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關注本帳號
約46分鐘,建議wifi觀看,共4集,這是第一集。
第1集:為死亡做準備
第2集:家人的態度
第3集:對孩子說什麼
第4集:相繼離世
這個充滿溫情、勇敢、不言退縮的節目,探索了五個被診斷為絕症、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的病人的恐懼和希望。他們被聚在一起,共同度過了四個難忘的周末,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去,這是他們最後的寶貴時光。在專家的幫助下,他們交流關於痛苦、宗教信仰和來世的想法和情感。在同一所房子裡,他們有機會對彼此以及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分享關於葬禮、遺產和來世的想法。死亡影響著每個人,但人們很少談論這個話題。這部引人深思的系列片以負責任的方式挑戰這個主題,以公開、誠實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困難的問題。
我死前的最後一個夏天。
一句看上去很傷感很悲傷的一句話。
是的。
很悲傷,但也很溫暖。
在大多數逃避面對死亡這個課題的人中,最大的惰性就是因為抗拒所以假裝不存在,可是,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公平的事情,可能就是死亡了。
我們逃不掉,我們不想面對,我們苟且的活著,用大量的精力去恐懼,所以我們痛苦,這是大多數人所面對的一個過程。
可是,面對,真的比逃避更難嗎?
在這部紀錄片裡,最感動我的是他們面對死亡的勇氣,我知道很難,真的很難。我陪伴了這樣的病人近10年,我太明白說理解容易,真的理解太艱難,說離別容易,真的撒手太難。而他們放棄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共同來到這個莊園,來談論死亡,來理解自己,來告別人間,來療愈創傷,來彼此陪伴,面對鏡頭,說出自己的恐懼和軟弱,是他們對自己最好的詮釋。
他們談到安樂死,醫務社工說他不認同,病人激動的反駁,「不要說你理解,你身上沒有癌症,你沒有資格理解。」
這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中最大的癥結所在,並不單純指我們與病人,我們太想當然的說出「我理解你」,可是,你拿什麼去理解?我們能做的只是一個字:在。只是我在,除了我在,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所以我拒絕讚揚,是因為理虧,因為什麼都沒有做過,只是,在這裡。
我沒有對死亡司空見慣,我也沒有對死亡沒有恐懼,漠然,我並不認為是理解生命的一種方式,但或許是保護自己的方式。我相信人永遠是害怕死亡的,無論活到什麼時候,仍然是沒有活夠的,我只是,不再害怕我的恐懼,有能力和我的恐懼在一起。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離對於死亡的恐懼,那我們面對它是為了什麼?
為了不和恐懼為敵。
為了不為難自己。
為了當死亡有一天來臨的時候,仍然有生而為人的姿態和告別它的尊嚴。
後來,我明白,我們永遠都無法為死亡做好足夠的準備。
就像我們永遠不會覺得錢多,即便為已經去過那麼多地方,可是為還想看更遠更廣闊的遠方,即便我已經和親人朋友告別過了,可我依然還想再多和他們在一起多一天,再多一天,即便我已經完成了很多願望,可是我永遠遺憾,就像天際美景,總是想拍更多的照片,縱使每一張都差不多。
可是我們仍然需要做準備。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讓遺憾少一點,再少一點,走的時候美麗一點,再美麗一點,天各一方的時候,有尊嚴,有姿態,留在這裡的人,可以少一點痛苦,微笑更多一點。
這就是,死亡教育的意義。
好好的活,好好的死,好好的告別,好好的離開,有一天,再與今生相遇的時候,可以美好的懷念。
片中,他們與孩子談論死亡,小孩說,我不喜歡死這個字,媽媽說,那你找一個其他你喜歡的詞來代替。小孩說,媽媽快要巧克力(死)了。
其實我們都活在概念裡,定義裡,我們給一件事一個概念,我們相信它是這樣的,它就變成了這樣,可是,死亡,誰都不知道是怎樣的,所以,我用平等的姿態和它在一起,我常常會夢到一個幻象,有一天,我真的死了,到了一個地方,然後笑出聲來:哦原來死亡是這樣,我們用了那麼多的精力去害怕它。
