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棉花的染色體特徵和種間基因組差異的分布。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其中,陸地棉和海島棉被馴化成為栽培種,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是野生種。

但是受制於四倍體基因組本身的複雜性和基因組測序技術,這五個種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一直以來未被精確揭示。

為深入解析棉花的進化規律並發掘野生棉種的優異基因,該研究綜合利用二代(Illumina)和三代(Pacbio)測序、染色質高級結構捕獲(Hi-C)技術,構建了所有五種異源四倍體棉花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

這項研究發現,這五個種的形成是單一起源,並歷經了20~60萬年的自然演化,逐漸形成五個棉花種。其中,陸地棉和海島棉經過8000年左右的獨立人工馴化,成為最主要的栽培棉花。這意味著,在8000年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類祖先,幾乎在同時馴化了這兩個棉種。

該研究還發現,不同棉種在150萬年的雜交、多倍化和進化過程中,基因數量和排列結構並沒有非常顯著的變化。而在8000年左右的人工馴化過程中,陸地棉和海島棉的纖維長度和品質等發生了顯著改變。

研究揭示,雖然陸地棉和海島棉是獨立馴化,但馴化促使兩種栽培棉花的纖維發育基因共表達網絡趨向一致。這表明,即便身處兩地,人類祖先卻巧合地優化出了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從而使得這兩種栽培棉的纖維長度增加,顏色也發生了改變。

一般來說,基因重組率低,會影響育種效率。此次研究揭示,多倍體化通過改變表觀遺傳修飾水平抑制遺傳重組率,而這種重組抑制可以通過種間雜交克服。也就是說,種間雜交可以重新激活基因重組率,進而提高棉花育種的效率。

