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英國《金融時報》12月22日報導,歐洲科技公司高管和外交官指責美國利用對華制裁將他們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同時為美國公司提供豁免。
美國商務部近日加大了對中國企業"實體清單"範圍,需要有豁免證才可以從美國拿取貨物。
然而"看熱鬧"的歐洲企業卻發現,川普此舉看似是讓中國利益受損,但是實際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則切斷歐洲公司與中國市場的聯繫,讓美國坐享漁翁之利。
歐洲企業終於幡然醒悟
報導稱,過去兩年,美國無理的制裁使得許多中國企業無法購買大多數美國製造的技術。但一位歐洲企業高管表示,這種制裁無非是想營造一種"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美國公司獲得豁免,其他國家的企業則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
另外還有其他歐洲企業的領導匿名表示:"許多生產微晶片的歐洲企業都因被懷疑技術可能用作軍事目的而被美國制裁。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市場將很快全是美國供應商。"
歐盟損失嚴重,極力重返市場
歐洲科技企業的一名高管表示,他的公司被阻止向中國買家供應組件。但這些市場缺口很快就被通過中間商銷售的美國供應商填補,歐盟企業損失慘重。可以說,美國通過一系列制裁作為障眼法,將歐盟擠出中國市場。
12月初,歐盟17個國家的電信部長籤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布未來兩三年內將投入1450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
一位駐華外交官說:"這一宣言表明,歐洲各國政府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對於歐洲企業來說,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不可或缺,他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在這市場站住腳。"
歐企分析,美國將晶片產業加入制裁"實體清單",實際上是想限制歐洲企業與中國市場的聯繫,"趁虛而入"代替其在中國市場。這樣的做法除了讓歐洲企業失望以外,也同時燃起了歐洲想要獨立進行半導體研究的鬥志:17個歐盟成員國提議,在未來三年內將用於經濟復甦資金拿出20%作為研究半導體資金。
中國歐盟商會做出回應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說:"如今的歐洲不再想從美國或者中國之間做出一個選擇。歐洲遭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尤其大,歐洲車企的智能及自動駕駛汽車依賴美國技術,但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和銷售市場在中國。"
他補充:"歐洲車企預計,美國將阻止向中國出口某些類型的晶片,因此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在缺少美國半導體產品的情況下在中國生產這些汽車。"這也就說明,選擇美國只能是完成汽車製造,而沒有中國市場,再多的車也沒有任何用,如果非要做出抉擇,歐盟怕是已經給出答案。
文/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