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工作量大,辛苦,醫患糾紛高發,風險大,收入低,所以如果有別的選擇,大多數醫生不願做兒科醫生,這也是兒童看病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6年,曾是深圳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醫生的裴洪剛在《我辭職了》這篇文章中寫道。
2019年7月,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發布我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最新情況:目前我國兒科醫師從2015年的12萬人,增加至2018年的23萬人。這意味著,每千名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92人。
一句話總結:雖然我國兒科醫師人才培養的總體效果是顯著的,但是均攤到每個患兒身上,兒科醫生數量仍舊非常緊缺。
在全國兒科醫生如此短缺的大背景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兒外科卻依然長期保持了高速優質發展:
從1960年建科時的三人小組起步,發展到了如今超過百人的專科醫護團隊,成為國家區域(西南)兒童醫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接診來自全國各地兒童外科患者超過10萬人次,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梯隊。
那麼,華西醫院這個科室是如何培養人才,並且留住人才的呢?在華西醫院小兒外科創立60周年之際,醫學Plus專訪了該科創始人、華西終身教授胡廷澤,以及他的弟子、繼任者,現任華西小兒外科主任向波教授,讓他們來分享60年來傳承與發展的寶貴經驗。
先行者:胡廷澤教授
但行前路,無問西東
華西小兒外科成立60周年之際,也是創始人胡廷澤教授的90大壽。
1959年,胡廷澤29歲,從業4年的他被派去北京參加當時衛生部主辦的「小兒外科醫生培訓班」的學習。「當時我是不大願意的,認為小兒外科就是割包皮、做疝氣等比較簡單的手術。「但是在翻閱外國文獻時,一句話引起了青年胡廷澤的興趣:「小兒不是成人的縮影。」
即使是同一個病,成人和小孩的治療方式也大有不同。這就引起了青年胡廷澤的興趣,他開始認識到,小兒外科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
一年後,胡廷澤教授學成歸來,華西醫院給了15張病床,於是誕生了西南地區最早的小兒外科,把小兒心胸、小兒普外、新生兒、小兒矯形一共5個學科撐起來。
1964年,一例先天性食道閉鎖患兒被送到華西醫院。患兒的食管先天畸形,不做手術必然會死。上面幾個大主任問:能不能保證活下來?!食道閉鎖當時在北京、上海做成功的病例也寥寥無幾,由於巨大的風險,幾乎沒有領導敢籤這個字。
「不做是百分之百死,但是做了手術會有一線希望,」胡廷澤面對壓力沒有猶豫。當時華西醫院的吳和光老院長頂著壓力,在取得家屬同意後籤下了字。現在已經很常見的呼吸機、監護儀這些搶救設備,在當時通通沒有, 連嬰兒專用的麻醉插管,都是吳老院長協調麻醉醫生特製的。
「經過醫生的搶救,這個患兒終於活下來了,幾十年後,還帶著自己的孩子過來看望了我。」胡廷澤教授回憶,第一例食道閉鎖手術給予了整個剛建的小兒外科非常大的勇氣。
「
我們當時就是有這麼一股求知、鑽研的衝勁兒,這股勁兒也讓華西小兒外科這麼多年發展下來,在國際上都佔有一席之地。希望後來的年輕人也能保持住這股子精神氣兒。
」
繼任者:向波主任
努力為青年人創造更大的舞臺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小兒外科,百餘人的醫、護、研團隊,每年要接診來自全國各地的患兒超過十萬人次,完成近萬臺全麻手術,實際上任務是非常重的。
兒科,是一個被比喻為「啞科」的科室,面對新生兒以及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們,醫生沒有辦法和小患者們直接交流,這大大增加了醫生的診治難度。華西小兒外科向波主任提到,小兒外科醫生培養周期更長、工作強度大、收入相對較低、醫患矛盾更突出等,是造成小兒外科醫生數量短缺的根本原因。
向波介紹,在全國小兒外科醫生非常短缺的大背景下,華西醫院一直非常重視小兒外科青年醫生的培養。
一、塑造人文關懷大環境,醫院和科室加強對醫護人員全方面關懷到位,醫護人員才能更好地關懷患者及其家屬。