很多人在親人離開都會有很多年的一個創傷期,其實,正常的創傷期應該是一年,多年的累積是我們並沒有安全的度過哀傷期,也不是用了那麼多年之後哀傷就過去了,而是被掩蓋了,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事還會重複之前的路,而所有的創傷大抵都離不開一點:遺憾。他活著的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陪伴,包圍在我們身邊的都是欺騙、隱瞞、猜測、偽美好,什麼是偽美好?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都假裝一切會好的。很多話沒有說,很多事沒有做。
他們與伴侶相依相守,不迴避死亡,他們在用一種方式讓離別有機會更接近美好。
如果在親人生前,我們做了所有能做的,陪伴,完成遺憾,和他說一些真心話,他想說的那些話,他離開,縱使還是會難過,但是痛苦的成分應該是少了很多吧,所以,如果說真的能做什麼減少痛苦,就是真實的面對病人,進入他的內心,沒有欺騙和隱瞞。
我知道,很多時候的欺騙和隱瞞,不是欺騙他,是欺騙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一切。
當一個朋友在你面前哭,你會說,別哭了,一切都會過去的,但是,當你說「別哭了」的時候背後是什麼?與其說你在安慰他,不如說你在制止他。你無法接受一個人在你面前哭。
我也是用了很多年才可以做到,當一個病人問我,我的生命是不是已經走到頭了的時候,我可以很平靜地說,是的。
去承認殘酷的真相,的確很難,最難的是你要做好準備才可能讓他人受益,所以這是我為什麼一直說,我們一定要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你自己準備好,在你面對病人的時候你才能坦然的說,是的,你才能鎮定自如的面對他的創傷做到「只是在這裡」,什麼都不做,不掩蓋,不隱瞞,不評價。
在朱尼爾過世以後,他的愛人陷入巨大的悲傷中,朱尼爾的前妻約她見面,帶給她一個小男孩,她和朱尼爾的兒子——他幾乎與朱尼爾長得一模一樣,是這個小男孩陪伴她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看到這裡,我哭了。看,人與人的關係可以很獨立,可以不帶恩怨,可以揮別過去,可以這樣簡單與共愛。當時,忍不住說了一句:看人家的前妻,呵呵。
五個病人,他們在一起談論死亡,調侃死亡,分析死亡,是的。雖然他們仍然痛苦,仍然大哭淋漓,但是,他們仍然有面對死亡的勇氣。
我們需要同伴,不是因為他可以拯救我,而是,我們在一起,我們面對同樣一種命運,我們可以彼此依靠,彼此扶持,彼此給彼此上路的勇氣,仿佛死亡並不是一件唯我獨有的事情,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似乎是一起去死亡。
人總是需要出口的,就像病人常常苦惱的,一個健康的人告訴你不要害怕,沒什麼,是很殘忍的,因為我們彼此站在不同的世界裡,你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是諷刺,所以,需要同伴。
這個時候,他們是戰友,共同面對一個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商量的餘地,只能握手言和隨它去的「敵人」,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有一天死去,他們五個來到這裡,就是為了死,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以為是為了經驗生命的快樂、悲傷、無知、奧秘、喜悅、痛苦、成長、災難,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我是誰,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做什麼,然後我要到哪去,帶著怎樣的靈魂和姿態。
而他們來到這裡,是為了更有態度的面對死亡,雖然會哭,會痛,會想念,會不捨得,但是也終將明白,這就是人生,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完成你的功課,做你做不到的事,直面你的恐懼。
人類潛意識裡畏懼的並非身體的死亡,而是對恍惚沒有來過此世充滿了擔憂。而很多人一直在擔心來世,以至於沒有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活著的當下才是唯一真實的最重要的事,縱使來世也很重要,那是來世的事,解決死亡的問題只有一條途徑——好好活著,但你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做好好活著。
點擊「閱讀原文」
加入「遺願清單完成小組」,讓生命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