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1歲8個月的明明(化名)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出院了,帶著一顆新的心臟。
術後恢復中的明明接受醫生的檢查
6月15日下午,歷時3個多小時,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器官移植中心等科室組成的多學科團隊,順利將意外去世的捐獻者心臟,移植到了患有先天性「擴心病」的明明體內。這場手術創下了整個西南地區患者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年齡最小的紀錄。
出生4個月確診先心病
心臟移植迫在眉睫
出生4個月,明明就被確診了先天性心臟病。從小就反覆多病、發育緩慢,正是因為明明的心臟比正常孩子大一些,心臟收縮功能不好,醫生評估,明明活到5歲的概率只有50%。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負荷的增加,明明的心臟已經無法正常工作,心臟移植成為他活下去的唯一機會。
病床上的明明和熊貓玩具
但是,給幼兒做心臟移植手術,配型、年齡都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供體奇缺。
今年2月,明明的父母接到華西醫院的電話,通知有合適的供體。明明父母立即將孩子送到醫院,但孩子被推進手術室一個小時後就又被推了出來。原來,手術準備過程中,醫生發現,供體的腹腔已經出現了感染,心臟移植手術不得不終止。
等待中,又過了四個月,明明的病情也在加重,呼吸急促的頻率加快,幾次因肺部感染入院,又被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心臟移植,迫在眉睫。
幸運的是,6月10日,明明的父母再次接到通知,儘快入院。
多學科團隊協作
孩子重獲「心」生
與成人心臟移植相比,兒童心臟移植需要更高超、精細的外科技術,手術中可能發生的意外和不確切因素更突然、更繁瑣,為此,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心臟內科、麻醉手術中心、重症監護室、器官移植中心、護理團隊、臨床營養科等科室部門組成了多學科協作團隊,通過多次會診、評估,讓明明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來接受手術,並制定好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醫護團隊精心照料明明
6月15日下午,明明再一次被推進了手術室。歷時3個多小時,手術順利完成。接下來,明明需要闖過的,還有術後的併發症。
在重症監護室,小兒ICU主管醫生鄧麗靜、護士長唐夢琳和團隊接過了術後照護的接力棒。生命支持、心電監測、呼吸機的輔助通氣、密切的血氣分析……6月19日,明明順利摘下了呼吸機,6月26日回到了普通病房。
為明明主刀的安琪教授是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在他眼裡,小兒心臟移植手術最難的還不是外科手術,「最困難的問題,一是供體的奇缺,要找到這麼小的供體很難,而且對配型、年齡、血型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二是團隊的協同和處置能力,外科、內科、重症監護、麻醉、OPO團隊必須要有效合作;三是小孩的心臟移植在圍手術期的管理上要求更高,如何預防感染、手術的心肌保護、停機等都有一定難度。小朋友很幸運,所有一切都比較順利」。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醫院供圖
編輯 張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