此次成果首次揭示了五個多倍體棉花進化和馴化的遺傳和表觀遺傳規律,同時為通過種間雜交、表觀遺傳育種和基因編輯改良棉花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特有的基因組資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14-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揭秘第一個造訪太陽系的「天外來客」—新聞—科學網
    揭秘第一個造訪太陽系的「天外來客」
  • 淺談生物中的「三倍體」和「多倍體」
    圖② 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三倍體就是細胞內含有三個染色體組,四個染色體組即四倍體,以此類推,統稱多倍體。以無籽西瓜為例說明:普通的西瓜是二倍體,用秋水仙素處理之,可使其染色體組加倍而成四倍體;四倍體西瓜和二倍體西瓜雜交,得到的種子就是三倍體。這批種子育成的西瓜植株即是三倍體西瓜,因有三套染色體組,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聯合紊亂,不能形成正常的種子,故而「無籽」。
  • 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地跟蹤早期心臟形成—新聞—科學網
    小鼠胚胎心臟初期圖像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 近日,研究人員在單細胞解析度上繪製出了小鼠胚胎心臟起源的圖譜,幫助確定了在發育初期構成心臟的細胞類型。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研究人員認為更好地了解它的起源有助於為再生心臟治療提供信息,也可以提高我們對先天性心臟缺陷的認識。 圖譜展示了一個老鼠胚胎心臟剛剛開始形成的階段。在初期,這些細胞排列成典型的新月形,並且已經表現出緩慢有節奏的收縮。隨著發育,圖中綠色、紅色和品紅代表了構成心臟的不同區域。胚胎期的心臟在這個階段被描述為「線形心臟管」,並可以看到心室開始形成和成形。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員牟玉蓮介紹,豬體細胞克隆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體細胞遺傳物質獲得完整動物個體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育種新材料創製、醫學模型構建、豬基因功能研究、優質種畜繁殖以及瀕危種質保存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但該技術還存在著克隆胚胎發育能力低、克隆技術效率低等問題。
  • 物種進化的「龜兔賽跑」—新聞—科學網
    其中一個主要難點是,目前的生物多樣性模式是由起源和滅絕決定的,雖然人們可以通過研究現存的生物多樣性推斷起源率,但要闡明滅絕的作用則非常困難。 此外,地球上曾經生活的生物中99%以上已滅絕,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話題四【葉詩文與《自然這看似無關聯的兩者卻因為一篇頗具爭議的新聞報導而一同捲入輿論漩渦。科學網在第一時間發出倡議:徵集海內外籤名以抗議這篇刊登在《自然》雜誌上帶有偏見的報導,同時,包括科學網博主饒毅在內的諸多華人科學家與海外留學生一道,從深刻的政治背景以及專業的科學角度發出了有力、有理的抗議,最終《自然》雜誌道歉。
  • 向駱駝學習—新聞—科學網
    實驗結果表明,與單層水凝膠層相比,這種雙層凝膠的有效冷卻時間是原來的5倍,即達到250個小時、約10天的冷卻效果。 目前,為了擴大應用範圍,研究者還在努力讓這種材料的擴展性增強。未來,這種材料可能不僅僅能用於食品和藥品的冷卻乾燥,還有望用於體積更大的建築物,以降低其能耗。
  • 北京應用數學研究院將落戶懷柔科學城 —新聞—科學網
    1月6日,北京懷柔區五屆人大六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召開。
  • 脂肪小滴也是抗菌利器—新聞—科學網
    在人類和病原體數百萬年的鬥爭中,細胞並未坐以待斃。 Parton研究小組對小鼠和人體細胞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近日在《科學》發表文章稱,脂滴攜帶一系列參與免疫反應的蛋白質。當危險的細菌進入細胞時,後者會釋放化學警報信號,激活脂滴上的免疫蛋白,從而殺死接近脂滴的任何細菌。
  • —新聞—科學網
    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新聞—科學網
    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了細胞自噬可通過調節細胞內源活性氧的水平進而影響由TSLP介導的相關炎症反應。 這一研究發現不僅完善和豐富了對環境汙染物影響花粉過敏相關機制的理解。大氣汙染一方面可增強花粉過敏原的免疫原性,加劇過敏病症的表型;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激發細胞自噬進而緩解和降低花粉過敏性肺炎病症的發病率。這為花粉過敏病症的預防和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支撐。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第三個是TOI 700d,它每37天繞恆星運行一周,距離足夠遠,可以到達恆星宜居帶的要求。 天文學家已經知道這顆行星的大小是地球的1.2倍。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遙感地球脈動—新聞—科學網
    全面布侷促動多點開花 7年來,「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突破了大範圍高動態遙感信息提取相關理論、系列模型和關鍵技術,實現了全球範圍的土地覆蓋精細分類製圖、大豆主產區面積產量監測、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陸表水體環境狀態評估、植被螢光與海洋波浪成像遙感監測、遺產地和重大災害監測等,創建了適應空間大數據展示分析應用的新一代數字地球科學平臺,集成了遙感信息模型150種,匯集了21大類310個多源異構資料庫
  • 首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發布—新聞—科學網
    CitGVD V1.0包含了來自內部測序項目和公共資源的346個種質的1493258964個高質量基因組變異位點和84個表型數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38-019-0234-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龍宮」啥顏色 「隼鳥」來揭秘—新聞—科學網
    因此,科學家希望通過分析採集到的「龍宮」樣本,了解太陽系形成以及內行星的起源和演化,尤其是揭示生命起源。 Morota團隊及合作者分析了隼鳥2號在「龍宮」表面進行的樣本收集工作及其傳回的數據。研究人員通過對著陸圖像和對地表顏色的全面觀察,研究了取樣位置周圍和整個「龍宮」表面的地層學特徵。 隼鳥2號的推進器在著陸後立即「攪動」了由紅色物質形成的暗細顆粒。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臺灣峽谷中段存在多期第四紀形成的塊體沉積搬運體系,表明臺灣峽谷中海底滑坡的頻繁發生,並造成臺灣峽谷中段側壁呈現出高度和坡度的不對稱現象;在中段西南側堤岸發現有濁流水躍形成的沉積物波;在峽谷下段發現大量的濁流強烈侵蝕造成的瀑布池。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這是全國首個將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段樹民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加強腦科學和腦醫學人才培養有其迫切性。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鼠兔挖洞築窩能疏鬆土壤,加速水分下滲,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其糞便是草原很好的肥料。更重要的是,高原缺乏樹木,鼠兔洞穴成了昆蟲、蜥蜴和鳥類的棲身之所。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冬季,小型哺乳動物非常稀缺,鼠兔不冬眠,幾乎成為了狼、藏狐、熊、獵隼等所有食肉動物的食物。
  •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了解到,「大零號灣」布局四大主導高科技產業,涵蓋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新材料領域,建設全球科研創新區、新興產業引領區、現代商業與文創教育服務區、高品質國際生活社區4個功能區,打造「零號灣」「創想600」「中法創新園」等標杆性的雙創空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