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只憑一首歌,留名整個香港流行音樂史

2021-02-22 淘漉音樂


達明一派是由劉以達與黃耀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二人流行音樂組合。其中,劉以達主要負責作曲、編曲及樂器演奏,黃耀明擔任主唱,兩人亦擔任專輯的製作人。

△達明一派

有人說:「80年代,達明一派這兩個人是先鋒,30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是先鋒。看這個現狀,50年後他們還會是先鋒。」

 

1984年的冬天,當地下音樂人劉以達在《搖擺雙周刊》上刊登廣告,尋求音樂合作夥伴時,他不會知道他找到的這名電臺DJ,將與他一起組建一支成為日後香港傳奇的樂隊,在港樂歷史地位上與Beyond、Raidas 及太極齊名。

 

但也正因為這一舉動,一支神話樂隊在港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一首最無法被超越的歌在日後誕生。

 

當時,電臺DJ黃耀明與地下音樂人劉以達,一個是天賦異稟的音樂奇才,一個是天生好嗓、老天爺賞飯的歌者。兩人相遇的瞬間便迸發出電光火石。

 

黃耀明的華麗唱腔結合劉以達的硬朗搖滾,形成了獨特的英式中國搖滾風格,一下便打動了香港著名的廣播人俞琤。她把兩個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取組成一個帶有些許波普味道的名字:達明一派。

 

在俞琤的保薦下,「達明一派」順利進入寶麗金唱片公司。

 

從此,劉以達負責作曲、編曲及演奏,黃耀明則擔任主唱。他們的風格結合英倫搖滾、迷幻電音及硬搖滾。

 

1986年,達明一派推出首張EP《達明一派》,半年後,他們推出了第一張專輯《達明一派II》。

 

△首張EP《達明一派》

△第一張專輯《達明一派II》

1987年,《石頭記》問世,連續三周成為本地中文唱片銷量冠軍。

 

美術大師張叔平為黃耀明親手選定長發造型,專輯封面是大氣的黑白色調。林奕華說,「那長發儼如一朵玫瑰標記,走到哪裡,哪裡就沾上豔麗。」

 

後來填詞人黃偉文追憶,平生惟一一次偷東西,就是在地鐵裡偷拿那張專輯的廣告牌。

 

二十年後,他們推出專輯《The Party》,主打歌名為《達明一派對》。

 

三十一年後,有記者問黃耀明,「最害怕歌迷說哪句話?」

 

黃耀明答:「我是你們的歌迷,我好中意你們那首《石頭記》!」

 

仿佛他們自《石頭記》之後便再無金曲,但《石頭記》確實是達明一派知名度最高的一首歌。

 

即便放眼整個香港樂壇,也很難找到一首歌像《石頭記》這樣氣質脫俗。

 

△1987年發行專輯《石頭記》

當時,劉以達將中國民樂小調與電子風格的音樂實驗結合,別具個性。144字的歌詞寫盡《紅樓夢》的離合悲歡,《石頭記》因此入選為香港中文大學「紅學」的課程教材。

 

想當初曹雪芹花了十年時間、寫了幾十萬字,才有《紅樓夢》的傳世經典;而《石頭記》不過四分多鐘長、一百餘字,卻在刪繁就簡中唱出了《紅樓夢》的飄渺悽迷。

 

《石頭記》的美絕無僅有,劉以達的曲、陳少琪及邁克的詞、黃耀明及劉以達的唱宛如渾然天成。

 

△達明一派現場演唱《石頭記》

有人說,只消這一首歌,「達明一派」便足以留名香港流行音樂史。

 

《石頭記》歌詞 

滑動查看完整版

看遍了冷冷清風吹飄雪

漸厚

鞋踏破路溼透

再看遍遠遠青山吹飛絮

弱柳

曾獨醉病消瘦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

樂韻

人獨舞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虛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靨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暖暖變卦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暖暖變卦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

樂韻

人獨舞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虛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靨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暖暖變卦

