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曲協名家系列講座第二期
2020年麻湧鎮「粵韻華章 香飄四季」
粵劇曲藝名家文化賞析活動之一
日前,在麻湧大步文化支館開講
講座邀請了廣東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粵曲省級非遺傳承人梁玉嶸擔任主講嘉賓,為觀眾講解廣東粵曲的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狀況,更以領軍人物的高度,前瞻廣東曲藝的發展,吸引了眾多曲藝骨幹和愛好者到場聆聽。
麻湧文廣中心負責人李華表示,這次講座給麻湧擦亮「中國曲藝之鄉」金字招牌,做大做強麻湧「古梅樂韻」、「香飄四季」文化品牌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深層次的思考。參加講座的曲藝愛好者紛紛表示,期望系列講座能繼續走進基層,深入千家萬戶。
講到粵曲不同時期的發展,到場的曲藝家還現場演唱了經典曲目,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
/曲藝家展示平喉、子喉、大喉演唱的區別/在講座後的採訪中,梁玉嶸不但單獨進行了曲目表演,還對麻湧的新一代曲藝愛好者進行了寄語。
梁玉嶸
廣東省曲藝家協會主席
個人簡介
梁玉嶸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曲平喉演唱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曲省級傳承人。曾受系統專業培養,專業基礎厚實,師從勞豔娟、黃少梅等老師,專習粵曲「星腔」演唱,深得「星腔」的精髓,博採各家所長,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被譽為「星腔」的第四代傳人。
個人事跡
梁玉嶸,8歲與粵曲結緣,一生與曲藝相守。80年代末,她進入廣州曲藝團,20歲出頭就開了第一次個人專場演唱會,在學唱 「星腔」的芸芸後輩中一枝獨秀。
不到30歲,她就兩次榮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並一舉奪得文化部頒發的中國舞臺藝術最高獎「文華獎」。進入二十一世紀,傳統粵曲日漸衰落,而她反而逆勢而行,居然把個人演唱會開到了香港紅磡體育館,成為國內第一個在紅館開個唱的粵曲演員。
梁玉嶸以「藝為人民 曲隨時代——廣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探討粵曲藝術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滿足當下群眾的審美需求。
廣東曲藝的起源與發展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
一張圖了解曲藝發展的5個重要時期
曲藝藝術如何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
在梁玉嶸看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作品,反應了當時的生活和背景,也影響著一代人,而在當代曲藝的傳承和發展,也要緊著時代的發展,需以人民群眾為中心進行創作,才能吸引到年輕一代的聽眾。
「一人,一麥克風,就要撐起一臺戲」
「曲藝不同於粵劇,沒有服裝、舞臺、燈光的輔助,曲藝就是一個人一臺戲,時間就只有10-15分鐘,出來第一句就要捉住聽眾,聲音越立體,在舞臺的說服力就越足」梁玉嶸在講座時,多次強調了對於曲藝表演家來說,「先聲奪人」的重要性。
梁玉嶸認為要成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粵曲演員,除了學習粵曲唱腔和基本的文化課,還要學習各種唱法。她經過綜合學習後,掌握了流派,大喉、平喉、新馬腔、柳仙腔、蝦腔、風腔這些有著鮮明優點的唱腔,在臺上表演時,已可以熟練地將用聲音將觀眾進入所飾演的角色之中。
「結合時代,不斷創新」
梁玉嶸32年的藝術人生裡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還進行膽創新。幾年前在佛山的一場演唱會上,梁玉嶸把民樂、交響樂、電子音樂融為一體,在音樂配器手法上也作了大膽嘗試。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大突破,令觀眾眼前一亮。
此外,梁玉嶸的曲藝音樂劇《小明星》集曲藝、戲曲、歌劇、話劇、舞劇、電影等表現手法和元素於一爐,對「星腔」藝術進行了「點穴」般的改良和「衛星定位」般的創新。
該劇的創新還體現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息投影視頻和舞美設計上,採用了全新的多媒體投影技術,主要是想讓在場的觀眾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親蹈險境的視聽享受。
麻湧——「中國曲藝之鄉」
梁玉嶸表示來過麻湧多次交流學習,這邊的曲藝氛圍非常好。麻湧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底蘊深厚、粵曲愛好者群眾培育的非常好、打造出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工作者也很用心的去傳承粵劇曲藝傳統文化。在近期的全國中國曲藝之鄉名城工作推進會上,全國66個「中國曲藝之鄉」共表揚了7個單位,麻湧就位列其中,同時今年麻湧也獲得了通聯工作先進單位。
麻湧人對粵劇曲藝情有獨鍾。
人們不僅喜愛聽,還會彈唱編演。麻湧有著濃厚的粵劇曲藝氛圍,串街走巷之際都能看到許多老人家帶著收音機播廣東音樂、廣東粵曲,所以涼棚之外現在都用收音機粵曲,早在1999年,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評為「中國曲藝之鄉」。
近年來,麻湧大力打造「香飄四季」和「古梅樂韻」品牌,創立的了「小英雄」少兒粵劇團、「小梅花」少兒粵劇班,邀請名家培養優秀少兒粵劇曲藝人才近千人,斬獲國內外金獎30多項。
麻湧鎮粵劇曲藝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如今現全鎮現有18個曲藝中心,經常性舉辦廣場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救災復產義演、文化高地直播車、首屆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為打造文化強鎮開創了良好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