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上陽白髮人》白居易

2021-02-08 文學考研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所謂的浩蕩皇恩,其實只是後宮女子悲慘的命運。詩人通過對上陽女子一生遭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帝王流淫無恥,摧殘無辜女性的罪惡行徑。暮宮女絕望睥呼聲,悽涼悱惻,怨可通天。憤怒的控訴,字字都是血淚凝成,令 人不忍多聞。

詩前八旬勾畫上陽宮的環境和老宮女的身世,死寂的宮中,沒有春光,沒有生氣,沒有豪華喧鬧,沒有輕歌曼舞,整個上陽宮就是封建帝王設置的監獄和墳墓。入宮十六,而今六十。妙齡少女變成白髮老婦,四十來年苦度韶光。次八旬是對往事的追憶,重現發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子被迫入宮時的悲慟場面,與親人告別,只有淚水,不聞哭聲,這也是對皇恩浩蕩的絕大諷刺。接下兩節,以兩個具體場景,細寫上陽宮女子被除數幽禁一生的痛苦生活。空房秋夜,誰能入睡!秋風冷雨,孤燈相伴,形影相弔。悽涼的環境與上陽女孤獨內心融合一起,悲劇氣氛極濃。春光明媚也只令人心碎,燕子歡飛,黃鶯輕啼,更顯出上陽女的愁苦。春去秋來,經顏已衰,卻意外得了「尚書」的名號,是嘲笑、是憐憫?

此詩通俗明了,音韻靈活,句式錯落有致,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極富感染力。

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繼承並發展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創作了《新樂府》五十首。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共九千零七十餘字。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這是一組以表現作者對政治、社會問題見解的詩篇,功利主義的目的性要求每首詩都要明白無誤地表達諷諭之意;在形式上,也要求格局一律。白氏新樂府自有其不同於他人的規定性。這組詩廣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各種弊政和不合理現象,表現了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作者比較進步的政治態度和思想觀點。

《上陽白髮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寫洛陽上陽宮的一個老宮女的痛苦生活。嬪妃制度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罪惡。封建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強選民女,幽閉深宮,剝奪並葬送了她們的青春和幸福。元和四年(809)三月,白居易在上呈皇帝的奏狀《請揀放後宮內人》(即請挑出一些宮女把她們放出來)中指出:「宮內人教,積久漸多。伏慮驅使之餘,其數尤廣。上則虛給衣食,有供億靡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事宜省費,物貴徇情。」《上陽白髮人》即是於啟奏之外為同一目的而寫的作品。這首詩題下自注云:「天寶五載(746)巳後,楊貴妃專寵,後宮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785-804)尚存焉。」可見此詩所述內容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上陽宮宮女很多,有些宮女從未得到皇帝接見,終身等於幽禁宮中。古代宮女生活相當痛苦。所以詩序有「愍怨曠也」的說法。「愍」,同情。「怨曠」,凡指成年了沒婚配的人。女人稱「怨女」,男人稱「曠夫」。這裡偏指怨女。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問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詩開頭九句,「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是說,上陽那老宮女,青春紅顏悄悄地不知不覺的衰老了,而白髮不斷地新生。太監把守的宮門,自從被關進上陽宮以後,一幽閉就是多少年過去了。天寶末年,剛被選入宮時才十六歲,現在已六十了。同時從民間採擇來的宮女有百十多個,一個個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後只剩下這一個老宮女了。

「綠衣監」,是唐代掌管宮闈出入和宮人簿籍的太監。從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綠色官服。「入時十六今六十」,大家不要拘泥於這個歲數,意指進去時年輕,現在已很老了。

這幾句概述了上陽宮女被幽閉在上陽宮達半個世紀之久,寫出了她悽慘的一生,以充滿哀怨憂鬱之情的筆調,總括了全詩的內容,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接著轉入該詩的主要部分,寫她入宮後的遭遇及幽閉後的愁苦。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是說,回想當年離別親人時,自己忍悲吞聲被家人扶進車裡邊,並囑咐她不要哭。因你長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說你一入宮裡就會受到皇帝恩寵的,可那知事並不如此。

