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坎城電影節是一個法國的電影節,這毋庸諱言。以法國人對自身文化藝術的驕傲,電影節在很多方面都體現出了那種只在法國才看得到的藝術至上的態度。這是坎城電影節能夠成為全世界每年藝術電影展映中心的原因所在。
不過支配坎城電影節運轉的另一大力量,是無處不在的好萊塢。
大概也只有坎城,能把藝術和商業兩個層面的運轉,都玩到爐火純青。它讓很多原本沒有商業前景的小眾電影獲得了生機,因此在很多電影欠發達地區,坎城被視為「聖地」,除了它表面上的光環,真的是有很深刻經濟原因的。
它也成了眾多商業大片展示自己的重要舞臺,每年出現在坎城的電影,90%以上都和參賽沒有關係。它們的海報、模型、視頻等各種物料在海濱大道爭芳吐豔,同樣構成了電影節的重要風景。
進入2010年之後,一個新的現象是所有人都無法視而不見的。
那就是支配坎城的商業力量除了好萊塢之外,中國資本愈來愈引人注目。
電影宮對面的建築上掛滿了華語電影的巨幅海報,幾大行業雜誌的封面、封底滿眼都是華語片的介紹。
坎城把華語電影納入了自己的秩序,華語電影也讓坎城成為自己商業算盤的一部分。
華語電影在坎城出現的歷史很早了,六十年代李翰祥憑藉《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數度入圍坎城,七十年代胡金銓的《俠女》還拿了獎。
《俠女》(1970)
大陸電影遲了一步,從八十年代開始成為坎城常客,第五代的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拿到過很大的獎項。與張、陳同期的香港王家衛,臺灣侯孝賢、楊德昌,也都是通過坎城電影節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認可。後來第六代導演延續了中國電影在坎城的存在,婁燁、王小帥、賈樟柯先後數次入圍,也曾取得獎項。
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李翰祥、胡金銓,或是張、陳、王、侯、楊,又或是現今的賈樟柯之類,他們都渴望得到坎城的肯定,融入坎城所代表的舊秩序。
這體現在他們想得到坎城的獎項,並通過坎城建立的人脈管道將自己的影片發行到全世界,或是為自己來年的新片向海外投資人籌到資金,這都和其他國家的藝術電影創作者並無不同。
侯孝賢說過,他每部新片都送到坎城或者威尼斯,其實不是為了得獎,主要是想賣片,因為他的電影在華語市場很難收回成本,而國際市場可以幫他完成這個任務。
最近五年,中國電影和坎城的總體關係在悄然地發生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電影產業每年高達30%的增速,令全球影壇側目。誰能夠忽視全球第二大票倉呢?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開始出現在坎城,是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地位提升的必然結果。
坎城現在需要中國電影,就跟中國電影需要坎城一樣。這種需要已經超出了過去的那種模式,不再限於邀請幾個藝術片導演到坎城參展參賽,而是意味著更多。我們似乎發現,一種新的秩序在慢慢建立。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並無華語電影參加任何一個競賽單元,但坎城就少了中國電影人的身影嗎?這不可能。
第一天的坎城就出現了今年暑期會上映的奇幻大片《盜墓筆記》的劇組,導演李仁港,主演井柏然和馬思純,原著作者南派三叔一齊亮相。
李仁港是美術指導出身,擅長執導古裝片和武俠片,有他來執掌此片,至少在視覺上,書迷應該可以放心他有能力重現那個地下世界。
馬思純、南派三叔、李仁港、印度神秘演員和井柏然
對於大IP電影來說,原著作者參與的意義在於讓劇情和小說更完美地保持一致。漫威電影世界和《權力的遊戲》都證明,僅僅找職業編劇來改編已經是一種過時的做法。
馬思純和井柏然
原因在於,大IP電影最核心的魅力,在於其世界觀的架設,但小說的世界觀和影視作品的世界觀,又有很大區別,需要在創作時調整。這隻有原著作者才有能力做到在原有的水平上重構世界觀。
飾演張起靈的井柏然抵達機場
插一句,肯定會有很多人對南派三叔的出現略感詫異,但我們看到喬治·R·R·馬丁出現在好萊塢娛樂新聞會奇怪麼?一樣的道理。希望三叔也不是白去,學習一點IP運作的經驗回國,利人利己。
記者採訪
《銀幕》《綜藝》《好萊塢報導》這幾家權威外刊每年都會在坎城出每日特輯,這些每日特輯都在電影宮內供業內人士隨意取閱,甚至像《好萊塢報導》會安排人手在大街上免費向路人派發。
馬思純
按照發行量幾千冊來計算,這些全彩印刷的雜誌所需不菲,那錢從哪裡來呢?賣廣告。
據說《銀幕》的封面廣告開價好幾萬美元一期,最近幾年的大買家多見中國電影公司。
寸土寸金的場刊
今天坎城的天氣不是很好,預報說未來的一周會有雨。五月的南法,一直以陽光明媚而著稱,下雨會帶來另一種清爽的氣息。
雨不大,在電影宮外,目之所及,仍然是人流熙攘,熱鬧不減半分。
該劇組包下酒店入口的廣告位,這可是天價
背景是十幾米高的人物海報
來來來,附送一張很多人最愛的《盜墓筆記》瓶邪版人物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