真真假假

花色香皆看化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暖暖變卦

真真假假

花色香皆看化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暖暖變卦

真真假假

花色香皆看化

 

《紅樓夢》的夢,緣起於寶玉與黛玉的「木石前盟」的情;《石頭記》的韻,卻分明唱著「戀情的無情」。

 

《紅樓夢》裡寫,「好一似鳥投林,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石頭記》裡唱,「紛紛擾擾作嫁/春宵暖暖變卦/真真假假/花色香皆看化」。

 

人生苦短,人心難測,執迷半生也未必如願。與其糾結情與怨,不如將感情裡的汙穢全都看化。

 

《石頭記》的曲調空靈飄渺,歌詞卻將人唱得滄桑而通透。

 

「達」的配樂與「明」的聲音完全融合,樂一起,聲未動,悲涼已從胸口湧來。清冷、迷離、渺遠、無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如一說,「石頭記的偉大在於擺脫了地域的限制,不屬於地理上的任何範疇,遺世獨立,此謂之逸。」

 

她因此將這首歌稱作「逸品」。

 

如果說《紅樓夢》給人的是浩浩長篇的無盡悲嘆與傷感,達明一派的這曲《石頭記》則只讓人哀嘆其篇幅之太短,深情之太濃,映射之太美太悽涼。

 

絕望亦絕美。

 

後來的「達明一派」雖也唱過很多經典歌曲,卻沒有一首能超越《石頭記》。

 

《石頭記》的意境和內涵可以與《紅樓夢》相媲美。這是達明一派定基之作,也是巔峰之作。

 

2012年,達明一派25周年演唱會,便以《石頭記》歌詞中的「兜兜轉轉「為主題。

 

他們的樂隊故事,正如這四字一般。

 

他們1986年出道;1991年,因音樂理念不合分道揚鑣;1996年,樂隊重組卻又再度分開;2004年再度重組;到了2012年,已是第三次相會,幾十年年的迂迴波折令人唏噓感慨。

 

達明一派的三十一年,也是香港發生變化的三十一年。

 

最開始的五年裡,兩人都想證明自己不是沒有對方不行。

 

黃耀明去了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在那裡他認識了林夕和蔡德才,也唱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臺灣民歌《雨夜花》的粵語版《四季歌》,羅大佑風格的《不夜情》都是在那時唱出的。

 

△黃耀明

劉以達則前後組建了兩個樂隊,分別叫達與夢、劉以達官立小學。他也給電影《秋月》、《誘僧》做原聲,憑著後者拿下了當年的金馬獎。

 

△劉以達

一時間,劉以達看起來意氣風發,而黃耀明在臺灣發展得並不好。

 

1996年,香港即將回歸,達明一派在這個時候又開始重組。然而好景不長,樂隊第二年又解散。

 

這時黃耀明和蔡德才等人一起成立了音樂廠牌「人山人海」。他們培養和吸納了梁基爵、李端嫻、早期的陳珊妮等人,推出了Pixel Toy、At17等樂隊,影響頗為深遠。

 

劉以達則成了周星馳電影裡的「夢遺大師」。

 

△電影《食神》中的劉以達

直到2006年達明二十周年,兩人最後一次有實質意義的複合。

 

重組後的「達明一派」,電子風味愈發濃厚,編曲卻交給了人山人海的新銳成員。然而在樂迷心中,達與明始終是最被認可的主心骨。

 

「我們在達明一派的歌曲中,聽到維港的華彩、尖東的海岸,眼前浮現的卻往往是朝陽區失落的『金臺夕照』;是中關村樹影間的廣告燈箱;是在584或307公交車上,隨著車身顛簸而一搖一搖,隔著車窗渙散地進入眼帘的光影。」

都市人猶如「馬路天使」一般自我放逐,達明一派的歌聲安撫著這一顆顆不安的心靈。

 

黃耀明清澈迷幻的嗓音讓人沉醉,不知所蹤。

 

幾年前,湯唯接拍岸西的電影《月滿軒尼詩》,片中她飾演從內地來香港的女孩,糾結於兩段感情,每日步履匆匆於灣仔街頭。

 

湯唯摸不準女孩到底是什麼性格,便寫電郵給導演岸西:這個女孩喜歡聽誰的歌?

