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6月18日,25萬名步兵、10萬名騎兵以及990架大炮將決定整個歐洲大陸的命運,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歐洲的小戰場上,一個叫做滑鐵盧的地方。滑鐵盧戰役進行四個小時之後,兩支龐大的軍隊終於展開了殊死決戰。1.2萬名法國騎兵向英國戰線發動了歷史上聲勢最浩大的一次騎兵衝鋒,聯軍部隊迅速擺開了英國步兵方陣,其實這些方陣就是密密麻麻的刺刀,他們能否抵擋這次聲勢浩大的衝鋒呢?一代戰神拿破崙為何會兵敗滑鐵盧,沒有東山再起,重振法蘭西帝國的榮耀呢?
拿破崙大帝
早在十年前,1805年,拿破崙就開始不斷擴張法蘭西帝國的疆域,他衝鋒徵戰,所向披靡,幾乎控制了整個西歐。然而,在徵戰俄國時,拿破崙遭遇了慘敗,儘管他擊潰了俄國軍隊,但他無法抵擋俄國的寒冬。到1814年,反法聯軍俘虜拿破崙,恢復了法國的君主制,並將這位落敗的皇帝流放到地中海的一個小島上厄爾巴島上,歐洲和聯盟國都以為拿破崙·波拿巴大勢已去,但是,他們錯了,1815年4月,一條消息傳到巴黎,拿破崙·波拿巴從島上逃走了。拿破崙先前的將軍米歇爾·內伊元帥率領一隊法國軍團,前去追捕拿破崙,萬一不行,就幹掉他。
拿破崙踏上法蘭西海岸後,隨即向巴黎進軍。準備捲土重來的拿破崙身邊只有一小隊人跟他前往流放地的禁衛區,而見到米歇爾·內伊的時候,拿破崙展示出了曾經的威武和霸氣,士兵們並沒有朝曾經的皇帝開槍,然而,內伊和他的部隊本是去抓捕拿破崙,但是最後卻被策反,他們又重新跟隨拿破崙,走向了曾經的路。有意思的是,所有前去奉命抓捕拿破崙的軍隊,最後都歸順了拿破崙。
拿破崙被流放時期的法國皇帝
不出三個星期, 拿破崙就重新佔領巴黎,獲得了整個法國軍隊的誓死效忠。歐洲各國立即再次聯合起來,對付這位復闢的法蘭西皇帝。英國、奧地利、普魯士、還有俄國,都宣戰了,但是這些國家不是對法國宣戰,而是他們僅僅是向拿破崙·波拿巴一個人宣戰。
打敗拿破崙的將領是誰,他們有何過人之處?
在布魯塞爾一位名叫亞瑟·威爾斯利的英國人(威靈頓公爵)奉命率領一支火速召集起來的聯軍將拿破崙趕下臺。
身為統帥,威靈頓和拿破崙的風格完全不同,威靈頓出身貴族家庭,性格非常專橫,他絕對不是那種脾氣溫和、詼諧的軍人,並且,他不喜歡自己統率的下級軍團,而且成天管他們叫「渣滓」。威靈頓一直覺得,這些人沒有什麼戰鬥力,但他在戰術上卻很有一套。他很關心軍隊的福利,因此,手下人很敬重他。
拿破崙帝國
與他相反,拿破崙非常尊重他手下的士兵,因此也換來了士兵們對他無比的忠心,快死了的人看見他過來,也會高呼一聲「皇帝萬歲」。
他們倆最大的不同,還是表現在作戰方式上。拿破崙是一位善於進攻的高手,但是,他遇到的對手威靈頓卻是一個防守型的軍事天才。
威靈頓公爵
與英國聯合作戰的,是德意志帝國的首要諸侯國普魯士王國。統領普軍的,是年長的陸軍元帥各部布呂歇爾伯爵,滑鐵盧戰役爆發時,布呂歇爾已經72歲高齡,但是對於女人和美酒還很感興趣。
一天,他收到了拿破崙的一封信,信中提出要求講和,布呂歇爾卻態度強硬。1815年的時候,拿破崙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開戰。因為,他還沒做好準備。6月,威靈頓和布呂歇爾整兵備戰,布呂歇爾率領12.5萬普軍士兵駐紮在布魯塞爾東部,而威靈頓則率領一支由英國和荷蘭僱傭軍團組成的約10萬多人的軍隊駐守在比利時海岸附近。兩支軍隊準備匯合起來,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巴黎進軍。
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
普魯士的一股小部隊潰逃,為何卻成為滑鐵盧戰役的X因素?
