紮根中國大地,做有主體性、歷史性的...
    領跑需創新 中國政治學發展應紮根中國大地每一個流行的政治學科背後都有一套方法論,每一個方法論背後得有自己紮根的大地。「上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關於自由民主的書系統翻譯到中國,中國政治學開始下沉。「中國政治學發展應該紮根於中國大地。那麼中國政治學引進西方政治學百年後的今天,中國政治學的主體是什麼?中國政治學的大地是什麼?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幾乎每個人讀書人都是一個天然的『歷史學家』,我們的歷史思維特別發達。中國大地,歷史是我們的基因、是我們的大地,我認為這個『歷史』是政治史。」楊光斌補充說,「其次,中國的歷史是連續性的。
  • 飛馳的節奏 時代的聲音——評《奔馳在祖國大地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傅聰 攝 澧南洲 唱響70年湖南金曲,是以音樂的方式獻給祖國母親的節日頌歌。入圍曲目中,一首少年時代我就熟悉的童歌《火車向著韶山跑》引起了我的回憶。童年時對革命聖地的嚮往、對火車旅行的好奇,被歌聲刻錄在記憶的磁碟,至今還能吟唱。 從那個年代走來的朋友大多有乘坐慢車、快車、綠皮車的旅行經歷。
  • 大地之母:答愛神的女兒
    > 大地之母——答愛神的女兒淺夜,紫穗穗,明子與情花花  大地之母,大地之母大胸突出,高山佔有 (一個乳房叫孤獨,一個乳房叫寂寞)是她,立此存照—— 大地之母,空前絕後。幻化女人,一個一個。我後續還是用詩歌表達對黃土地的眷戀,我既是大地之母,我也是女詩人*^_^* 牧野情花神語錄 2019.9.5
  • 獲中國作協表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劉醒龍細說《天行者》原型
    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功尚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12月21日,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聯主席劉醒龍因為領銜本報主辦的「萬裡長江人文行走」和「南水北調人文行走」兩大活動獲中國作家協會「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先進個人稱號。
  • 詩詞吟唱走進北科大附中合唱節!
    評委由我校的藝術教師們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周雲磊老師、文學院學工辦黎中正老師組成,北師大的老師們將為詩詞吟唱進行專業點評。初二2班演唱了班歌和唐代詩人崔顥的作品《長幹行》,這首詩詞繼承了民歌的遺風,樸素真率。
  • 萊昂納德·科恩:一個民謠詩人的多面人生
    其實,在成為歌手之前,他已經是享譽文壇的詩人和小說家了,只是由於作為歌手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至於其詩歌和小說常被忽略。作為樂壇的一代傳奇,他的身體裡還棲居著一個遊吟詩人和小說家的靈魂……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解讀,都只能了解到他的一個側面。那麼,這位取得輝煌成就並擁有多重身份的「搖滾樂界的拜倫」,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和多面人生呢?
  • 蓉漂詩人(作家)——參與生活美學的新成都人系列②:朱光明《小河...
    他以寫詩的方式參與成都生活美學,成都也用夢想的名義照亮他的生活。正如他被成都接納的心情之詩「少小離家,滿城芙蓉花接納了我/成為我荒蕪少年唯一的色彩」,以及他在成都生活的感悟之詩「如果要在成都生活一年,那就要把生活慢成一輩子來過//在成都喜歡上一個女孩,我慢慢地喜歡」。周末讀什麼好書?今日,紅星新聞推薦90後「蓉漂詩人」朱光明,和他的新書《小河秋意圖》。
  • 傾聽河流的吟唱 本期「愛上紀錄片」展映《石羊大河》
    早在西漢時期,石羊河流域就開始了屯墾引水灌田,數千年來,汩汩流淌的河水滋潤著美麗的涼州大地,孕育了無數的生命。本期「愛上紀錄片」公益展映活動,我們將通過紀錄片《石羊大河》,走近這條武威市的「母親河」,傾聽她的吟唱。
  • 詩人阿紫的寫作初心
    阿紫,當代詩人、詞作家、朗誦表演藝術家,「我為母親寫首詩」發起人,百城萬人《讀中國》公益文化活動詩詞作者。11月的貴州遵義,烏江岸邊紅渡村,高天流雲,秋色紛飛,詩人阿紫一首詩朗誦《英雄》,長歌向水,韻律天成。瞬間被詩人和詩歌點燃的雲貴大地,綿延起激蕩人心的文化藝術音符。
  • 阿根廷92歲女詩人獲得卡丘·沃倫詩歌獎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詩人邱華棟致賀,他說「湖南詩人有屈原的楚辭詩歌傳統,慄山是詩人周瑟瑟的出生地,詩人的故鄉就是文學出發的地方。詩人田野調查的創作讓文學更加鮮活,周瑟瑟與他的湖南詩人朋友舉辦了五屆慄山詩會,讓基層文學愛好者參與進來,把外地詩人請回去,並且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國詩人與翻譯家頒獎,向國內讀者介紹他們的作品,從而使一個地方的詩歌活動有了更大範圍的影響,推動了文學的國際交流。」
  • 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升華│「農民詩人全經國詩文研討會」在播州區平...
