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名為「胖子」和「小男孩」。這是原子彈的第一次使用,它的巨大威力震驚了世界,也直接導致了日本投降,結束了二戰。然而,這種武器在當時並非沒有其他國家在研究,納粹德國就是其中之一。德國的科學界在上世紀初可謂是群星熠熠,光是物理和化學方面就有不少德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要想研究原子彈可謂是信手拈來的事,可為什麼德國最後沒有製造出原子彈呢?原因如此簡單。
因為納粹的暴行之一就是種族清洗和迫害,尤其是對於猶太人。而在當時的德國,有不少優秀的科學家都是猶太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為了躲避迫害選擇了離開德國,其中就有愛因斯坦,他就遠涉重洋來到了美國。經歷了一部分人才流失的納粹政府,把研究原子彈的重任交到了一位優秀物理學家——沃納·卡爾·海森堡身上。
海森堡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和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曾經被評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之一,在微觀粒子運動學和力學領域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樣一位優秀的物理學家,本應該同其他同仁一道掙脫納粹的控制,為人類的解放事業作鬥爭,然而他懷著對德國科學的一顆赤忱之心,終究還是留在了祖國。他的恩師,同為物理學大師的玻爾曾經邀請他到丹麥同他一起工作,但海森堡拒絕了,此事也造成了他們倆之間一生的隔閡。
然而後世的我們知道,納粹德國於1945年投降,在此之前並沒有發明出原子彈,第一個發明出原子彈的是美國。所以為什麼擁有優秀科學家的德國研究失敗了呢?原來,海森堡在帶領團隊進行原子彈的研究幾個月後,向德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但其中的一個數據出現了致命錯誤。報告中稱,製造一顆原子彈需要幾噸鈾235,這當時的世界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於是,納粹就把這個計劃擱置了。
事實上,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製造一顆原子彈只需要幾公斤的鈾235就足夠了。有說法稱,作為著名物理學家的海森堡是不可能反這種低級錯誤的,就算他本人一時疏忽,他手下還有龐大的研究團隊,不可能沒人發現。所以,他這樣做是因為在心底無法接受納粹的暴行,而選擇了故意欺騙。不過這種說法也有漏洞,因為海森堡在看到美國製造出原子彈的新聞時也非常驚訝,並不像是意料之中的樣子。
海森堡本人在戰後也曾經表示過,他確實為納粹德國研究原子彈製造了一定阻礙,但這種說辭可能也只是為了給自己開脫。事實無法改變,許多事情的真相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被掩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中,時時提醒著後人要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