 

岸西答:黃耀明。

 

湯唯心領神會。

 

△黃耀明

林夕曾在雨夜睡不著覺,給黃耀明打電話,黃耀明說,睡不著,那你去寫歌詞呀。林夕乖乖地放下電話去填詞。

 

林夕寫,「令今生不愛我的人,子子孫孫流傳著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

——《滾滾紅塵》

 

夕爺還在自己的代表作專輯《林夕字傳》出版時,第一首便安排了黃耀明的《春光乍洩》,最後一首的位置也留給他的《下一站天國》。

 

中間王菲、楊千嬅的原唱歌曲統統被拿掉,全部換成了黃耀明的翻唱版本。

 

△《林夕字傳》

 黃耀明說:

「我很喜歡林夕給報紙雜誌寫的專欄。他要麼就寫社會評論,要麼就寫他的心。一般會覺得放不到別人歌裡的東西才會寫到報紙雜誌上,我跟他說,你放不到別人的歌裡,就放到我的歌裡。」

黃耀明自然是人美聲靚,不可多得,但劉以達更是一個不世出的音樂天才。

 

他不是科班出身,卻擅長於各種弦類樂器,一個人便可以組一個民樂團。他譜寫的曲子,常見數個音符裡便跨越好幾個音域,繞梁不絕,給人開闊之感。

 

他的音樂不受框架限制,一曲《石頭記》,既迷幻鬼魅,又古典悽迷。

 

△劉以達

劉以達譜寫的曲子就是「驚豔」二字,黃耀明在他的曲子裡完美演繹,將清澈的聲線發揮到極致。他們的音樂作品裡有著少年撲火般的赤誠。

 

達明一派是大浪淘沙中的一股清流。

 

在80年代港島Jam Band的潮流下,達明一派仍舊堅持非情歌路線,在大衛·鮑伊、繆斯樂隊及電子氛圍音樂的影響下,唱出了他們的獨特姿態。

 

詩人廖偉棠說,達明一派是「以柔力顛覆主流麻木價值;以冷麵直刺時代痼疾」。

 

白巖松也在說起「香港與大陸」的話題時,稱達明一派對於香港流行音樂乃至香港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

 

達明一派創作的歌詞裡有著豐富的意象,不容置疑的細膩,深刻而綺麗。末世情懷,文化復歸,文藝氣質,這些特質都充斥於他們的作品之中。

 

無論是《萬歲萬歲萬歲》、《禁色》、《今天應該很高興》,還是《馬路天使》、《這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都有著對所處時代的多樣化表達和創新。

 

改編自《紅樓夢》的《石頭記》既深刻又悽美,這是他們創作的最高峰,卻不是結束。

達明一派的音樂血液裡流淌著一代香港人的青春記憶。他們不僅是香港流行樂壇的神話,更是香港音樂文化的品牌。

 

