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2020-12-26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56:50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Heebal Kim、英國愛丁堡大學Olivier Hanott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2020年9月28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通過對代表主要牛群的16個品種的172頭非洲土著牛的全基因組序列分析,研究人員確定了大約750–1050年前的普通牛與本土牛混種事件,該事件塑造了如今非洲之角的牛群基因組。研究人員在雜種動物中發現了16個與非洲環境適應相關的基因座,並顯示出普通牛或本土牛的大量特徵。這些包括與免疫、耐熱和繁殖相關的基因。

 

此外,研究人員在非洲普通牛中鑑定出一個高度不同的基因座,並推測該基因座與錐蟲耐受性相關,且存在於錐蟲病感染地區的雜交牛中。

 

這些發現表明,過去的普通牛和最近的本土牛雜交種衍生的遺傳資源是非洲畜牧業目前成功的根源。

 

據了解,畜牧業在非洲人類的生計中起著核心作用。然而,其成功的遺傳史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mosaic genome of indigenous African cattle as a unique genetic resource for African pastoralism

Author: Kwondo Kim, Taehyung Kwon, Tadelle Dessie, DongAhn Yoo, Okeyo Ally Mwai, Jisung Jang, Samsun Sung, SaetByeol Lee, Bashir Salim, Jaehoon Jung, Heesu Jeong, Getinet Mekuriaw Tarekegn, Abdulfatai Tijjani, Dajeong Lim, Seoae Cho, Sung Jong Oh, Hak-Kyo Lee, Jaemin Kim, Choongwon Jeong, Stephen Kemp, Olivier Hanotte, Heebal Kim

Issue&Volume: 2020-09-28

Abstract: Cattle pastoralism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human livelihood in Africa. However, the genetic history of its success remains unknown. Here, through whole-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of 172 indigenous African cattle from 16 breeds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in cattle groups, we identify a major taurine×indicine cattle admixture event dated to circa 750–1,050yr ago, which has shaped the genome of today’s cattle in the Horn of Africa. We identify 16 loci linked to African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s across crossbred animals showing an excess of taurine or indicine ancestry. These include immune-, heat-tolerance- and reproduction-related genes. Moreover, we identify one highly divergent locus in African taurine cattle, which is putatively linked to trypanotolerance and present in crossbred cattle living in trypanosomosis-infested area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combination of past taurine and recent indicine admixture-derived genetic resources is at the root of the present success of African pastoralism.

DOI: 10.1038/s41588-020-0694-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94-2

相關焦點

  • 中國人起源非洲?許昌村民挖出10萬年前「寶貝」,打破非洲起源說
    我們成為人類的自豪感,也不斷讓我們探尋自己的起源。非洲起源說一直都是較為強有力的學說,跟它齊頭並進的還有多地區起源說,非洲起源說的支持理論不僅從基因中得出甚至還有現代人結構學和語言學,許多歐洲學者還提出了中國現代人也是起源非洲。
  • 發現了12萬年前的足印,人類起源方式確定?我們其實來自非洲
    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在沙烏地阿拉伯半島的一處古老湖泊遺址中發現了7個古人類的足印化石。 這7個人的足印距今已經有12萬年的歷史,而這些足印的主人、以及它們要去的地方,揭示了現代人類的起源方式。
  • 蛋白基因組又一力作:揭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分型及治療靶標
    在所有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中佔比75%左右的HPV陰性群體擁有獨特的分子特徵及較差的臨床預後,而對其系統性的分子層面研究缺仍然相對較少。 近日,來自貝勒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國際著名期刊Cancer Cell上面發表重要研究,其中Steven A. Carr也是作者之一。
  • 科學家稱祖先亞當夏娃同時生活在非洲(圖)
    據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稱,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應當同時生活在非洲地區,但他們卻從未相遇。  科學家最新研究稱,人類最早的祖先;亞當和夏娃;曾同一時期生活在非洲大陸,但是他們卻並非相遇結合在一起  之前認為近代男性和女性人類的祖先——;Y染色體亞當;和;線粒體夏娃;,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期。
  •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20:08:49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Kvan Birsoy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內功能基因組學揭示了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 科學家發現它獨特的基因機制,章魚可能不是地球生物而是外星生物!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世界上擁有大腦基因組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在人類的大腦裡面大概擁有20000-25000組基因,擁有更多的基因意味著可以承載的信息更多,大腦承載信息能力越強那麼就越聰明,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人類只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之一,而不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這個「之一」就說明人類並非地球上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難道還有比人類大腦基因更多、更聰明的生物?
  • 中國科學家成功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肺腺癌病理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又往前邁出一步。北京時間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該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對肺腺癌開展了大規模、高通量、系統性的全景蛋白質組學研究。
  •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5:32 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Daniel F.
  • 非洲沙漠出現奇怪現象!科學家經過分析,揭示了一個3億年的秘密
    在世界上有不少地方都曾出現過一些奇特的景象,就比如非洲最古老的納米比亞北部沙漠,曾引起不少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在經過一系列的勘測調查後,似乎解開了一個隱藏3億年的秘密。當時兩位地質學家在穿越這個沙漠時,在這裡發現了一種奇怪形狀的山丘,這才有了一個很大的發現。非洲古老沙漠納米比亞這座沙漠形成於八千萬年前,以鮮豔紅色聞名於世,甚至一度被世人稱為「不毛之地」。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研究對分布世界各地的15種代表性牛品種(國內6、國外9種)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了整合比較分析近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Cell亮點:Steven Carr團隊報導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
    肺癌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而蛋白質組是精準醫學的新趨勢。Cell主刊上罕見的三篇連發,充分體現了人們對這個領域的重視以及普遍的關注。 文章發表後,我們做了第一時間的跟進報導(Cell三連發:臨床肺癌蛋白質組新突破,華人科學家再攀高峰)。
  •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7:41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系Paola Picotti課題組取得最新進展。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大、小熊貓趨同演化遺傳學機制
    然而,偽拇指形成的分子機制一直難以揭示。 為揭示大熊貓和小熊貓形態性狀和生理性狀趨同的遺傳學機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對小熊貓全基因組進行從頭測序、組裝和注釋,並通過補充測序對大熊貓基因組進行了重新組裝,組裝質量比之前版本有了較大提升。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木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之唯一
    木豆(Cajanus cajan),蝶形花亞科木豆屬灌木,作為一種投入低的熱帶豆類糧食,對亞洲、非洲及拉美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供應和營養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全世界廣泛分布著1000多份木豆種質,文章選取8個重要區域的292份代表材料,利用重測序技術在全基因組範圍內對重要農藝性狀關聯的候選基因進行研究。1.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原標題: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新知蚤目(俗稱跳蚤)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生物,但是科學家對它卻非常感興趣,因為跳蚤與其它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千萬年前,變色龍從非洲大陸漂洋過海,來到馬達加斯加
    變色龍是一類獨特的蜥蜴,舌頭可快速伸展,尾巴能張開,眼睛彼此獨立可以單獨轉向。最重要的是變色龍會變色,讓變色龍能夠在險象環生的環境中躲過天敵。這是藍色蜥蜴變色龍。而變色龍最多的地方是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佔了全世界變色龍一半的物種,可以說馬達加斯加是變色龍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