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沙特建「千裡長城」阻擋「伊斯蘭國」

2021-01-08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2日報導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月1日報導稱,為防止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入侵,沙烏地阿拉伯正在其北部與伊拉克的交界地區修建一道「千裡長城」。

這道「千裡長城」能否抵禦「伊斯蘭國」組織武裝人員的入侵,有待觀望,但歷史證明,世界上沒有一道城牆或防線是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的。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1月23日病逝,遺體在當天舉行祈禱會後入土為安。79歲同父異母弟弟薩勒曼也在同日即位,並馬上任命正副王儲,王位繼承看似一帆風順。

然而,薩勒曼繼任國王之時,沙烏地阿拉伯正面臨內憂外患的困難時刻。一方面得在宗教傳統與現代化的訴求間繼續維持平衡,一方面得應付南面來自卡伊達與北面來自伊斯蘭國組織日益增長的威脅。

伊拉克西部與北部大部分地區已被「伊斯蘭國」組織控制,反恐專家指出,其下一個目標將是擁有麥加及麥地那兩大回教聖地和豐富油藏的沙特。

面對極端分子南侵威脅,沙特當局決定在和伊拉克接壤的北部邊境修築一條全長965公裡的「長城」。

事實上,這並不是沙特第一次築「長城」。2013年,葉門爆發宗教戰爭,為保護邊境安全,沙特在其南部與葉門交界處修建了1100公裡的防護屏障。

而早在2006年伊拉克內戰最激烈時,沙特就提出了在兩國邊境修築隔離牆的構想,但直到去年底「伊斯蘭國」組織佔據伊拉克大片土地之後才落實動工。

據《新聞周刊》和《每日郵報》等西方媒體本月重點報導,沙特在北部修築的「長城」包括五層圍牆,並配備有瞭望塔、夜視監控攝像機、雷達探測設備和直升機等。據稱沙特將派三萬大軍駐守城牆。

沙特「千裡長城」能否抵禦「伊斯蘭國」組織武裝人員的入侵,有待觀望,但歷史證明,世界上沒有一道城牆或防線是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的。

從軍事上而言,局部的有針對性的防禦工事有其積極意義,但應該是積極軍事戰略的補充,從來沒聽說採用消極防禦能取得最終勝利的。

中東安全研究所分析員哈默爾近日接受電纜電視新聞臺訪問時就很不客氣批評沙特政府是「用19世紀的老方法來應付21世紀的問題」。

古羅馬帝國曾建「日耳曼長城」

長城和隔離牆的歷史源遠流長。千多年前,古羅馬帝國為了防範北方蠻族(日耳曼族)的入侵,沿著多瑙河建了一條「日耳曼長城」,它全長568公裡, 包含了至少60座要塞與超過900座瞭望塔。

然而,它只能作為一個預警系統,威懾小規模襲擊,沒辦法阻擋日耳曼族大規模入侵,隨著羅馬帝國國力大幅衰退,日耳曼長城與防線也在帝國滅亡前後瓦解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在邊境修了「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防禦德國侵略。整個防線長400公裡,由鋼筋混凝土工事築成,內設碉堡、炮位和觀察哨等,依法國人的設想,突破馬奇諾防線的敵軍必將遭到重創。

可是,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並沒能在二戰中擋住德國機動部隊。原來德軍的攻勢不是從前面來,而是避重就輕,繞開防線,先攻打荷蘭與比利時,轉從後方進攻沒有設防的法國後門。馬奇諾防線成了笑柄,也從此成為後防洞開形同虛設的代名詞,經常在世界盃足球賽球評中派上用場。

二戰末期,德軍戰神隆美爾奉命監督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歐陸海岸防禦工事,修造了號稱銅牆鐵壁的「大西洋壁壘」,隆美爾對這道防線深具信心,並預言盟方反攻的最初24小時將是決定性時刻,無論對盟軍或德軍而言,這一天將會是「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沒想到隆美爾對登陸地點做了誤判,盟軍聲東擊西,反而在更南的諾曼第登陸,並派傘兵空降敵後,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從而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愛爾蘭記者兼口述歷史學家萊恩(Cornelius Ryan)戰後出版的登陸戰紀實名著和根據此書改編的1962年好萊塢戰爭巨片《碧血長天》,便是取名「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為了達到長期霸佔西奈半島的目的,在蘇伊士運河東岸興建長達130公裡的「巴列夫防線」(Bar Lev line),築有高達20公尺的陡峭沙堤,以為可以阻擋埃及裝甲部隊入侵。

