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古田縣融媒體中心 古田發布
古田縣鳳埔鄉鎮邊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準發展短板,統籌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積極推動產業發展,提升本村主導產業覆蓋率和產業效益,促進村財增收、村民致富。
詳細報導敬請收看本期翠屏視點——古田縣鄉村振興系列專題報導之《多元產業促發展 鄉村振興新引擎》。
【導視】
這是一個大山深處的產業薄弱村。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支部書記 陳水金
「我們村沒有村財收入。」
鎮邊村通過推動多元產業發展,提升主導產業覆蓋率,促進村財增收、村民致富。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現在改為種醜耳。」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蜂農 陳仁頂
「現在國家政策好,養蜂有補貼。」
【正文】
(一組村景)
金秋時節,又是一年的稻花香。
鎮邊村菇農陳德春趁著涼爽適宜的天氣,對自己的菇房進行日常管理與打掃。幾天後,這裡將會種上一批新的醜耳。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以前我種那普通白木耳種得很好,現在改為種醜耳,一般還可以賺點生活費,前兩年如果數量做得多的話,一般(一年)會賺十多萬。」
陳德春是鎮邊村的資深菇農,他從事銀耳種植行業已經十七年了,對於如何種出優質品種的銀耳,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白木耳要澆水,(但)澆太多白木耳到長大了就會爛掉。」
2003年以前,陳德春還在外地打工,微薄的工資只夠他平日裡的基本生活支出,在看到周邊村莊的菇農通過種植銀耳發家致富後,他便動起了回鄉的念頭。剛開始,陳德春對銀耳種植一竅不通,種下去的銀耳成品率很低,看著一筒筒爛掉的銀耳,他的心裡十分焦急,於是趕緊請來了有著多年銀耳種植經驗的表哥「把脈問診」。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剛開始的時候不好管理,管不來,後面叫我表哥過來看一下,他教了我經驗,以後慢慢地就開始種得比較好了。」
2017年,由於醜耳富含的膠原蛋白比普通銀耳多,價格高,更受市場歡迎,村裡便開始引進醜耳種植。醜耳從原料選擇到日常的管理,直至最後的烘乾和包裝,都是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流程管理,這讓陳德春需要更細心地去照顧這些嬌嫩的「花朵」。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我們是經常做的,控制溫度,幾個小時,溫度會上到幾度,具體一般都會算得出來。」
「一般四點多五點就起床,全部開掉通風,通兩個小時就開始打水,打完水就關起來,如果天氣不熱就關到下午,下午再上來。」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陳德春的菇房已經由土房、磚房升級為最新的泡沫板房,菇房也由原先的幾間,擴建到了十幾間。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舊的菇房以前是用土築的,第二批做的是用磚塊做的,這是第三批做的菇房。」
「這個菇房是泡沫板裝的,泡沫板保溫比較好,我們天氣冷的時候燒一次火就可以了,其他的菇房燒兩三次火溫度都沒有這麼高。」
由於鎮邊村地處大山腹地、氣候宜人,陳德春的菇房歇茬期很短,時常一批醜耳剛採摘下來,間隔幾天就又種上了新的一批。十幾間的菇房一年就能種植20萬筒醜耳。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
「這邊做白木耳就是天氣氣候比較好,我們這邊海拔是六百多,一般只有六月份那時候不能種,我們六月底開始做,做少一點都可以做。」
鎮邊村像陳德春這樣常年種植銀耳的專業戶共有17戶,每年可種植近300萬筒,烘乾後產量可達60-70噸。
鎮邊村位於鳳埔鄉北部,全村最高海拔800多米,最低400多米。這裡不僅適合種植銀耳,還吸引了許多蜂農穿梭於各大山谷,追花採蜜。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蜂農 陳仁頂
「我們這邊海拔高的地方蜂蜜濃度比較高,再說我們這邊都是野桂花、烏丘、鹽膚木這些蜜,在等級上都是領先的。」