這四句寫她當年別親入宮的悲慟場景。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來到宮中還沒容得君王看見自己,就已被楊貴妃發現了,遠遠地對她加以目擊、妒忌。楊貴妃由於妒忌就派人下令把她發配到上陽宮,於是她一生就在空房度過了。

這四句寫進宮之後,被妒潛配上陽宮的悲慘結局。

至此,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妙齡少女,一生命運就這樣決定了。詩篇以下就圍繞著潛配上陽宮後的情景展開了層層描寫。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夜長自己睡不著盼天亮,但又遲遲不明。就在殘燈、壁影,蕭蕭暗雨之中度過去了。這是指秋夜長。

這裡寫她宿空房被幽閉時的痛苦。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春天白天長,雖春光好但自己是孤獨一人坐在那兒,所以天越長越難挨,越難往下熬過去。所以總是希望天快點黑。可天又長,很難黑。空中飛來的鶯鳥叫的很好聽,但由於自己愁緒難展不願聽;春天燕子來了在梁間做窩,總是雙棲雙宿,可自己已老了無須乎去妒忌燕子的雙棲雙宿了。

作者選擇「秋夜」和「春日」兩個典型時間,來概括上陽宮女四十四個年頭的悽怨生活。寫「秋夜」是「耿耿殘燈」、「蕭蕭暗雨」等愁景;寫「春日」,是「宮鶯百燕雙棲」等樂景;愁、樂交雜,相反相成,以景襯情,既渲染了悽惻哀怨的悲劇氣氛,又細緻、含蓄地反映了上陽宮女孤寂愁苦的心理。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問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鶯歸燕去」表春天過去了,春往秋來自己總是這單調度過,不記得哪個年頭了。只是因為在深宮常常看月亮,似乎還記得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大約有四五百回了。

這四句總寫幽禁深宮時間之久。

以上為該詩主體部分,描寫老宮女一生的痛苦。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是說,到現在她已成了宮中最老的一個宮女了。皇帝住長安所以遙賜她一個尚書官銜。穿小頭鞋窄衣裳,用青黛畫細長細長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因在宮中),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誰都要笑的。為什麼?這種小頭鞋窄衣裳畫細長眉,都是天寶末年流行的一種服裝打扮,落後了半個世紀了,成了老古董。「大家」,指皇帝。唐朝宮中口語。「尚書號」,這是對老宮女的安慰。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無濟於事的,她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

這六句則以描繪她所穿天寶妝束,來反映她長期深鎖冷宮、與世隔絕的悽慘境況,於貌似輕鬆平和的調侃筆調中,對最高封建統治者進行辛辣的諷刺。

「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是說,上陽宮女苦是最多的。年輕也苦,到老了也苦。這兩方面苦怎樣呢?不往下說了。這叫「卒章顯其志」。「君不見」兩句下面白居易自註:「天寶末,有密採豔者,當時號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以諷之。」(說,天寶末年有到民間採集美女的叫花鳥使,當時呂向獻《美人賦》來諷諫這件事),那你還要讀讀我這上陽白髮歌。

這裡以天寶年間呂向的《美人賦》與此詩並提,對至今沒有改變的廣選妃嬪制度進行諷諫,表現了詩人對宮女不幸命運的惻隱之情。

這首詩的主題明確。作者在詩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訴的筆調,描述了上陽宮女「入時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無數宮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嚴酷事實,從而鞭撻了封建朝廷廣選妃嬪的罪惡,在客觀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訴封建最高統治者荒淫縱慾、摧殘人性的作用。如此深刻、尖銳的政治諷諭詩,在唐代眾多的宮怨題材詩作中,是極為少有的。