不料埃及在1973年猶太人贖罪日發動突襲,派工兵打頭陣,用數百臺高壓水槍朝沙堤猛射,只花了幾小時就衝出幾十條通道,埃及裝甲大隊趁勢渡河,向以軍發動猛攻,以軍節節敗退,不到24小時,這條號稱不可逾越的防線就瓦解了,以色列軍不敗的神話就此破滅。

防天下不如治天下

被視為防線之最的中國「萬裡長城」,也沒成功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諸如晉朝時代的五胡亂華、元朝的蒙古入侵和明末的清兵入關。

秦始皇以全國之力修築長城,主要用於抵禦長城外的匈奴人,但是秦朝到了秦二世就瓦解了。

秦朝瓦解是敗給內患,它起於陳勝和吳廣的農民起義,之後是劉邦和項羽的大軍破城。

這說明了防天下不如治天下。

中國曆朝皇帝都修過長城,明朝更是經歷20多次的大修建,現存長城遺蹟也大多是明朝留下的。

可是到了清帝康熙執政時,卻決定永遠不再修長城。康熙曾下詔書:「凡大清國君,當持王道,取民心,練兵馬,永不築長城。」

康熙有段常被引述的經典名言:「帝王治天下, 自有本原, 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 漢、唐、宋亦常修理, 其時豈無邊患? 明末, 我太祖統大兵, 長驅直入, 諸路瓦解, 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 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 而邊境自固, 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而「明修長城清修廟」這一典故,正好反映明清兩代統治者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態度不同:明代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採取比較被動的防禦政策;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採取懷柔政策籠絡其他少數民族。

阿卜杜拉國王的人權紀錄常被西方媒體和人權團體詬病,但他懂得在緊要關頭修德安民,化險為夷。

2011年當阿拉伯之春群眾運動和叛亂席捲中東和北非,推翻了長期執政的阿拉伯統治者時,剛從國外養病歸來的阿卜杜拉當機立斷,大手筆投資許多民生項目,如興建廉價房屋和醫院、修繕回教堂、提高公務員工資和創造就業機會等。

當然,他也派出坦克,協助平息鄰國巴林的起義。

沙特修北疆長城抗外敵,卻似乎忽略國內不滿現狀的極端分子從內部搞破壞。而每年的朝聖季,麥加和麥地那都向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敞開大門,無孔不入的「伊斯蘭國」組織和其代理人會不會趁虛而入?