拿破崙被迫退守一隅,布魯塞爾北面有威靈頓的軍隊,而普軍就在附近。拿破崙一貫的作戰理念就是以攻為守,當時,拿破崙決定採取攻勢,從法國邊境進入比利時,然後發動進攻。
為了趕在威靈頓與布呂歇爾的隊伍到比利時之前發動進攻,拿破崙下令部隊急行軍。他率領著13萬大軍向北挺進,準備分頭擊破兩支反法部隊。他計劃集中大部分乃至全部兵力對付一支敵軍,把他們徹底打垮,然後重新集中兵力對付另一支敵軍。
在逃出流放地的第一個軍事行動中,拿破崙採取的策略是魔術般地將敵軍分頭擊潰。1815年6月16日,他的先遣部隊將一小隊普軍孤立後並發動攻擊,到大批法國援軍趕到,普魯士軍隊已迅速潰敗。
復闢後的法軍
拿破崙首戰告捷,普魯士軍隊全線撤退,拿破崙見狀,以為這一仗已經打贏了一半,隨即下令留三分之一的人繼續追擊潰逃的普魯士軍隊,其餘兵力出發對付英國。他親自坐鎮,率領重組起來的軍隊,向比利時威靈頓戰場進發。
威靈頓是一個以防守著稱的健將,他打仗很講究謹慎,現在既然拿破崙攻過來了,他首先考慮的問題是防守的位置問題。經過反覆考量,最終,威靈頓選中了一個名叫滑鐵盧的小村莊南邊的一個戰場。
滑鐵盧戰場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本來有機會取勝,卻最後為何兵敗垂成?
選擇滑鐵盧作為戰場的原因
滑鐵盧戰場其實是一個寬闊的東西走向的峽谷,聯軍駐紮在峽谷北邊,跟他們正對著的,就是拿破崙的法軍大部隊。威靈頓選擇的作戰地點,正好在山坡背後,這樣他就可以避開法國炮兵的火力,同時,還能防止法軍直接偵查聯軍的情況。除此之外,威靈頓還有一個巨大優勢,他熟悉戰場地形,並且很清楚該如何防守。威靈頓預計,法軍會在五小時全線出擊。但出乎意料的是,法軍遲遲未動。拿破崙的兵力比英國聯軍多三萬人,而且都是精兵,供給情況也非常充足,這讓威靈頓一時間摸不清套路。
滑鐵盧地形
滑鐵盧戰役首戰告捷
當時,一連下了好幾天雨,地上太溼,騎兵的靈活性和對部署大炮的能力自然也受到了限制。拿破崙很清楚,這樣的戰場情況將有利於防守一方,若法軍貿然進攻將很難取勝。如果拿破崙等地面幹後再進兵,軍隊的戰鬥力也許會更強,但潰逃的普魯士軍隊就會乘勢捲土重來與威靈頓匯合。
對於拿破崙推遲開戰時間的舉動,歷史學家們已經爭論了數十年,儘管有人認為,泥濘的路面是主要因素,但也有一些人持不同觀點。有觀點說,拿破崙在後來的軍事生涯中,的卻是顯得有一點優柔寡斷,到滑鐵盧戰役爆發後,他很久都沒打過仗,當時的拿破崙已經喪失了銳氣。
雙方兵力部署
然而,外界鮮為人知的是,促使拿破崙推遲開戰時間還有個重大原因,那就是疾病。拿破崙一直對外界隱瞞自己的身體狀況,實際上,他當時得了嚴重的垂體疾病,他有痔瘡、胃病,所以,他當時差不多整個晚上都嘔吐不止,睡眠質量極其糟糕。每天早上,拿破崙其實是應該躺在醫院,而不是上戰場。
拿破崙拒絕出兵,而此時已經到了午後,內伊將軍開始自行下令法軍出擊。他的第一項命令,是向防守森嚴的一個城堡進攻。威靈頓的防線設在滑鐵盧的一座山坡上,但在防線前方,矗立著兩座城堡,烏古蒙和拉黑聖特,這是威靈頓用來對付拿破崙的兩個重要關口。
壁壘森嚴的城堡上駐守的軍隊和射擊手,正阻止法國軍隊從地面發動進攻。威靈頓就是拿這裡當擋箭牌,這樣,法國軍隊朝他們撲過來的時候,就必須先把烏古蒙和拉黑聖特拿下。這兩處農莊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部署一些射擊手,就可以阻止法國軍隊從開闊地面發動進攻,這樣法軍就只能呈縱隊進軍,威靈頓就可以乘機讓炮兵轟炸他們。
在內伊的指揮下,四個步兵團開始向烏古蒙城堡進兵,如果攻佔,英軍的左翼防線將失去防守,城門大開。首次烏古蒙戰役,以法軍潰敗告終,但這僅僅是個開始,威靈頓希望普魯士軍隊能夠對自己馳援,這樣才有必勝的信心。
進入僵持階段
拿破崙知道戰役開始的消息,並沒有責備內伊,而是希望用大炮,對城堡打開一個口子。80門大炮發出的實心彈撕開了英軍防線,但是威靈頓卻下令英軍不許回擊,他要節省每一發炮彈,用來防備法軍的騎兵靠近防線。