這首詩選材十分典型。作者沒有羅列眾多宮女的種種遭遇,而是選取了一個終生幽禁冷宮的老宮女來描寫,並重點敘寫了她的垂老之年和絕望之情。通過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高度概括了無數宮女的共同悲慘命運。該詩以人性之被摧殘去激動人心,也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更富有尖銳性。

作者運用多種手法來刻畫上陽宮女的形象:

生動的細節描寫是其一。如對「天寶末年時世妝」的描寫,形象地表明上陽宮女幽閉深宮、隔絕人世之久。用衣著落後半個世紀這一外在的表現,說明一個女人如花歲月,似水年華被毫無意義地踐踏了,她一生都沒有獲得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意義,藝術表現的容量是相當大的,足以誘發讀者的想像力。

細膩的心理描寫是其二。如「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兩句,分明包孕著一個從原先的喜聞、羨妒到今日的厭聽、不妒的心理演變過程;它們與「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等詩句,均反映了上陽宮女對生活、愛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態,是她愁苦絕望心理的細緻刻畫。

環境氛圍的烘託是其三。從「宿空房」至「東西四五百回圓」這一精彩片斷,通過渲染上陽宮環境的死寂、悽涼,襯託出生活在這座人間地獄中的上陽宮女的孤苦。

在寫宮女的幽閉生活時,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結合,有濃鬱的悲劇氛圍。

這首詩的語言具有質樸平易、「意深詞淺,思苦言甘」(袁枚《續詩品》)、「用常得奇」(劉熙載《藝概》)的特點,充分發揚了樂府民歌語言的優良傳統。全詩以七字句為主,又時或摻雜三字句等,長短相間、錯落有致。而「頂針」手法的運用,及音韻轉換之靈活,則使詩讀來琅琅上口,有一氣流轉之妙。

為了明明白白地表達諷諭,即「卒章顯其志」,詩人又寫了「上陽人,苦最多」以下幾句,把話說盡了不但了無餘韻,而且羅嗦、拖沓,純屬蛇足。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宮蔦百囀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這份資料全國通用,幫助很多考研學子成功通關!


各大高校文學考研歷年真題獲取方式: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真題」兩個字。


好文章推薦閱讀:(點擊標題可讀)

1、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公告

2、2018文學考研人最合理的備考策略!(值得收藏)

3、2018文學考研參考書目大全

4、下載 | 各大高校文學考研歷年真題大匯總


在公眾號首頁,回復「測試」,可獲取古代文學基礎測試題!趕緊測試一下你的古代文學基礎如何?


