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身體裡,也許並非只有你自己。」
在熱播網劇《柒個我》裡,張一山飾演的娛樂公司副總沈亦臻過著一種相當「精分」的生活。擁有七種截然不同人格的他,頻繁切換於不良少女、天才畫師、暴力狂人等多個角色之中。
沉迷追劇的你一定沒有想到如此天馬行空的劇情竟然會有個現實版,而且就在杭州,對象還是個剛上初中的小男生。
霸道總裁、妙齡少女、面癱冷酷男……
14歲的初二男生竟然身藏七重人格
他的故事,是樹蘭(杭州)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醫師蔡巍在一次門診不經意發現的。
一個月之前,男生L由媽媽領著來到了精神科門診。
今年剛剛14歲的他,還在上初二,本來應該待在學校裡乖乖上學,卻存在厭學情緒,時常感覺恐慌、害怕,連課都上不了。
此前,L已經在好幾個醫院的精神科門診看過,服用過一些改善情緒的藥物,可都沒有明顯好轉。
然而,經過一次一對一「交心」之後,蔡巍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L身上似乎藏著更大的秘密。
「每次洗澡的時候,我能聽見怪聲。」L說,這是他最恐懼的時刻,伴著淙淙湧動的水流,爭吵聲還有女孩子的哭聲就會從背後慢慢湧現出來。這讓他害怕到不行,只能用浴巾裹著頭躲在角落裡。
「後來,我們經過長時間的診斷發現,L可能患有多重人格,而且還不止兩個,總結歸納出來有7個那麼多。」蔡巍說。
第一個人格是一個力大如牛的壯漢。L說,每次遇到危險或者被人欺負挨打的時候,這個人格就會突然跳出來,攥緊拳頭狠狠地走向對方。這時力量大得簡直異乎尋常,絕對不是平時瘦弱的他能夠幹得出來的。
第二個人格帶著明顯的反社會人格,也可以稱之為是他心裡的陰暗面,總是會做出一些「惡毒」的事情。
第三個人格則像是一個運籌帷幄的CEO,睿智,有氣場,富有理性,L說自己很喜歡他。
第四個人格被稱之為是一個「面癱」,永遠面無表情,在旁人看來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
第五個人格表現得對什麼都漠不關心,有些麻木不仁的意味。
第六個人格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每每出現在當其他人格開始爭吵的時候,用「哭聲」試圖平息戰火。
第七個人格則是他自己,膽小、怯懦,而且極度自卑,是最常出現在旁人眼中的自己。
聽上去是不是還蠻奇妙的?但要是真的出現在你身上可就沒有聽上去那麼輕鬆了。
蔡巍告訴記者,L媽媽得知這個消息已經幾乎崩潰。
「好好一個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她百思不得其解。
分離焦慮引發人格分裂?
醫生發現問題可能與幼兒園經歷有關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L人格分裂的出現呢?蔡巍認為,這可能與他幼兒園的經歷有關。
所謂的多重人格是一種心理疾病,也叫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這些患者具有超過一個人格的存在,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有理論研究認為,多重人格的出現往往要從幼年時期的經歷找原因。
國際社會創傷和分離協會會長、英國資深分析心理治療師裡米·阿奎龍就曾經接觸過多重人格的患者,發現他們大多都有童年受虐的經歷,且大都出現在5歲以前。
他認為,為了應對創傷體驗,受傷的孩子們會「主動分離副人格」,即將意識分離成為不同的部分。一部分用來忍受虐待和可怕情感傷害帶來的身體影響,另一部分則用來對某些場景的反覆重現。在他看來,「主動分離」可以幫助孩子得以繼續成長。事實上,這就是終極適應系統。它利用你的無意識認知來適應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從而讓你覺得更加安全。
而大量的研究案例也證明,缺少與成年人的紐帶確實可能讓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更容易形成。
「一般來說,生活事件和成長環境是會對多重人格的產生造成影響的。」蔡巍說,但她曾經和L有過多次談話,並沒有在其中發現蹊蹺。
L生活在雙親家庭,父母雙方都有工作在身,夫妻關係一向和睦,從來沒有過大的家庭矛盾,對L也是關愛有加,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的精神狀態產生了裂縫?
在多次溝通交流之後,蔡巍覺得可能是幼兒園裡的一次經歷「闖了大禍」。
那是一個全託性質的幼兒園,L第一次出門在外,顯得非常不適應,和小朋友們相處得也不好,老是急著讓媽媽帶他回家。
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的時候,他就一個人躲在教室裡,開始「摧殘」桌椅板凳。
「他說自己還動手打過老師,兩個小拳頭攥得緊緊地。」蔡巍告訴記者,分離焦慮是有可能造成重大心理創傷的,特別是對那些有著嚴重不安全感的孩子。
在相處過程中,她發現L的不安全感簡直達到了讓人難以理解的程度——當手機電量降到90%的時候,L就開始焦慮得不成樣子,到處找充電的地方。
當然,這是否明確是誘因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此前,她也曾經懷疑L說得是不是真話。「也許是看了某些電視劇或者科幻、懸疑小說胡編亂造出來的呢?」她想。
但是,在多次對話反覆確認細節後,蔡巍發現L每次提供的故事版本總是一樣的,不會添加也不會置換什麼,「而說謊是不能達到這種準確度的」。
而且和電視劇中的劇情不同,L說自己的人格記憶是可以共享的,處於不同人格時間段發生的事情可以模糊地記起,只有兩段記憶別人怎麼說他都覺得自己沒有做過。
在下一步治療過程中,她計劃通過催眠對孩子在幼兒園的這段記憶進行深入挖掘。
多重人格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最多的一個竟然擁有24種人格
其實,多重人格患者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最知名的一位絕對要算是擁有24重人格的美國人比例·米利根。1997年,他被指控搶劫並綁架強姦了3名婦女,但卻因為患有多重人格始終難以定罪。
擁有心理學背景的作家丹尼爾·凱斯在1981年根據他的故事出版了小說《24個比例》。好萊塢也試圖將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並邀請了萊昂納多來出演,小李子對於這個角色似乎滿懷期待,還希望藉此再拿下一座小金人。但是影片傳出開拍的消息已久,上映卻一直遙遙無期。
蔡巍也認為多重人格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她說門診過程中也曾碰到過類似的案例,但是像L這樣擁有這麼多人格的並不多見。
但也有人認為,多重人格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多,它可能只影響到了1%的人,並認為這些患者只是比較喜歡幻想而已,並以大腦成像機制學說予以支持。
不過,也有其他研究駁斥了這種說法。例如,在2016年,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小組就發表了一項針對65名女性的研究,其中包括一些被診斷患有多重人格的女性。
他們的結論是,與其他人相比,這些患有多重人格的女性並沒有更多的幻想傾向、易受暗示或可能產生虛假的記憶。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果對「幻想模型」的核心假設提出了挑戰。
對於多重人格患者來說,現在主流的治療方法並不是要把其他人格全部消滅掉。
「L的症狀也沒有特別嚴重,而且多重人格出現的頻率也不高。」蔡巍告訴記者,關鍵是要穩定住L的情緒,避免焦慮再度發作,爭取把這七種人格統一成一個。
而且,比起其他的,畢竟當務之急還是讓孩子先去上學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