薩勒曼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面對「伊斯蘭國」組織的威脅,他會不會心力交瘁,或是如康熙帝那樣展現雄才偉略,從實質上修德安民,用仁政代替規模浩大、勞民傷財的長城工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圍牆東起哈費爾巴廷,西到圖賴夫,共設5層屏障,裝有鐵絲網、瞭望塔、雷達及夜視鏡頭等設備,以嚴密防範極端分子動向。 (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張楚楚:基地vs伊斯蘭國——美國選邊站?
    從上月「基地」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攻陷葉門港口穆卡拉,到日前「伊斯蘭國」(IS)製造巴基斯坦、沙特與葉門恐襲,恐怖主義兩大陣營呈現「齊頭並進」之勢。這不僅意味著美國全球「反恐」部署的重大失敗,也給未來中東與國際安全形勢增添隱憂。 2014年2月,「基地」總部正式宣布撇清與賓·拉登副手扎卡維所建分支「伊拉克伊斯蘭國」(ISI,IS前身)的關係。
  • 「伊斯蘭國」新頭目何許人也?
    經過數月調查,多國情報部門確認庫萊希是假名,真名是阿米爾·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毛利·薩勒比,正是「伊斯蘭國」的創始人之一。懸賞500萬美元英國《衛報》20日以多國情報部門人士為消息源報導,多國情報部門已經確認「伊斯蘭國」新頭目是薩勒比,這一極端組織先前宣稱的「庫萊希」是假名。薩勒比生於伊拉克一個土庫曼裔家庭,出生地是泰勒阿費爾。他曾在摩蘇爾大學學習伊斯蘭教教法,有至少一個兒子。
  • 沙特什葉派與政府關係的流變
    沙特什葉派的生存環境惡劣,政治地位低下,飽受歧 視與限制。在1979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鼓舞下,沙特 什葉派將不滿情緒轉化為一系列暴力極端活動,迫使 沙特王室調整政策,使得雙方關係進入嚴重對抗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沙特什葉派意識到革命立場沒有成 功的機會,開始與沙特王室實現和解,並通過和平形 式促使沙特政府進行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身處 境。
  • 外媒:「伊斯蘭國」宣稱對喀布爾大學襲擊負責
    據法新社報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組織周一宣稱對喀布爾大學襲擊負責。阿富汗內政部2日說,位於首都喀布爾西部的喀布爾大學當天遭武裝分子襲擊,襲擊造成包括3名襲擊者在內的22人死亡,另有22人受傷。
  • 「伊斯蘭國」廢墟裡的童子軍何去何從
    而關押在此的「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監管,成為了各方互相「甩鍋」的頭疼問題。此前,以庫德人為首的敘利亞民主力量掌管著這片區域。在美國領導的「國際聯盟」幫助下,庫德人建立了拘留營和監獄,將約11000名「伊斯蘭國」成員拘留在此,其中大部分為未成年人。如今,那些「伊斯蘭國」控制下成長的兒童,其糟糕的生活環境,正在暴露巨大的法律漏洞和人道主義危機。
  • 美國與沙特的鐵血同盟為何出現裂痕?
    與此同時,基於頁巖的能源革命顯示出美國有能力擺脫對沙特和海灣國家石油的依賴。歐巴馬的主要外交政策成就是國際大國與伊朗去年達成的核協議,而這為沙烏地阿拉伯所憎恨,該國瓦哈比(Wahhabi)教派對遜尼派伊斯蘭教作出排他的宗派解釋,對伊朗的什葉派伊斯蘭以及遍布阿拉伯世界(從伊拉克到黎巴嫩)的什葉派網絡充滿憎恨。
  • 沙特王儲親自迎接卡達元首,機場一幕震撼歐美
    1月6日,據中東媒體消息披露,在持續3年之久的中東外交危機背景下,日前沙特和卡達兩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終於迎來了關係破冰之旅。據悉,在今年的「海合會」首腦會議舉行前,沙特王儲親自到機場迎接了卡達首相塔米姆的到訪,並在現場互相擁抱致意。在外界看來,沙特的做法深深刺激了歐美等國,顯示出高超的外交智慧。
  • 沙特想打擊什葉派佛教徒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圖爾戰役是伊斯蘭勢力入侵中東的標誌。但個人並不這麼認為。圖爾戰役是耶路撒冷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伊斯蘭勢力在耶路撒冷地區又擁有埃及、敘利亞和一大群在中東站穩腳跟的宗教領袖。而且圖爾戰役是一個開始,表明土耳其—敘利亞—伊朗進入高度集權國家模式,從法國、英國的角度看,伊斯蘭勢力的崛起是有意義的。敘利亞、伊朗在中東那點事穆斯林佔多數,認同古蘭經,當然支持沙特。沙特在中東佔領油田,還不夠伊斯蘭教第一大遜尼派穆斯林信徒買酒的嗎?沙特想打擊什葉派佛教徒,在利雅得的土地上爆發內戰就像在法國的勒萬勒郊區爆發的時期差不多。
  • 「伊斯蘭國」地盤盡失,敘亂局依舊難解
    來源:中國國防報由敘利亞庫德武裝主導的「敘利亞民主軍」近期宣布拿下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境內最後一個據點巴古茲鎮。美國白宮此前也宣布,「伊斯蘭國」已完全失去在敘所有控制區。從2014年6月巴格達迪宣布建立一個橫跨伊敘的「哈裡發國」開始,經過5年各方聯手協同打擊後,「伊斯蘭國」遭到根本性削弱,但它對敘利亞乃至全球的安全威脅遠未消除。而對敘利亞來說,在「伊斯蘭國」潰敗後,敘政府與庫德武裝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加上外部勢力在敘博弈,敘亂局依舊難解。
  • 麥麥高鐵已經正式通車,沙特也有高鐵了,沙特人:中國人幫建的
    就像是沙烏地阿拉伯地區的高鐵,麥麥高鐵已經正式通車,沙特也有高鐵了,沙特人:中國人幫建的,在2019年下半年的時候,這條麥麥高鐵就正式開通了,這是一天大部分由中國建設的高鐵,是一條耗資達到了1106億的高鐵。