此時的布呂歇爾已經整合軍隊,準備北進,趕去和威靈頓會合。在滑鐵盧戰役開戰前的幾小時中,陣亡人數超過500人。在大炮延伸以後,拿破崙隨即命令軍隊,向山坡進攻。在開闊的地面上直接向地方進軍,這種戰略其實有點可笑,但是,當時的槍炮技術只有在近距離交戰時才能發揮作用。
戰役中的士兵
拿破崙命令軍隊向敵軍發動直接衝刺,目的在於將威靈頓的軍隊一分為二,使其瓦解。每支縱隊橫向150人,縱向24人,共計3600人,這支大軍兵臨城下的目的,是在氣勢上壓倒敵軍。而英軍則排成橫隊,一字排開。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英軍佔據優勢,因為英軍只有兩排一字型縱隊,他們的每個人都會肆無忌憚的開槍,並且命中目標。
英軍戰線憑藉火力優勢擋住了法軍縱隊的進攻,不久,法國軍隊便無法向前推進,英軍在騎兵隊的援助下成功發動反攻,使拿破崙的軍隊被迫撤退到自己的陣線。雙方雖損失數千人,但是第一次的交鋒中卻都一無所獲。
戰場上橫屍遍野
拿破崙意識到,如果不首先拿下拉黑聖特城堡,自己就無法掌握戰局,因為中路非常重要,這也是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的策略。450名埋伏在拉黑聖特的槍手,將要面對2000多步兵旅的進攻,他們的優勢在於火力裝備(來福槍),而四個小時以後,法軍也沒有拿下拉黑聖特據點。
與此同時,內伊率領騎兵團浩浩蕩蕩的向英軍陣地發動衝鋒,在內伊看來,英軍撤退了,實則,英軍為了躲避法軍的炮火,而是退後到了山坡後面。英國炮兵的榴霰彈射向了法國騎兵,而英軍為了防止騎兵突破,組成了方陣,其實是刺刀牆,這是對付法軍騎兵的一個重要砝碼。而從生物學上說,戰馬看到了刀尖,就不會往上衝,這就是方陣的作用。
大炮配合著法軍騎兵,對英軍方陣進行了數次衝鋒。而英軍也是嚴防死守,不給法軍一點機會。陷入僵局的滑鐵盧戰役,其實非常有利於威靈頓,因為他還有一個幫手,那就是布呂歇爾。而另一方面,拿破崙再一次下令法軍攻破拉黑聖特據點,而最後,法軍攻破了城堡,只有42名士兵從城堡裡突圍。
英軍方陣
拿破崙兵敗
而到了黃昏,拿破崙發現有一支部隊朝著自己的方向來了,他以為是派出去追擊布呂歇爾的部隊趕回來了,而威靈頓希望,這支部隊是布呂歇爾的普軍。實際上,這支部隊就是布呂歇爾的普魯士軍隊,這正是威靈頓需要的。
但是對於拿破崙來說,首先要穩住士氣,所以就向士兵宣布,這支趕來支援的軍隊其實是法軍。他命令自己的軍隊直接向英軍出擊,卡住普魯士援軍到來的時間。而威靈頓下令,手下軍隊在山坡後面臥倒,同時在大炮中裝備雙線榴霰彈炮彈(實際上跟槍筒差不多)。法軍的禁衛軍團在受到英軍的進攻後並未退縮,在臨近山頂時,槍炮聲想了起來,1400個臥倒的英軍步兵站了起來,這種轉變給法軍帶來了滅頂之災,並讓英軍發起衝鋒,法軍大敗,此役之後,拿破崙帝國徹底消亡了。
滑鐵盧戰役
結束語
軍事天才拿破崙
戎馬一生的梟雄拿破崙本來可以東山再起,但卻輸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子手裡,從戰略戰術來說,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有著直接的原因。
內伊是一個有膽識的軍官,但卻沒有戰略眼光,從全局看,拿破崙認為的「天時」並不利於法軍作戰,且是從山地向山坡進攻,更加不利於騎兵的發揮
拿破崙沒有抓住突破拉黑聖特的黃金時間,在這個時間內,對山頂的英軍發動突襲,可以直接扭轉戰局,而不是等待所謂的「援軍」
客觀上來說,雖然英軍人數不及法軍,但是,技術裝備卻略高於法軍,並且使用了「一字型」縱隊和專克騎兵的方陣戰略
當然,從現在來看,滑鐵盧戰役依然有其可借鑑之處,說它是一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也不為過,但是此役以後,法蘭西帝國的皇帝從此消失,統治西歐的戰神也成為了歷史的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