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張文君 特約記者 劉彬宇
「這塊地種上榴槤蜜後就移交給村民,讓他們多一個種植產業,增加收入。」12月4日,在位於臨高縣調樓鎮博賢村的80畝榴槤蜜經果林基地,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聖東說道。
過去,由於村民長年在此種植小葉桉,這80畝地出現土壤硬化、貧瘠等情況,變作撂荒地,成為村裡的發展「痛點」。「小葉桉生長周期為5年,每畝大概收益1200餘元,不僅見效慢、效益低,對土壤危害也很大。」博賢村黨支部書記王澤興說。
博賢村曾是貧困村,共223戶926人,貧困戶79戶366人,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瓜菜等為主,且大部分村民常年外出務工,村裡有不少撂荒地,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點。」陳聖東說,自2019年2月鄉村振興工作隊駐博賢村以來,針對村莊土地撂荒、農民收入單一等長期困擾群眾的問題,工作隊積極利用資源,多方爭取,因地制宜謀劃產業發展。
由於博賢村黨支部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能力弱,被列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工作隊駐村後,通過幫思想、傳方法、帶作風等措施進行整頓,博賢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在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的帶動下,村內大小道路硬化全部完成,「五網」建設基本實現,危房改造、「廁所革命」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要持續鞏固脫貧成效,還得靠產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那80畝土地的撂荒問題。」陳聖東說,當時,工作隊與村「兩委」幹部多次開會討論,走訪了解附近各鎮的種植產業情況,最終鎖定了榴槤蜜產業,「榴槤蜜是榴槤跟波羅蜜的嫁接產品,經濟效益好,營養價值高,2年至3年可結果,每棵樹產果預計收入2000元到2500元」。
今年7月,陳聖東向省水務廳爭取500多萬元的水土保持項目,種植80畝的榴槤蜜經果林基地,以及利用荒廢的水塘,種植荷花,建設面積達14畝的荷花塘,推動產業轉型,幫助村民實現增收。目前,80畝榴槤蜜經果林基地處於開墾、培肥階段,預計明年2月前移交村民種植。
海南日報記者在該村的荷花塘看到,村民正在修建棧道。「已完成工程量的70%,正在修棧道、建休閒亭,後續會種荷花、蓮藕以及養魚,打造一個鄉村旅遊產業,增加村民收入。」陳聖東說。
此外,博賢村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在村道路全面完成硬化的同時,還配套建成了衛生室、籃球場、健身器材、公園,使該村的公共服務條件大幅度改善。
「一到晚上,村裡新成立的舞蹈隊就會來村委會前的廣場上跳舞。」博賢村村民王建國說,這些年,村裡發生了很大變化,「村裡的道路乾淨了,村道種上三角梅,房前屋後環境變美了,而且村裡多了致富產業,現如今在村裡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越來越強了」。
(海南日報臨城12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