  • 海灣斷交危機有望化解 沙特、卡達表樂觀
    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4日通過視頻連線參加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辦的一場論壇。他在會上說,得益於科威特等國的持續調解,和解談判取得「顯著進展」,最終協議「看似觸手可及」,「我對斷交相關方接近達成一致頗為樂觀」。
  • 伊斯蘭國性奴自述
    娜迪亞和22歲的同胞巴夏爾(右)在一個村長大,一同遭遇磨難,又一道勇敢為族人發聲。娜迪亞回憶道,伊斯蘭法庭主持性奴銷售,ISIS武裝分子在那兒能看到成冊的性奴照片。 性奴不只被買賣,還會被當成獎品。敘利亞ISIS於2015年6月19日在推特宣稱,《可蘭經》背誦大賽,前三名的獎品都是女奴一名。 娜迪亞如願被那個矮小男人帶走,而巴夏爾則被一名40歲沙特男子以100英鎊買走。這只是噩夢的開始。
  • 「伊斯蘭國」緣何在第一時間認領喀布爾大學遭襲慘劇?
    阿富汗政府一度稱阿富汗塔利班發動襲擊,塔利班發表聲明否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隨後「認領」這起襲擊。  由以上消息可以看出,阿富汗副總統阿姆魯拉·薩利赫14日公布了喀布爾大學本月2日遭武裝人員襲擊,造成包括襲擊者在內的至少25人死亡,另有20多人受傷的慘劇,是由「哈卡尼網絡」招募的極端分子阿迪勒所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隨後「認領」這起襲擊。
  • 維也納血案嫌疑人曾試圖加入伊斯蘭國,入獄後被提前釋放
    據美聯社報導,奧地利政府已經確認了在維也納發動致命襲擊的兇手身份,嫌疑人是一名20歲的奧地利和北馬其頓雙重公民,庫吉姆·費祖萊(Kujtim Fejzulai),他曾因試圖加入伊斯蘭國恐怖組織而被判犯有恐怖罪。
  • 伊拉克反恐部隊今年打死206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
    新華社巴格達12月19日電(記者張淼)伊拉克反恐部隊19日發表聲明說,今年以來反恐部隊共打死206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另抓獲292名武裝人員。聲明說,在伊拉克空軍和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支援下,反恐部隊今年針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共發起253次軍事行動,反恐部隊下屬的網絡安全部門在社交媒體和即時通信平臺上成功追蹤了26280個「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使用的帳戶。
  • 阿芭雅下的沙特
    沙特在全國建了四大工業園區,正在全球招商引資,希望吸引外來投資,特別是正在推行一帶一路戰略的中國。而作為沙特最大的企業——掌握著沙特王國經濟命脈的沙特阿美,當然走在了轉型的前列。沙特阿美過去以出口原油為主,近年來在全國大建煉廠,目前已建有七大煉廠,產能達到1.2億噸——沙特希望未來向全世界出口更多的成品油。沙特阿美也在大力開發天然氣,準備在國內逐步以天然氣替代原油發電。
  • 吞併漢志,沙特如何霸佔阿拉伯半島?
    雖然該家族在幾次決定伊斯蘭文明走向的政治事件中逐漸沒落。哈希姆家族失去了哈裡發的頭銜甚至失去了爭奪這一頭銜的實力。但是憑藉祖先的在伊斯蘭世界的崇高地位和家族的慘澹經營,到一戰前,依舊控制著伊拉克,約旦,漢志。他們被稱為謝裡夫,意為高貴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麥加,是麥加的實際控制者。
  • 沙特與卡達斷交3年後欲和解,最耐人尋味的是這點|京釀館
    12月4日,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宣稱,得益於科威特等國的持續調解,和解談判取得「顯著進展」,最終協議「看似觸手可及」,「我對斷交相關方接近達成一致頗為樂觀」。2017年看似突如其來的「卡達危機」,不僅將「阿拉伯之春」中看似鐵板一塊的「海合會」6國中的4國捲入一場內訌,遍布亞非兩洲的眾多伊斯蘭國家也被迫在沙特和卡達間「選邊站」,令伊斯蘭世界更加支離破碎。「兩駕馬車」之間也就此芥蒂深種。美國及其總統川普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同是中東宗教國家,為何沙特是美國盟友,伊朗卻是美國宿敵?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坦克穿越蘇伊士運河美國想要儘快解除石油禁運,沙特等國想要阿拉伯和以色列長期和平,相互的利益訴求讓美國和沙特等國再次坐到了談判桌上。最終,雙方達成共識,歐佩克國家解除了石油禁運,而美國也促使以色列撤出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和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所佔領的部分領土。
  • 伊斯蘭兄弟都要幫?土耳其要挺巴基斯坦懟印度,伊朗大舉參與聯盟
    在巴基斯坦向沙烏地阿拉伯償還10億美元作為第二筆30億美元貸款的一周後,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會見了沙特大使納瓦夫·本·賽義德·馬利基,並表示願意加強雙邊關係。上周,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將軍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會見了沙特國防部長和高級領導人,以加強與海灣國家的聯繫。沙特正在平衡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巴基斯坦經常對沙烏地阿拉伯對克什米爾問題不感興趣提出異議,並指責沙特不重視穆斯林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