    全經國說,文學寫作是他的愛好,初三時寫過一篇《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詩人》,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高中時,繼續保持這種愛好,在鴨溪中學主辦過文學社。在這些年的生活中,他時不時就寫幾行,無論生活跌宕起伏,一直保持寫作愛好。古體詩、律詩、現代詩、散文都寫,以現代短詩居多,共有500多首(篇)。他的作品以託物言志,生活感悟的內容居多,但從未向刊物投過稿,所以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
  • 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在Ladbrokes和Unibet兩家著名博彩網站的賠率榜上,並沒有人注意到鮑勃·迪倫的名字——儘管這位詩人歌手自1996年起,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歌手?詩人?在瑞典文學院宣布這則重磅新聞之後,人們不免又要為75歲的鮑勃·迪倫尋找更貼切的身份界定。正如多年前《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書評中所形容的,鮑勃·迪倫是「一位化裝成蕩鞦韆演員的詩人」。
  • 海峽兩岸校園古典詩詞吟唱劇《思美人》首演成功
    伴隨著精彩的故事表演,南山詩社歌隊化身仙君與江水,在民樂隊優美的現場演奏中,先後吟唱了數首屈原的經典詩賦作品,包括《雲中君》《思美人》《楚丘遊獵》《東皇太一》《山鬼》《橘頌》《招魂》《國殤》等。南山詩社通過詩詞吟唱的方式呈現了原汁原味的《楚辭》原文,回顧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跌宕起伏、九死不悔的一生。全劇終時,觀眾席掌聲雷動。
  • NO.550|新疆詩人那張臉——彭驚宇:在蒼藍的天空下行吟歌唱
    詩人彭驚宇在前幾年還寫過一本詩集《在蒼藍的太陽》,把他這些年的精心之作全都收了進去。彭驚宇愛詩歌,愛生活,愛石河子的一草一木。他行走在蒼藍的天空下,吟詩作賦,歌唱大地,有一種孜孜不倦的精神。他對詩歌的執著由來已久,他上中學時,艾青還在144團「勞動改造」。他的父親和語文老師見過艾青。他知道有一個中國的大詩人在八連。他們家是六連的,就像隔了一個村子。在中學時,他就喜歡上了普希金、葉賽寧的詩。
  • 詩人風採:著名詩人到閩東採風與閩東詩人的作品合輯
    親愛的,如果有一天你也到了雲氣村如果你在雲氣詩灘的石頭上讀到我的詩歌那是我在人間活過的證明那是我在人間愛過的證明——陌生人,我也愛過你我的愛像霍童溪的水,譁啦啦;我的愛像大地,寂然無聲…… 【詩人簡介】魯克,本名魯文詠,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書法家,祖籍山東臨沂,1969年生於江蘇東海
  • 浮草詩人巡展(第一期)
    漳州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福建文學》、《福建日報》、《閩南風》、《閩北日報》、《東南快報》等刊物,詩歌入選多部年選。作品散見於《福建文學》、《詩歌周刊》、《北京詩人》、《福建日報》等刊物。>作為一個客人,他想他有可能會愛上那裡的一切就這樣,在劇烈的尿頻、腰酸和頭昏中他向一個不知名的上帝祈禱「把我變成一股青煙吧畢竟我剛剛受了這火」
  • ...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七):風範長存 高山仰止
    西南醫院還專門成立醫療小組為侯光炯精心醫治,但侯光炯年事已高,終因醫治無效而走完了他偉大的一生,永遠安息在大地母親的懷抱。在數十年人生歲月中,侯光炯院士以振興祖國為己任,走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兢兢業業,勇於探索,大膽實踐,不斷進取,努力攀登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