二、創造個人和學科發展大平臺,提供國內、外進修和學習機會,保障青年醫生的職業晉升道路的暢通。
三、加強青年醫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激發小兒外科醫生的華西榮譽感。目前在華西醫院的整體大環境下,醫生和護士的平臺榮譽感是非常強的。很多醫生可能不願意到外面做小兒外科醫生,但能到華西醫院從事小兒外科,他們還是非常願意。
未來:
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才是發展硬道理
目前的華西小兒外科,更像是一個小型的兒童醫院。但在急救手術、器官移植、惡性腫瘤等高危的疑難重症領域,又能依靠於整個華西醫院的臨床和科研創新實力,做出普通兒童醫院不能取得的成績。
談到華西小兒外科的未來,向波主任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發展:
一、醫療質量越來越好
小兒外科治療的疾病總體預後比較樂觀,大多數疾病是良性類,即可治療型疾病,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所以華西小兒外科一直在努力提供高水平診療服務,高素質人才、先進設備、創新技術、和諧醫患關係等缺一不可。
「
我們要努力提供高水平醫療服務,才能切實降低手術風險和醫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朝著安全、微創和快速康復的方向努力。
」
向波主任提到,比如小兒疝氣、隱睪,隱匿性陰莖、單純性闌尾炎、多指、體表小的包塊等十餘種疾病,目前在華西小兒外科早已經實施了「門診準備-預約住院-當日手術-24小時內出院」的日間手術模式,時間短又安全,這樣是最好的,既降低了治療費用,又減少對患兒家庭正常生活的幹擾。
二、手術創傷越來越小
發展微創外科,儘量讓手術做的更加精準、智能化、微創化,才能讓患者恢復得更快。
正在開展達文西手術的華西醫院小兒外科團隊
現在華西小兒外科已在運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平臺實施部分手術,手術創傷更小、術後併發症率更低。目前,小兒外科團隊已完成140多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膽總管囊腫的機器人手術量和成功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三、疾病發現越來越早
小兒患者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家長和醫生共同想辦法,讓很多疾病能夠早期發現。
比如小兒的大部分胸、腹部惡性腫瘤,包括: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橫紋肌肉瘤等,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是比較樂觀的。一旦到了晚期,平常的治療手段已經沒有用了,只能進行長時間放、化療,甚至器官移植,人力財力花費巨大。
華西小兒外科一直在呼籲全社會能共同努力,推動規範化的兒童定期體檢制度的落實。
四、多學科合作越來越緊密
很多的兒童疑難重症均涉及到多個器官和系統,華西小兒外科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多學科合作的方式,努力提高危急重症的診療水平。
「
醫生們絕不輕易放棄一個重症患兒,內心始終堅守著前輩們的教誨:治療好一個小孩,就相當於拯救了一個家庭。
」
比如:以前兒童肝臟功能衰竭後必是死路一條,現在如實施肝臟移植則可能重獲新生,但需要集中小兒外科、肝膽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兒童ICU、小兒內科、麻醉科、影像科等領域的大批專家。只有通過多學科的緊密合作,才能夠解決傳統治療方式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
華西小兒外科創始人胡廷澤教授留給青年人的,是這份「但行前路,無問西東」的開拓精神。
從創始到如今,華西小兒外科已經由點發展成為一個面,擁有百餘名醫護人員。
向波主任說,接力棒傳承到他這一代,要實現的是要為華西小兒外科的青年醫生們創造更大、更高的發展平臺,帶領華西小兒外科成為中國小兒外科的一張「閃亮名片」。
採寫:離離 圖片來源:醫院提供、123RF
編輯: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