陳仁頂是鳳埔鄉鎮邊村的養蜂專業戶,從小他便跟著自己的父親學習養蜂,從用桶養蜂到活框養蜂,陳仁頂對於養蜂制蜜的傳統手藝十分了解。多年的養蜂經驗也讓他對每個季節的花期都了如指掌,也為他找到了一條最好的採蜜之路。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蜂農 陳仁頂
「大概一年搬四次左右。」
「一個蜜源大概40天左右。」
「下一個蜜源就是野桂花,野桂花大概一個月左右,就開始過冬了,明年正月大概就開始繁殖蜜蜂,大概六月十三號左右我們就開始轉場。」
陳仁頂養的蜜蜂是個頭偏小、習性野的中華蜜蜂,這種蜜蜂採集的花粉裡包含了多種山裡的中草藥花卉,採出的花蜜純度高,果糖、胺基酸含量也優於普通蜂蜜,要想買上陳仁頂的蜂蜜需要提前預約,他的蜂蜜常常被回頭客搶購一空。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蜂農 陳仁頂
「我父親養蜂的時候蜂蜜賣不了錢,沒人要,現在人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買蜂蜜,特別我們山區的蜂蜜比較多人買。」
「有三個客戶最大的,大概平均過去,一個人都會賣七千塊錢左右,三個就賣了兩萬多元。」
如今,陳仁頂養殖的蜜蜂已經從原先的五十多箱發展到現在的一百四十多箱。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蜂農 陳仁頂
「現在國家政策好,養蜂有補貼。」
「一百四十多箱補貼兩萬七千多,大概一箱補貼了一百五十塊錢。」
「我這一年年產量大概2噸左右,我搞批發,大概(一年能賺)十萬元左右。」
鎮邊村不僅帶動本地村民發展多元產業,還吸引了許多其他鄉鎮的村民前來發展種植業。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芋頭種植戶 陳施平
「這個產量好的話,一年還可以,賺個四五十萬元。」
在發展好食用菌產業的同時,鎮邊村還適時推廣蔬菜、水果等產業種植,推動經濟多元發展。鎮邊村轄下洋、官田兩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約200人,現擁有銀耳廠房150多間,年產300多噸烘乾醜耳;3家蜜蜂養殖戶,年產蜂蜜5000公斤;蛋鴨養殖戶2戶,年產鴨蛋20噸;油奈、李子等水果種植300畝,產量達16萬斤;芋頭種植70畝,產量可達50噸。
同期聲:鳳埔鄉駐村第一書記 陳浩
「我們現在打算是以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形式,成立鎮邊村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吸納村民做為社員抱團發展,等合作社成立完之後,再以合作社的名義,與上遊企業溝通,拓寬銷售渠道。」
同時,鎮邊村還充分運用政府出臺的產業薄弱村扶持政策,建設10口標準化銀耳菇房,通過村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並通過出租標準化菇房的方式提高村財收入。
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支部書記 陳水金
「租金就是拿來當我們村民的村財收入,因為我們村沒有村財收入。」
「每間一般來說我們就是六百塊到七百塊錢,按照一批批租,如果是村裡面租可能是按一年去租。」
「按我的計劃裡面,大概就一間可能一年可以租3000塊。」
同期聲:古田縣鳳埔鄉鎮邊村標準菇房工程 現場施工負責人 黃禮平
「十間,等於五百三十多平方,前門是一條三米多寬的路,後面一個走廊,兩米寬的走廊。」「工期兩個月,現在等稻穀割起來,收成以後,稻穀現在馬上就可以收成了。一收成我們就可以動工了。」
村支部領辦合作社,將以合作社統一採購社員產品,並與棉籽批發企業、烘乾廠上遊公司等企業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開展線上、線下銷售銜接,提高菇收益。
同期聲:鳳埔鄉駐村第一書記 陳浩
「烘乾,然後儲存、銷售,這三塊進行發展,最終我們希望能做到產、供、銷、儲,一條龍的服務,給到企業,這樣子來發展我們的產業。」
鎮邊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準發展短板,統籌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積極推動產業發展,提升本村主導產業覆蓋率和產業效益,促進村財增收、村民致富。
記者:謝振祥、李垚巍、魏薇
原標題:《【鄉村振興進行時】古田鳳埔鎮邊村:多元產業促發展 鄉村振興新引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