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報》2018/4/30 歷下名人故事
塞風:一個紮根大地的吟唱詩人
陳忠
塞風,原名李景元,筆名李根紅,著名詩人。
1921年,塞風出生在河南省靈寶市大王鎮沙坡村一個貧苦的家庭。 5歲讀私塾,11歲在夏丐尊主編的《中學生》雜誌上發表處女作。隨後,讀完了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和曹靖華的譯作《第四十一個》《毀滅》《鐵流》等小說。1937年,剛剛進入開封師範專科學校的塞風,得知盧溝橋事件發生後,年僅16歲的他,寫出了那首著名的短詩《弓》:「面對東北角/早已義憤填膺 //我拉圓/大地的弓」。
1940年,19歲的塞風奔赴革命聖地延安,成了陝北公學藝術工作隊文學組的一名學員,成了蕭軍的嫡傳弟子。
1942年夏,主編《行都日報》《大地》副刊,兼編《大同報》副刊,以刊登抗戰題材新詩為主。洛陽淪陷後,他懷著強烈的民族之心寫出散文詩《北方的歌》,並以「柳散」為筆名給重慶《新華日報》寄發戰地報導,隨後,經曹靖華先生介紹,輾轉到重慶。抗戰勝利後,塞風先後到漢口、重慶、上海等地參加革命工作,並將原來的筆名「塞風」改為「李根紅」,發表了他的長詩《黃水謠百首》,與孔另境一起編輯出版了茅盾的小說《霜葉紅於二月花》。
1948年秋,濟南解放。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找到塞風,告訴他山東分局青工委的書記劉導生指名要他去濟南共同創辦《山東青年報》。至此,他與千年詩城濟南結下了終身詩緣。
1949年,塞風任山東省文聯籌委會委員,當時主任是山東大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後來當選為山東省文聯第一任主席的王統照先生。塞風與陶鈍一起創辦《山東文藝》,其間,他以飽滿的激情和湧泉似的靈感,創作了大量歌頌新生活、讚美泉城的詩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集《人民的聲音》。1950年2月,與李楓結為伉儷。194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人民的聲音》和兒童文學集《文化小姑娘》、《一個車夫的孩子》。1951年創作出版中篇小說《共同上升》、短篇小說集《新媳婦收麥》。1953年所寫長篇小說《平山記》中的兩個章節,發表於上海《小說》月刊。1954年創作出版短篇小說集《種子》。1955年夏,錯劃成右派,被遣送到黃泛區的一個勞改農場。
1977年11月11日,位於解放閣西北角的歷下區文化館,開設了《寫作知識學習班》,塞風在濟南市第一個文學創作培訓班裡,負責給歷下區和其他區各行各業的基層文學青年教授詩歌創作。其間,他用自己寫詩的經驗來講述詩歌理論和寫詩技巧,常常會得到大家們的熱烈掌聲。同時,他還夜以繼日地批閱學員們的作品,並將其詩作積極推薦給文學報刊發表。他常說;文學創作需要一些墊腳石,我願為濟南文學做這塊墊腳石。後來,他的許多學生,都陸續成了詩人和作家,但他依然要求他們晨兢夕厲,並教育他們對別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千萬不要狂傲自大,這是寫作的大忌。
塞風對他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也是嚴於律己。1978年的一天,當得知一個學生去北京出差,他就囑咐學生如果方便的話,可幫他買一套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幾天後,學生從北京回到濟南,將書帶給他,他看了看定價,就拿出書款遞給他的學生,學生死活不收,說是送給先生的,不要錢。塞風很認真地說:說好是給我捎一套,不是讓你送一套,這錢,你必須收下。你要不收,就不要做我的學生了。
塞風去世的前幾天,還帶病堅持給一位青年詩人的詩集寫序文,修改詩稿,夫人李楓勸他休息一下,病好後再寫也不晚。他說,答應人家這幾天寫出來,再拖後就不講信譽了。塞風就是這樣一個詩品、人品都深受文學界讚譽的詩人,
1995年6月16日,濟南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共同舉辦「詩人塞風詩歌作品研討會」, 原文化部代部長、著名詩人賀敬之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會議。著名詩人、作家臧克家、季瑛、蘇金傘、嚴陣、李蕤、張煒等發來了賀詞、賀電、賀信或賀畫。省市有關部門領導、文藝界專家、學者、作家、詩人共60餘人出席,並以此祝賀他從事詩歌創作50周年。
2004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 62周年,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作協聯合舉辦「塞風詩歌研討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吉狄馬加專程赴濟南參加研討。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王鳳勝,省作協黨組書記盧德志,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徐長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良,市政協副主席、市文聯主席吳澤浩和省市文藝界專家80 多人參加研討會。著名詩人賀敬之和夫人柯巖特意為研討會發來一封熱情洋溢的長信,盛讚塞風的詩歌是「時代之音、民族之音、人民之音」。
2004年6月19日晚10點30分,一個彈唱人生的詩人,一個一輩子不斷與命運做著抗爭的詩人——塞風,在濟南與世長辭。
山東師範大學宋遂良教授在塞風追悼會結束後的採訪中說道:「塞風走了,我們這個城市也失去了一位真正的詩人。他跟我們的祖國一起受難、拼搏、奮鬥,他的詩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演變。塞風一直保持著詩人的氣質——開朗、樂觀、有激情,對待新事物總是那麼敏銳。『黃河、長江/我兩行混濁的眼淚』,這使人震撼的詩句,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
陳忠,字明謙。筆名:姬枬,男,1960年出生於濟南,祖籍河北,山東師範大學專科畢業,2007年就讀山東大學作家研究班。九三社員。曾在《金融導報》、《中國婦女報》做過記者、編輯,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散文學會副會長、濟南作協主席團成員、濟南市作協副秘書長。出版個人詩文集《在夜的曠野上》、《讓面孔呈現面孔》(與人合集)、《空中之巢》(與人合集)《二重奏:羽毛一樣輕舞》(兩人集)《漂泊的鋼琴》(獲濟南市政府首屆「泉城文藝獎」文學創作獎)《青苔上的月光》《徐志摩與濟南》《四重奏:濟南的迴響》(四人合集)《濟南往事》(與魏新合著),並在《人民文學》《文藝報》《星星》詩刊《詩選刊》等幾十家國內外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
——————————
喜歡我就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