相關焦點

  • 5個樂隊組合一代香港人的青春回憶,草蜢組合上榜,第1名無人不服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盛產美女的地方,也有很多厲害的樂隊組合,今天來盤點五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樂隊組合吧。第五位:溫拿樂隊溫拿樂隊由譚詠麟、鍾鎮濤、彭健新、葉智強、陳友5人組成,這個組合成立了5年後便解散了,知道2006年才復出,溫拿樂隊有著老年、中年、青年三代歌迷,他們表示會一直唱到老。第四名:達明一派達明一派是由劉以達與黃耀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二人流行音樂組合。
  • 1985年紅磡之夜,一首歌串起了整個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
    這就是當年香港娛樂圈的精神與情義。而這場群星閃耀的音樂盛典也註定載入華語流行音樂史。  它,就是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TVB「1985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  在這場頒獎禮上,「歌隱」林子祥炸裂般的十分鐘升調串燒《十分十二寸》,引領了「歌曲串燒」的風潮。
  • 中國流行音樂史
    流行音樂起源於歐美,原本真正的意思是商品音樂,也就是音樂的商品化的產物,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音樂本身的質量反倒是其次。看到這個解釋,大概很多人才突然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垃圾歌曲,本身難聽得要死,還能很流行。中國的流行音樂最早起源於20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的上海,當然,也是由於歐美的影響形成的。
  • 黃家駒當年寫了一首歌,諷刺了香港娛樂圈,現在諷刺的是整個華語樂壇!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說來黃家駒還是很有遠見的,在世的時候寫了一首歌,諷刺了當時的香港樂壇,現在看起來,諷刺的不僅僅是香港樂壇了,而是整個華語樂壇,因為現在的華語樂壇跟黃家駒的預料一模一樣。,在香港,歌手不唱歌,音樂人不作曲,每天就是參加宴會派對和綜藝節目,所謂的新專輯,就是把歐美、日本的歌稍作改變,翻唱一遍。
  • 葉倩文憑這首歌在香港一舉成名,沒有此歌她和林子祥也不會在一起
    初識葉倩文,始於那首無人不知的《瀟灑走一回》,那時的我尚不知流行音樂為何物,更從未認真地聽過完整的一首歌。直到那天看到《瀟灑走一回》的 MTV,她的聲音、容貌便開始佔據了我的腦海。心想怎麼會有這麼活力四射靈氣逼人的人兒。我想方設法從媽媽那兒拿到了五塊錢,在路邊攤上買了她的一隻盒帶,至今我仍記得那些歌給我幼稚的心靈帶來的強烈震撼,和那種原始的感動。
  • 一首歌奠定香港樂壇地位
    在那一年五四青年節的一個文藝匯演裡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中學生唱《石頭記》,就深深的愛上了這首歌。達明一派,80年代香港著名的樂隊,由劉以達、黃耀明組成。劉以達主要負責作曲、編曲及樂器演奏,黃耀明擔任主唱。《石頭記》是達明一派1987年專輯《石頭記》中的主打歌曲,由邁克、陳少琪、進念二十面體作詞,劉以達作曲。
  • 《Hey Jude》一首寫給小孩的歌,卻治癒了整個世界
    汪峰和譚維維唱了一首《Hey Jude》想必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每次聽每個人的版本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00名不同國籍的歌手翻唱過《Hey Jude》這首歌。孫燕姿和陳奕迅都翻唱過這首歌這兩個人的聲音唱這首歌也太好聽了吧。
  • 一套GIF搞定流行音樂史
    如果整個的流行音樂史可以用一套動圖,將已發生的音樂大事件闡述的明明白白的話,那麼無疑,Joshua Carrafa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
  • 他們把許多歌,唱成一首歌
    這兩晚,我們聽了音樂人用很少的歌詞,甚至是只是哼唱的形式,去表達音樂的心情,像李榮浩的《要我怎麼辦》、馮曦妤的《我在那一角落曾患過傷風》;我們也聽了在一首歌裡,唱遍歲月感情經歷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友情歌》張學友張學友將他自己從 1985 年到 1993 年這八年間演唱的十三首經典粵語歌曲,串唱成一首長達 13 分鐘的歌曲,編曲出色的把不同歌曲的曲調,融匯出一種獨特的風格,開創了香港流行音樂串燒的先河。
  • 十年前他們因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近日重聚難道有新作?