微信名:文學考研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白居易專輯】第13期 |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上陽白髮人》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上陽宮人啊,上陽宮人,當年的花容月貌已經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髮如銀。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綠衣監使守著宮門,一下就關閉了上陽人多少個春天。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 那年長安:白居易的《梨園弟子》
    【賞析】     唐玄宗是大唐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不僅體貌豐偉,富於雄才大略,而且還酷愛法曲歌舞遙想那個雲蒸霞蔚、輝煌燦爛的年代,能成為皇帝的「梨園弟子」是多少人宏偉的夢想啊!前兩句倒敘開篇,寫一位白髮蒼蒼的梨園老樂人,在度過了半個世紀的歷史滄桑之後,淚流滿面地回憶五十年前的梨園往事。
  • 5句唐詩千古名句賞析: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唐詩名句賞析系列(7):1.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李商隱《春日寄懷》像青草一樣顏色的袍子每年都是那種顏色,但是頭上的白髮卻一天天的在增多了。十分喜歡後半句。越長大越能感受到歲月如流、光陰如梭。
  • 花非花古詩賞析 花非花白居易賞析
    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花非花》,這首詩講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賞析  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
  • 白居易詩文20篇賞析
    2.上陽白髮人白居易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 古詩詞文賞析《長恨歌》【唐】白居易
    長恨歌【唐】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 白居易《長恨歌》解讀
    參以下文「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臉似芙蓉胸似玉」、《感鏡》「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簡簡吟》「色似芙蓉聲似玉」等詩,則知此處不單單寫帳,而有以帳上「芙蓉」與帳裡「芙蓉」相比映之意。「暖」,非僅指「芙蓉帳暖」,也有暗喻李、楊愛歡愛纏綿之意。「度春宵」之「春」,一方面照應了前文中的「春寒」句,另一方面極言良宵之可貴。
  • 杜甫與白居易:心憂天下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是杜甫之後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一生以唐憲宗元年為界。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間。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他追求的是中隱。《憫農》是我們幼時就會誦讀的,也是新樂府詩歌的代表。
  •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 白居易長恨歌圖文賞析
    白居易時年三十五歲,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一天,他與在當地結識的秀才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談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寶往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及相關遺聞傳說,讓三人不勝感慨。他們惟恐這一希代之事,與時消沒,不聞於世,王質夫遂提議,由擅長抒情的白居易為之作歌,由陳鴻為之寫傳奇小說《長恨歌傳》。於是,詩、傳一體,相得益彰。白居易由此被呼為「《長恨歌》主」。
  • 十首描寫恨的古詩詞,恨是內心的掙扎,讓青絲變白髮
    恨出風格也經久不衰,所以白居易感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恨到極處流水也嫉妒,於是李之儀傾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恨是一種內心的掙扎,所以納蘭性德無法曠達,「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恨是一朵凋零的花,讓青絲變白髮,李白也犯傻,「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恨源於情,卻紮根於心,招之易來、揮之不去。
  • 白居易滿頭白髮參加賞菊宴會,寫下一首趣詩,末句的妙喻千古流傳
    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白居易的一些「小」詩,這些小詩作品,篇幅不長,但卻寫得饒有趣味,讓人一讀便愛,比如他的名作《問劉十九》,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這首小詩,以親切的語言,描繪出了絕佳的意境,猶如聊家常一般,便把對飲的渴望,朋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全都體現了出來,於輕鬆瀟灑之間,寫人世間美好的友情,一氣呵成,饒有趣味,如何令人不愛?除了這首《問劉十九》之外,白居易還有許多其他的小詩,同樣的精彩有趣,比如下面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
  • 白居易:初戀,此心安可忘
    每當夜深人靜一人獨處時,那份痛來得更加濃烈,讓人撕心裂肺。被後世譽為「詩魔」與「詩王」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也有過一段初戀,他的初戀對象是從小與他青梅竹馬的湘靈,由於白居易母親的強加幹涉,這段感情到最後無疾而終。
  • 白居易與湘靈
    兩位大詩人都是「剩鬥士」,尤其白居易,更可以說是「黃金剩鬥士」。白居易為何這麼晚才娶妻?後人爭訟不已,有說詩人放縱不羈愛自由的,有說長安房價太貴結不起婚的,還有人說是因不能忘情於舊愛的……看過各種說法後,我選擇相信第三種——白氏詩集中確實有多首寄情抒懷之作,而且,這也是更近人情,更觸動人心的解釋,讓人寧願相信。白居易留下了她的名字——湘靈,兩人自幼相識,青梅竹馬。
  • 「初老症」患者白居易:他年紀輕輕,為啥總是唉聲嘆氣?
    按理說,三十歲正是人在肉體和思想上剛開始成熟的階段,並且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時候,人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再者說,白居易任校書郎時,已通過禮部的進士科考試、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屬於長安的政治新銳之一,他未來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 閱讀與欣賞 白居易《秦中吟 買花》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 每日一詩 |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每日一詩 |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2020-12-16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白居易《三月三日》:「指點樓南玩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
    白居易《三月三日》詩詞賞析文:枯木《三月三日》【唐】白居易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關於上巳節和三月三的詩詞較多,我們選取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略作賞析,看看古人是如何過節的。這首《三月三日》,作者還略有爭議,在宋代趙與虤撰寫的《娛書堂詩話》裡,認為是北宋狀元宰相蘇易簡孫子蘇舜元所作,其實應為白居易的作品。
  • 【賞析】《琵琶行》白居易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