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可以預計,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將在全國迅速展開。考核制度是轉變觀念重要的指揮棒。指揮棒對了,生態文明的整體推進就有了動力。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應避免「測不準」。
「測不準原理」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一個微觀粒子的兩個相關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的確定性越大,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也就越大。如果說,量子物理學裡的「測不準」是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屬性決定的,那麼社會經濟考核中的「測不準」則大多是人的習慣性或主觀性所導致的。比如考核目標和考核結果對於被考核者或考核對象「至關重要」,結果為了追求結果而忽視確定性,最終使得評價結論「偏離」初衷。
中國當今並不缺乏有關環境的考核評估,全國也在推行一系列創建、評比活動。它們在推動環保等相關領域工作方面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只為「拿牌子」、走過場、形式重於效果等問題。比如2007年太湖藍綠藻汙染事件發生時,太湖流域的城市有許多是環保模範城。
在「環保、綠色、生態、低碳」等成為社會各界普遍共識的今天,依然發生幾乎覆蓋全國1/3領土面積的霧霾、土壤和水體的重金屬汙染。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各類考核普遍具有依靠「自上而下行政力層層下達指標和分解任務」以及「劃線打分」的一刀切做法。比如前些年也出現了所謂「綠色GDP考核」和「環境政績考核」。在政績考核下,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完善不了的數據。而且往往表面越嚴格的考核,其扭曲的可能性和扭曲的程度往往也越高。
筆者認為,生態遵從的是自然規律,具有自己的周期,這一周期要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行政周期長得多。另外,文明產生於民間,生態文明建設主體應在基層。因此要避免「測不準」,未來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應注重以下4個方面: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及其考核要同等重視「頂層設計」與「基層參與」。除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力和引導力之外,來自民間基層、自下而上的需求與驅動力,才是建設生態文明不竭、長久的動力之源。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的是為了通過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溝通、協商和互動,以達成生態文明價值共識,並最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目標。考核的目的應是導向與約束並重。
再次,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內容是確定性的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不僅要反映考核對象的靜態表現或績效,還應反映其在可比較的範圍內的水平,以及考評對象相對前一時期的進步和相對未來發展目標的差距。
最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應注意因地制宜,分區、分類、分行政層次地實施。特別突出基層政府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方面的職能,同時切實掌握當地不期望出現的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和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的實況。真正在基層落實與強化「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作者分別是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