    原標題:十年前他們因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近日重聚難道有新作?   曾經用一首《老人與海》紅透半邊天的海鳴威,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只記得有那麼一首歌,還有那麼一個人。
  • 蔡楓華一首歌,足以留名粵語歌壇
    往下戳粵語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粵語(廣東話)唱的流行曲,由於香港的原創作曲家是廣東人,又叫廣東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粵語流行音樂」,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歌曲;這一定義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歌曲」的認知範圍。
  • 每次上臺就只會唱一首,他們「靠一首歌吃一輩子飯」,太悲哀了
    娛樂圈裡的每一個圈子都是有門檻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進的,尤其是對於樂壇來說,創作型的歌手能夠創作出很多的歌曲,並且傳唱度也是非常的高,每個人都能哼上幾句,這也是最厲害的,結果和最高的評價了,在娛樂圈裡大多數的歌手都是創作型歌手,有擅長rap的,有擅長抒情的等等,除了他們以外,還有一類人在這裡邊就是一股清流
  • 只憑半首歌,古天樂就拿了「叱吒」大獎
    1月1日,2018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遠離樂壇很多年的古天樂,去年難得開金口,參與男女合唱歌曲《(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個浴室》。就憑這「半首歌」,他一路氣勢如虹,不僅順利殺入「我最喜愛男歌手」五強,最後贏了陳奕迅、周國賢、陳柏宇等勁敵,首度成為「我最喜愛男歌手」。頒獎禮當晚,古仔親自現身領獎,他的得獎感言倒是非常實誠:「這個世界真的很奇怪,我居然都可以上臺拿這個獎!
  • 電影原聲 從《阿甘正傳》看戰後美國流行音樂史
    如果你還了解一點美國流行音樂史,可能你對電影的評價會是「美國50-70年代流行樂指南」。電影不僅抓住了撥人心弦的「羽毛」,還抓住了改變美國潮流風向的經典音樂們。這是鮑勃·迪倫創作的歌,也是瓊·貝茲的經典翻唱歌曲,看到這一幕的阿甘以為她的夢想實現了,卻不知珍妮的命運猶如這首歌名,在風中飄,放縱流浪的生活讓她的夢破碎得再也經不起風吹雨打了。
  • 還有誰憑一首歌吃一輩子?
    說起來,在娛樂圈裡面有很多可以說十分幸運的人,他們之前可能是那種普通的很極致的人,但是卻因為自己的一個機遇或者一個作品卻突然爆紅,並且積累了可以揮霍許久的財富,讓人十分的羨慕。有一些歌手就是這樣,以一首歌就實現了逆襲,不過就算是之後被人吐槽一生只靠一首歌,他們也不在意,因為他們生活的很舒服。
  • 香港草根天后謝安琪用一首歌打敗容祖兒,林夕好偏心啊
    「香港草根天后」謝安琪在2014年9月底推出了一張至今仍被認為是非常經典的專輯《Kontinue》,專輯歌曲主題包羅萬象,且意義深厚。以幽默方式談及香港四處也有拖著行李箱文化的《篋神》,有關香港這個多元社會的點題作品《C餐》,以至有關世界二元對立論的《勢不兩立》等。
  • 你也有一首歌藏在整個青春裡吧
    常有人聽一首歌,會問起:這首歌太悲了,是不是裡面有一個故事。其實你聽一首歌想到的故事都是你自己的。@z哥哥的歌,我聽的不多。但我是被那首《春夏秋冬》圈粉的。秋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真的被驚豔到了。從那以後,我的手機鬧鐘、鈴聲都是這首歌,逢人都會推薦。
  • 一人一首成名曲——葉麗儀的《上海灘》,只需一首歌讓你永遠難忘
    浪奔浪流,萬裡淘淘江水永不休…………不管是葉麗儀還是劉德華,以至於後來的諸多明星, 不管是粵語版的,還是普通話版的,這首歌在不同的時代,都會被時不時的唱響。《上海灘》作為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流行了整個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依然是耳熟能詳的歌曲。
  • 一首世界流行金曲,造就香港樂壇史上的三胞胎事件....
    在世界流行音樂史上,有這麼一首歌,傳唱度極高,在世界各地反響強烈,並被無數種語言翻唱,
  • 這23首007主題曲,簡直就是一部流行音樂史
    2012年一首《Skyfall》,成為了整個007系列中唯一一首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的主題曲。Adele悠長深遠的唱腔和盪氣迴腸的管弦配樂,讓人回想起像《金手指》《俄羅斯之戀》那個年代的經典007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